奥斯卡最佳短片《包宝宝》,戳痛无数“中国式父母”的心

今年奥斯卡典礼中的“中国元素”与“中国资本”可谓亮眼。

 

华裔导演石之予执导的《包宝宝》获得了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是皮克斯第一部由女性执导的动画短片,也是第一部由华人执导的动画短片。短片用中国的美食包子来寓意家庭关系,片中唐人街的中文标牌、中式的瓷碗筷子等等场景,都展现了令人熟悉的中国元素。

 

“包子(Bao)”的剧情大纲为:爸爸和妈妈在餐桌上享用妈妈精心制作的包子,爸爸出门上班后,妈妈要吃下最后一个包子时,突然包子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包子娃”。这位妈妈也像自己的孩子一样给包子娃无微不至的照顾,但随着孩子年龄渐长,有自己的交友圈和自主意识,开始跟妈妈产生冲突。有一次包子娃要和女友出走,妈妈不愿孩子离开她,于是就把包子“吞了”。

 

该片透过“包子拟人化”的过程描述梦境,故事结尾爸爸找回了在现实生活中离家的儿子,母子在床边吃着儿子买的食物。最后一幕是爸妈、儿子及外籍女友一同在餐桌上一起包“包子”,上演和乐融融的大和解。 

 

本文邀请了两位资深媒体工作者来分享对这部短片的解读。

 

 

01  缺乏沟通带来亲子矛盾

 

曾受邀担任全球华人福音微电影金鹰奖“如何拍摄一部影片”课程讲师的洪成昌导演受访表示,在华人的饮食文化中,包子是个看似“易作”,但却蕴含“功夫”的食物。

 

在“包子(Bao)”这部短片中,导演在剧情开始,就铺陈妈妈从“揉面”、“擀皮”、“包馅捏折”以及“放入蒸笼”的制作包子步骤。

 

就影像处理的技巧来看,是藉由“作包子”,来表达妈妈对孩子的关怀及照顾,每个细节上都是那么“无微不至”,即使是已经放入蒸笼里了,还是会挂心。而这也是华人文化中,很珍贵的“儿女无论长多大,仍然是父母的心头肉”的优良传统。

 

这部短片用包子这个中华美食的元素,点出了在华人的家庭“乐于表达爱,却存在沟通障碍”的相处关系。

 

举例来说,影片中的包子娃长大后去跟同侪踢足球,球砸到包子娃的头上,妈妈就出面“相救”,让孩子觉得很没面子,就跟妈妈生闷气,也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并在门口挂标语“请妈妈别进来”。

 

妈妈想要跟孩子“示好”的方式就是煮一桌丰盛的菜肴“道歉”,但孩子并不领情,转身就和朋友出门。后来,包子娃带女朋友回家,女朋友show出手上的大钻戒,包子娃收拾行李,抱了妈妈的脚之后,就要跟女朋友“远走高飞”,妈妈流泪劝阻无效,就把包子娃“一口吞下”。

 

 

洪成昌说,导演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里,融入了“亲子传爱要有效沟通”的关键元素。以孩子踢足球,妈妈看到孩子遭遇危险出面“相救”为例,站在孩子的主观角度,会认为“我长大了,有自己的交友圈,妈妈这样做,会让我被笑‘妈宝’”。

 

但站在妈妈的立场,她会用自己的经验去判断“孩子这么做,是会身陷险境的”,基于保护孩子的母爱天性使然,她不可能“见死不救” ,但母子之间的盲点就是“都认为自己是对的”。

 

妈妈觉得自己“煮好料”的给儿子吃就是放软身段“示好”,但却忽略了“那并不是儿子所需要的”,而这种“我都是为你好”的亲子互动方式,在东、西方社会,其实都是亲子冲突的引爆点。

 

洪成昌并指出,动画中的包子娃要和女友离家前,跑到妈妈面前“抱了她的脚一下”,从剧情的铺陈上,他认为这是“孩子对于要离开妈妈表示心中的歉疚” ,但妈妈“不领情”的关键,就是在长辈的认知里,是看重“面对面”沟通的,抱脚这个动作,并不是“有效沟通”,所以妈妈愤而吞下包子娃。

 

但洪成昌提醒,以他的观点,这部短片要带出的并不是“华人教养亲子之间的冲突”,而是“沟通及爱与和解的重要性”,所以导演在最后一幕,藉由“枕边人”爸爸看出妈妈“思念离家儿子”的心思,精心安排儿子带食物回家和妈妈共享。

 

这部短片从餐桌饮食开始,也以餐桌饮食结尾,就是“华人家庭文化就是餐桌(饮食)文化”的具体呈现。

 

 

02  彼此尊重接纳在爱中和解

 

春雨映像媒体工作室负责人丁正玺则表示,现在的微电影要达到吸“睛”的效果,导演必须具备在十分钟内(片长)说一个完整故事的“叙事”能力。

 

“包子(Bao)”这部动画短片,完整版只有7分41秒,却能够藉由西方社会对华人饮食较为熟悉的“包子”,来说一个亲子相处“从认知差异冲突到在爱中和解”的故事,他认为就跟1994年华人导演李安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喜宴》,有异曲同工之妙。

 

丁正玺建议大家在看“包子(Bao)”这部短片时,可以从“母亲对孩子无微不至,愿意舍己的爱”的角度出发,而不要从“母亲意图操控孩子”的观点去看。

 

这部动画片的导演,很用心地用“看似容易制作的包子,其实却蕴含无限的爱与功夫”的影像,希望提醒为人子女者,母亲要拉拔一个孩子长大,就像是制作包子一样“有一个环节出错,就会前功尽弃”。

 

就算是捏成型放进了蒸笼,依然需要留心“火候”,这其实是对每个为人子女“养儿方知父母恩”的提醒,若是亲子之间有什么因为沟通不良或是认知不同造成的冲突和误解时,记得“家中的门,父母随时为儿女而开”,亲子之间没有“解不开的仇怨”

 

 

在多所大学及关辅机构担任辅导员的丁介陶老师则表示,就像“包子(Bao)”的剧情所描写的,妈妈对孩子的爱,就像制作包子那样无微不至的用心,但孩子成长到一定的年纪之后,会拥有自己的交友圈及保有私密的空间,也是很自然的情况。

 

因此,怎样在“亲情关顾”和“放手让孩子去闯”之间取得平衡点,就是一门学问。

 

丁介陶老师引用创世记2章24节“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表示,在普遍的情况下,父母要接受“儿女迟早有一天要各自婚娶成立新家庭”这个现实,也就是说,在亲子的教养上是有“赏味期”的,从孩子出生到嫁娶离家,都是不断学习及沟通的历程,这个爱与沟通“要是双向的”。

 

他建议“亲子之间有话就要直接、但不带血气”来沟通、表达,父母及孩子都要学习“用对方能够接受及承受的方式去爱对方”。

 

在孩子稚龄时,父母要帮助孩子“培养生活能力”;当孩子在青春期时,要在尊重他们“自主权”的前提下,扮演他们的“教练”;当孩子成年及步入婚姻后,要和他们“做朋友”。而这些的前提,都是“爱、尊重及沟通”

 


选自基督教论坛报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aturday, 2019, March 2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Saturday, 2019, March 2

录入日期: 

Friday, 2019, March 1

录入者: 

TonyJackson15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