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到底想说啥?

第87届奥斯卡上,《鸟人》获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原创剧本,成大赢家。然而对于这部影片,大部分人都不熟悉。影片讲述一个过气的超级英雄演员,企图借百老汇咸鱼翻身的故事。影片是一部充满了许多隐喻和嘲讽的喜剧片。

2014年出品的电影Birdman《鸟人》(又译《飞鸟侠》),给人的印象非常特别,既清醒、深刻到令人感到切肤之痛,又轻盈自如到处处有神来之笔。化繁为简,举重若轻,成功地揉合了黑色幽默、超现实和心理探析等多角度的电影语言,讲述了一个并不算复杂的故事。

影片的主人公里根曾演出过三部超级英雄漫画电影《鸟人》,并且大获欢迎,从此,他就被贴上了“鸟人”的标签。在20年后,里根仍然被当做“鸟人”的演员,到处都有昔日的影迷找他合影、签名。《鸟人》代表了好莱坞无脑的爆米花电影,它是世俗的、没什么艺术价值,但是观众喜欢,有钱赚。里根也因为《鸟人》带来的名望,忘乎所以,才离了婚、自杀未遂。他就是鸟人。里根一直想摆脱鸟人的标签。

在影片中,鸟人一直在里根的耳边唠叨、抱怨,怂恿他回到好莱坞,东山再起。“刮掉你可悲的山羊胡子、做个手术,60岁是另一个新30岁你这个混蛋。”鸟人是里根的另一个人格,象征着他对昔日荣光的怀念,一个梦魇。超级英雄不再是正义的,而是一个邪念。

主人公里根·汤姆森是伊卡洛斯的最后一次变型。他是个过气的好莱坞明星,年老色衰,事业陷入低谷。他变卖了房产,自编自导自演雷蒙德·卡佛的名作《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并在百老汇的圣詹姆斯剧院演出。这是一次孤注一掷的豪赌,里根企图用这出戏,彻底摆脱掉“鸟人”这个身份。

现实无比悲惨。里根离婚了,女儿刚从戒毒所出来;这出戏很烂,他的演技也很烂;他破产了;男二号麦克是个好演员,也是个混蛋,把里根的经历搬到了自己身上,大出风头;百老汇的权威女评论家憎恨他,要毁掉这出戏;此外,里根还要对付在耳边唠叨的鸟人。“我们怎么沦落到了这个地步?”鸟人质问他。

鸟人说的是真话,这不过是一个平庸的演员在职业生涯末尾的可悲挣扎而已。可是,里根孤军奋战,居然成功了。他名利双收,却选择从窗户跳了出去。

在百老汇和好莱坞间,寻找价值

《鸟人》的价值序列围绕着百老汇、好莱坞分别建立,两者针锋相对。百老汇是严肃艺术,傲慢自大的女评论家自认是百老汇的代言人,她厌恶里根,和他代表的“无知儿童”,她冷酷无情,要毁灭他的戏。里根则讥讽对方是个懒人,只会贴标签,从不付出。另一方面,好莱坞庸俗不堪,在里根绝望之际,鸟人出现了,怂恿他回去拍一部10亿美金票房的大片。

里根夹在好莱坞、百老汇之间,迎合世俗、抵抗世俗的两股力量撕扯着他。他投资戏剧、孤注一掷的行为,并不是为了艺术,只是想获得人们的认可,这同样是媚俗。但就在百老汇,当他开枪自杀未遂、打掉自己的鼻子之后,他却成功了。里根成了社交网络的红人、女评论家感动不已,说这是“出乎意料的无知美德”,评论写道:“他下意识地为超现实带来了新的生命,现实和隐喻的血同时洒在艺术家和观众面前,真正的血,在美国剧院中罕见的血。”里根变成了活的传奇,得到了百老汇的认可,他脱掉了鸟人的戏服,可他脸上蒙的纱布和绷带,只是另一种鸟人的面具。

没有东西能经受得住这种讽刺。于是,百老汇、好莱坞的对立完全崩塌、抹平。里根换上了白色的面具,成了百老汇的超级英雄。百老汇、好莱坞,并没有什么区别。

最想要的:被爱,存在感

电影《鸟人》的开头是雷蒙德·卡佛的一首短诗:“你这辈子,得到你想要的了吗?”“得到了。”“你想要的是什么?”“叫自己为人所爱,觉得自己在世间为人所爱。”这首诗也是卡佛的墓志铭。

显然,“被爱”也是主人公里根想要的。就像他女儿所说的,你不是为了艺术,而是想刷存在感。戏中戏的主人公艾迪,因为得不到爱情,在举枪自尽前说:“我不存在,我甚至不在这里。” 对存在感的渴望,驱使着里根孤注一掷。在现实世界和舞台上,汇聚在他身上的众多角色融为一体,他朝自己开了一枪,还打偏了。

于是,里根名利双收,他与家人和解、被无数人爱戴。面对好友的质问,他奄奄一息地回答,对,这就是我想要的。这是《鸟人》最惊心动魄的时刻,里根对着镜子,撕下自己新的面具,电影《鸟人》也同时撕掉了自己最后一层意义。里根并不存在,真正存在的只有鸟人。于是,他从病房的窗户里跳进了天空中。这是非常轻盈的一跳,主人公里根·汤姆森从现实世界跳进了虚无之中,电影《鸟人》也伴随着这一次跳跃,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

面对生命最深处的无力感,你是否愿意回归爱的源头?

 《亲眼见神》如此剖析《鸟人》:“不管人们借着改变外在获得了什么样的价值,都到达不了他们的灵魂,而他们的灵魂深知这一点。不管他们从别人那里可能得到什么肯定,包括他们认为自己从上帝那里获得的肯定,都抵达不了他们内心最深处。他们骗得了所有人,却无法欺骗自己内心的感受,因为他们从未经历过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圣经讲到:“上帝已在爱子(基督)里接纳了我们。”(《弗》1:6)。掌管天地万物的上帝,已然按照我们残缺的本相接纳了我们。这接纳是永久的。感受到被接纳的人,会建立健全的个人形象,不会过度追求外在标准,甚而焦虑,也不会因为补偿心理而滋生优越感。

虽然耶稣提供这无条件的爱,但仍有许多人陷在自己的角落中,为破碎的关系愁苦,为自己的价值而惶惑,为成功之后的下一个成功而焦虑。

那来自生命最深处、断了根的无力感,驱使著雷根心力交瘁,也驱使着我们每个人奔波劳苦。我们为了赢得关注,费尽心机,并不断受挫。我们也因不知如何继续赢得关注而不安。这个世界因为价值焦虑,而催生了诸多的烦恼。却不知道,回归爱的根源,是简单、长久而又美好的选择。

(文章来源:腾讯《深度解读《鸟人》:逐层拨开意义的迷宫》;OC举目《飞鸟的恐惧——关于电影《鸟人》》,经改动,综合整理)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hursday, 2015, February 2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Thursday, 2015, January 1

录入日期: 

Wednesday, 2015, February 25

录入者: 

jialilou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