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真正读懂《卖火柴的小女孩》

面对伤害,我们当然需要社会层面的解决,需要彰显社会公义。但社会的、外部的、现实层面的解决并不能化解个体的、内部的、心灵层面的创伤。读他的作品可以净化和疏导后人心灵中那些层层淤积的愁苦和怨恨,这也正是本人采取此“心灵读本”的思路来导读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理由之所在。

安徒生童话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佳心灵读本和最好人文读本之一!

这一说法,绝非危言耸听或吸引眼球!

随着对安徒生童话认识的加深,我越来越体会到安徒生童话作为国人心灵读本的巨大价值和深广意义。

凡有井水处,皆有安徒生童话。

不必说其影响之无远弗届,更重要的是对人心和人性的实际影响之无比深刻,在所有人文读物中,恐难出其右者。

还不只是别的读物本身之影响不能比。单就你不可不读安徒生你不可不读安徒生童话而言,别的童话也不能跟安徒生童话比。读多了童话,不难发现,别的童话中所有元素均能在安徒生童话中找到;而安徒生童话特有的元素,别的童话则未必有。

正是这些稀有元素和共通元素,使安徒生童话自成一伟大艺术王国,因其对人心之透视和对信、望、爱之持守,而达致某种美好、高贵、深邃的境界!

这特别适合孩子们看,但又绝非只适合孩子们看。

最伟大的往往最简单,最真实的也往往最优美。

在所有人文读物中,能把伟大与平凡、优美与真实两极结合到水乳交融、雅俗共赏地步的,非安徒生童话莫属!

难怪当时欧洲很多大作家一见安徒生,马上就惺惺相惜,英国大作家狄更斯甚至收集阿拉伯谚语请安徒生就其中一则谚语写篇童话(即后来的《甲虫》)。

难怪俄罗斯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要用十年时间来读安徒生童话,甚至亲自动手改写部分安徒生童话(如《皇帝的新装》),并收录进他编写的俄文读本中。

难怪当代作家张晓风激动满怀地如此评说:

如果有人五岁了,还没有倾听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童年就少了一段温馨。

如果有人十五岁了,还没有阅读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少年就少了一道银灿。

如果有人二十五岁了,还没有细味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青年就少了一片辉碧。

如果有人三十五岁了,还没有了解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壮年就少了一种丰饶。

如果有人四十五岁了,还没有思索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中年就少了一点沉郁。

如果有人五十五岁了,还没有复习过安徒生童话,那么他的晚年就少了一份悠远。

但要读懂安徒生童话,又谈何容易!

尤其对于咱们中国人来说,更难。

原因有三:

第一,我们看文学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机械反映论和庸俗社会学视角。

一说到文学作品,动不动就是反映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堕落、统治阶级的愚蠢残暴和劳动人民的悲惨痛苦之类。任谁把丰富多彩的安徒生童话往这样的框框里一套,再伟大的童话也就索然无味了。

学者大人们,还是饶了安徒生吧!

别忘了,安徒生童话是“童话”,是以想象为基础,未必就能跟现实一一对应得上。而且,安徒生是一位不怎么“革命”的作家,他的笔下人物多是伤感、无奈、隐忍,缺少那种革命性和反抗性。这在很多“先进”学人看来也就很不顺眼。

第二,在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童话是发育最为不良的文学样式之一,这也导致了我们从骨子里轻视安徒生童话。

我们重视正儿八经的诗文,而轻视写给孩子们的童话,所以咱们这个民族也就缺少某种“童心”和“童趣”,从气质上也就难以理解流露在安徒生童话背后的那种强烈的童话精神、喜剧氛围和幽默气质。

有人说,希腊是正常的儿童,而中华民族则有点像“心比身先老”的老人。这话未必尽然,但一个崇尚古董、安土重迁的民族是有点儿难以欣赏安徒生那种“旅行就是生活”的冒险劲头和天马行空的童话精神。

这是另一层隔膜。

第三,最根本之处在于,我们无法理解贯穿在安徒生童话中的某种宗教性情操和宗教性精神。

卖火柴的小女孩

​在咱们这边,有知识的人把信仰当迷信,没知识的人把迷信当信仰!宗教往往被当成是统治阶级欺骗被统治阶级的精神鸦片,而安徒生的很多童话都提到了上帝,甚至在多篇童话中直接传递某种宗教性理念。

这让很多学者大人大为光火。他们就解释说安徒生是因为缺乏抗争性、革命性,便躲到宗教中寻找廉价安慰;或者认为安徒生是从宗教中找素材和灵感,以宗教为文学服务;有的干脆言之凿凿地说安徒生其实也不信教,只不过是利用宗教来挤进上流社会罢了。

说到这里,咱们必须说句公道话,这样的研究,就有点不厚道了。

古人早就说要“知人论世”、“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和“体贴”,今世学者也大倡“同情性理解”,咱们不能因为不理解、不欣赏宗教,就对安徒生进行如此有意、无意的误解、曲解和谬解。

安徒生可不是任人任意打扮的小姑娘!

而更重要的是,不理解安徒生的宗教信念,就无法读懂安徒生。

牵牛要牵牛鼻子。

这正是安徒生的“牛鼻子”之所在。

鲁迅说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来的火光。

没有信念,没有精神,没有个体的灵魂苦闷,也就无所谓真文艺。

安徒生之为安徒生,跟他以宗教为精神资源的根本密不可分,因其宗教信念体现了某种普遍而深刻的心灵元素和人性因素,就不能用狭隘、流俗的宗教观念来对待。

不妨打个比方,他的童话就像海面冰山上的八分之一,他的宗教信念所化为的内在精神资源,则像冰山下的八分之七。

其实,人人都有自己的信念,都有某种宗教性情操或宗教性精神。孔子认定民无信而不立。而用美国思想家蒂利希的话来说,就是人人都有“终极关怀”。猪狗天天吃喝睡觉不会焦虑和自杀,但人若只活在肉欲和物欲层面则会受不了。人虽“身无彩凤双飞翼”,但“心有灵犀一点通”。人人都有的这一点“灵犀”,就是人渴求最高意义和盼望“止于至善”的“终极关怀”。

安徒生本人就有这种强烈的“终极关怀”意识,他的童话作品也是。

人在受到伤害时,一般会有两种态度:一是因受伤就感到非常痛苦和不公,便想报复,如果对方强大,就发展自己,或者转而去寻求帮助,呼唤公正,有的甚至转嫁自己的痛苦给更弱小者;另一种态度是,因受伤的滋味不好受,就定意自己以后决不要去伤害他人,在伤口上生出爱和宽恕来。

面对伤害,我们当然需要社会层面的解决,需要彰显社会公义。但社会的、外部的、现实层面的解决并不能化解个体的、内部的、心灵层面的创伤。

安徒生采取的恰恰是第二种心态,这得益于他与众不同的信仰视角,也使他的童话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面貌。

所以,读他的作品可以净化和疏导后人心灵中那些层层淤积的愁苦和怨恨,这也正是本人采取此“心灵读本”的思路来导读安徒生童话的根本理由之所在。

我整个一生中,无论是光明的日子,还是黑暗的日子,其结果都是美好的。它好像是在一条固定航线上向某个知名的地点进发:我在掌舵,我已经选择好自己的道路,而上帝掌管着风暴和海洋。

安徒生在自传《我的一生》中如此说。

要读懂安徒生童话,除了读童话本身之外,我也推荐读者细读安徒生的自传《我的一生》。

安徒生开篇即言明:

我这一辈子的经历将向世界证明:有一位可爱的上帝,是在指引着万物去完成美好的心愿。

他又在结尾总结说:

当我们朝着上帝奋进时,辛酸和痛苦在消失,留下来的是一片美好的风景,人们把它视为阴暗的天空中一道五彩缤纷的彩虹。

我们只有把这些自白当成本质性、关键性的信念去理解时,才能真正找到通往安徒生童话大门的那把钥匙。

跟别的童话比,安徒生童话打破了王子和公主最后过上了快乐幸福生活的老套,引进了那么多似乎并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苦难叙述。

然而,这其实才是真正的心灵教育!

我们所处的世界绝非处处歌舞升平的乐园,孩子们从小就不该生活在真空中!

所以,不是要不要苦难的问题,而是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

恰恰在这一点上,安徒生童话更是流露了卓绝深邃的神秘气质。

安徒生面对苦难的心态决非消极、无奈、绝望和伤感,而是给出信念、盼望、挚爱和勇气,这就使安徒生童话从苦难尘世中超拔而出,具备了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从容与大气。

他透视苦难,又因着坚定不移的信念把苦难转化为挚爱。

这正是安徒生童话“异禀”之所在。

因此,读安徒生作品之前,我们先要认识安徒生这个人。

他是一个很虔诚和对真、善、美、爱持有某种强烈信念的人,我们绝不能忽略这一点。

在这位虔信者充满患难的一生中,他真会去祈祷,这给了他生活下去的勇气。他就更深信自己是特别蒙受祝福的孩子,也深信在任何艰难困苦的背后,都会产生美好的结果。这种执着信念,使这位敏感、内向的诗人对人生之未来、对世界之明天都充满了信心。安徒生不单在十四岁,刚离开自己家乡到哥本哈根的时候跪在地上祷告,甚至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日记中仍充满了祈求和感恩。哪怕到了四十一岁时,他说到自己的作品集要出版了,还在为此祷告。

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是,在安徒生童年时,他和母亲到别人田里拾麦穗,结果被一位性情粗暴的管家追打,安徒生的鞋跑掉了,落在后边,管家追上来要打他。小安徒生直盯着管家的脸大声说:

你胆敢当着上帝的面打我吗?!

结果,那位大汉不仅没打他,还给了他一些钱并夸他虔诚。

这件事给了安徒生更大的信心去面对生命中的不公与不幸。

他初到哥本哈根时,四处没有着落,找剧院当演员又被别人拒绝。他哭了一场,但很快就把自己的心思集中到上帝那里,带着一个孩子对父亲那样毫不动摇的信任,他把整个思绪集中在那里,然后自言自语地说:

当一切非常不幸的事情发生时,上帝就会伸出援助之手。我常常读到这样的话,人们在能够取得任何成就之前,必须得先吃大苦。

这给了少年安徒生奋斗下去的勇毅,也给了他信任别人而又不卑不亢的乐观性情。出名之后,他总结自己的一生时说到,上帝可以指引不同的方向,不管发生什么事,对人来说都可以是美好的。这种信仰,牢固地扎根在他的心中并且使他快乐。

我坚信好事从不幸中诞生,幸福从痛苦中产生。

信仰使安徒生坚信人生处处有爱、良善和美好。

他自己也是这样一位善良和有爱心的人。

可以说,你是什么样的人,就看到什么样的世界。哪怕屡次遭受攻击和嘲笑,他都能保持善意和真诚。而他又确实是在别人的慈善资助下上的学,甚至上了大学,所以他内心时时充满感激和希望。

我觉得自己是个走运的孩子,几乎人人都对我充满了爱并且以赤诚相待,使我很少丧失对人性的信心。我感到从皇族到最穷的农民,都有颗高尚的心在跳动。生活是乐事,对人类充满信心,以及公开地信仰上帝更是乐事。

我感到自己是个走运的孩子,在我的一生中,曾有那么多高尚、善良的人深情地、诚恳地对待我。我对人们的信任很少受过骗!

这些都毫无例外地体现在安徒生的作品中。

因此,他的作品体现出一种有灵有情视角,他的作品也处处反射出信、望、爱和真、善、美的光辉。

安徒生也衷心期盼着每个人的生命被童话“激活”,从而能认识到——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由上帝所写的一篇童话。

本书导读,力图正本清源,回到安徒生之为安徒生的根本,回到安徒生童话之为安徒生童话的根本,删繁就简,整理出一本深入浅出、老少皆宜的心灵读本。

最终,我们不再就安徒生童话谈教条,更不是布道和说教,而是就安徒生的信念谈童话,就他的童话谈心灵,谈人性,谈真、善、美、爱,谈你,谈我。

这就不只为了读安徒生童话,更是为了让我们受到信、望、爱、真、善、美的熏陶,激发我们一起去点燃这爱的火炬,好传递给我们的孩子,并让他们传给他们的孩子。

著名评论家房龙在评价他时说道:

上帝的火花在这个沉默的小男孩心灵中孕育,像一场风暴那样不可抗拒。凡是上帝触摸过的人,不管他遭遇到多么无礼的对待和多么巨大的困难,他仍能实现他的梦想。

但愿,我们也能像房龙说的那样来理解他。

最后,我还是以《心灵献诗·十四行之一》来结束这篇“代序”吧!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不能理解的,
要不花朵怎么都会循季节开放?
看那大地厚载宇宙不息地运作,
而信鸽们为何总是能准确返乡?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不能亵渎的,
要不晨昏怎么交替得如此舒缓?
冬去春回四季排定更替着如歌,
而晚霞为何总是如此静美绚烂?

一定有些什么是我必须敬畏的,
要不寥廓天际怎么有神秘蔚蓝?
头顶的星河延绵明亮璀璨浩瀚,
有种惊喜正不知不觉溢满心间!

到底是来自远远近近的受造物,
还是造我并予我喜悦的造物主?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Monday, 2015, August 24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Monday, 2015, February 2

录入日期: 

Thursday, 2015, August 20

录入者: 

Jean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