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见证如此流行,基督徒们需要知道这些真相……

 

 

认识新媒体的特性

 

美国学者H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构成传播过程的五种基本要素,并按照一定结构顺序将它们排列,形成了后来人们称之“五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这五个W分别是英语中五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谁)、Says What(说了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 Whom(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有什么效果)。新媒体的出现则对这五个要素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传播者由组织化了的职业传播者,即所谓的专业人士,扩充为每一个使用新媒体的人;传播信息则由集中化、公众化、普遍化、主流化发展成为全面化、个人化、个性化和非主流;传播媒介更为多元、受众参与层面和参与性大为提高;传播者与接收信息的角色定位和相互关系发生转变,前所未有地使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这几种传播类型,实现了完美地结合。也因为以上的转变,传播的效果极大扩展,对社会议题、政治民主、思想观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基督教的传播而言,影响有几个方面。从传播者上来看,新媒体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宣教士。每个信徒都可以使用新媒体来传播分享福音。

 

对中国教会而言,所带来的改变也可以切身体会。比如理论上讲,中国目前还没有放开基督教电台电视台的开办以及报刊杂志的出版发行,然而新媒体的出现则使一切既成事实,难以屏蔽,不可逆转。个人、机构乃至教会的微信公号已经成百上千。而且,新媒体强大的公共性更为基督教传播进入主流带来了极大的空间和机会。

 

追求真实,善于分辨

 

新媒体时代,资源丰富却杂乱、时间紧张而破碎、人们亲密又疏离。传播效果相较以前相对简单的传统媒体时代而言,一方面有机会可以变得非常强大,另一方面也很容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之中。再优秀的内容,如果不能符合时代的阅读习惯,也会失去其应有的影响力。属灵资源同时更面临着来自异端邪教的挑战,内容良莠不齐、受众难以分辨。其中最大的最直观的一点莫过于假消息的盛行。像“杨利伟看见上帝的荣耀”等等不一而足。

 

这次美国大选一个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假消息盛行。Ed Stetzer博士在122日的《Christianity Today》发表的文章中说到:“最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关乎基督徒的问题,因为基督徒轻信并接受了大量的虚假新闻。当基督徒相信虚假新闻时它让我们所有人看起来愚蠢,进而导致基督教本身显得愚蠢。”

 

这和新媒体的特性有关。新媒体时代,朋友圈取代权威媒体成为人们获取资讯的主要来源;人们关注的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与内容,更是传播者的态度与观点;不只是传播者的专业水平,而是其风格特质。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容易导致促使人们只以立场好恶决定判断,罔顾真相,拉低智商,甚至造成分裂和对立。

 

Ed Stetzer博士说到“基督徒们,如果你发布假消息,这反映了你的信仰状况。它对福音不利,也阻碍了宣教。诚信对基督徒来说非常重要,但事实上并非如此。 “如果你不能判断这件事的真假,无法去验证事件的真实性(通常依靠常识、检查来源、咨询朋友、等待发展就可以)那就只有一途:不要发布。如果你没有、不会或不能确认,就不要分享它。”否则就反映了我们生命品质中的轻信、草率。“愚昧人凡事都信,通达人步步谨慎。”“作为基督徒,我们有甚至比新闻记者更高的标准。因为我们不是在维护一个组织或一个网站的声誉,而是背负着我们主的圣名。如果我们的朋友和家人因着我们所分享的各种消息或者新闻,不信任我们,他们也将不会听进我们所分享的福音。”

 

Ed Stetzer博士在他的文章中进一步说到:“基督徒似乎会被另类真相所吸引,但实际上并没有必要。即使真相并不有利于我们,我们也不必去寻求相反的故事。因为我们有一个更大的希望,即真理是基督耶稣的化身。当我们不尊荣真理,就是不尊荣耶稣我们的主。 如何活出基督?答案正如Ed Stetzer博士文章的副标题所写:基督徒,就应是相信“真理必叫你们得自由”的人。而“真理”和“真相”一词,在英文和原文中,本是一个词。既指一般性的“真相”,也就是最高意义的“真理”。

 

尊重专业,谦卑学习

 

我们去年在台北开会,有一位财经专家分享了一个故事40-50年前台湾槟榔种植面积1000公顷,槟榔产量是1000公吨。由于政策认为嚼食槟榔不是件好东西,因此对于农业上对种植槟榔实行三不政策:不鼓励、不辅导、不禁止,但是既然槟榔不好,政府当然禁止它的进口。然而这个禁止进口,槟榔价格上涨,而价格指导人类的行为,这使得槟榔种植成了岛内生产者的必然选择。数十年后(2000年加入WTO台湾的槟榔种植面积增加为60000公顷,年生产量从1000公吨上升到174000公吨。结论是出于道德上良善的政策,事与愿违,结果却成为道德上的邪恶。”好心办了坏事。关键问题是,还以为自己办了好事。

 

这位财经专家劝勉到:“面对多元化社会,许多社会最为关心的正义问题,基督徒专业人士更要说话。但是今天基督徒论述到能源政策,其涉及到的,其实涵盖经济、财富、环境伦理和科学的素养,信仰和专业必需整合。同时,我们专业人士必需在论述上心存谦卑,即便专业发现有所差异,也一如瞎子摸象。所以,应当接受每人领受之不同,彼此尊重、相互聆听。而非如今天社会上的彼此不信任、贴标签,颜色对立,以至于失去对话空间。基督徒专业人士组成的团体,更应做为对话平台,成为社会学习上的样式。只有我们更加谦虚时,才是真民主对话,而当我们都学习尊重聆听时,便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因如此,我们才是更上一层楼地远观,看见也更加宏观广阔。以此为基础,公共论坛会因为你我基督徒的用心参与而更合乎上主的心意。”

 

以这次美国大选为例,对于美国的主流媒体,Ed Stetzer博士也批评到:“我有时也不太喜欢一些媒体,因为我认为他们中有些人和希拉里•克林顿有不正当的联系,也有些和欧巴马总统的关系过于暧昧。就在几天前,有些媒体很失职地报导了里克•佩里的故事,以及错误报道总统办公室的金博士半身像被移走的消息等等,这些都伤害了媒体的公信力!……当然,部份新闻报道有偏见,或是报道草率,或是另有目的,但大多数新闻媒体的报导还是客观的。”

 

诚然如此,西方主流媒体或有其自然立场与利益,但其职业伦理和专业精神及基本素质犹在,最起码在报道事实上其可信度相较而言依然很高。新媒体对主流媒体带来了颠覆性冲击,反精英反建制反垄断,打破诸多门槛藩篱,有其重要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一些新闻自由未能实现的国家和地区。但新媒体本身的属性也决定了其偏狭肤浅不专业,草率冲动不负责任的倾向。甚至一些国家,如“在南苏丹这样一个大多数人口难以接触互联网的国度,虚假新闻和仇视性言论正带着致命性的后果,从Facebook流向现实世界。” 杜绝假新闻,也成为社交媒体公司研究的重点课题。 新媒体时代,人们必须培养自己更多观察与分辨的能力,突破同温层的思维空间,学习不以立场好恶决定判断,求真唯实,才能不至被迷惑和操控。

 

诚如Ed Stetzer博士所说,“无论如何,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不顾一切地寻找信息来支撑我们的观点,不分青红皂白地支持我们喜欢的人的观点(或贬损我们不喜欢的人)。我们应该做个不顾一切寻求事实真理的人。”

 

效法基督,活出真实

 

“手机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至缺乏。它使我躺在被窝中刷微博,领我在马桶上看微信。它使我的欲望苏醒,为抢红包引导我直到深夜。我虽然在哪里都玩手机,也不怕没电,因为有充电宝与我同在;你的转发,你的点赞,都安慰我。在我朋友面前,你为我打开销路;你用触屏绑了我的手,使我的浮躁满溢。我的一生一世必有微信随着我;我且要住在有wifi的房中,直到永远。”

 

这首《手机23篇》或许不太庄重,但却非常形象地描绘出当代基督徒的困惑与窘境。去年八月纽约时报推出一个视频,详细地介绍了微信,这个如今西方世界已无可比拟的超级App, 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生存工具,不管是不是基督徒。在节制和反思的同时,我们更需学习如何使用、善用。事实上,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前所未有地集合了大众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以及自我传播等多种传播形式,使其成为当今时代最有力的宣教工具。特别是在目前中国还难有基督教的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的时期,新媒体的意义和作用格外重大。

 

纽约时报的视频也提到微信汇集了个人生活方方面面的数据信息,一个人的行踪,关系,消费等等可以说无处遁形。西方也是如此,Facebook等已经成为人力资源部分调查了解一个人品行性格等信息的重要渠道。某种意义上讲,朋友圈更真实地反映出我们的关注、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乃至生命品质。我们所发的每一张照片,更新的每一个动态,甚至每一则转发,每一个点赞,在每一个群里的发言或不发言都描绘出我们的生活和价值观。新媒体提供了别人认识我们,我们认识自己的一种“上帝视角”。

 

个人以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一些核心理念和基督教的思想非常接近或相似。比如“物联网”形象地体现了“万事互相效力”,“共享经济”则可以说是“凡物共用”的绝佳实践。“人人皆媒体”对应“信徒皆祭司”,“万物皆媒体”岂非“诸天诉说神的荣耀”?!

 

以新媒体为例,新媒体时代所强调的互联网思维的核心特征是Online 2 Offline,即所谓的O2OO2O不单是指从线上到线下,更是指连接与融合。对于福音传播而言,“连接”其实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是传播的本质、更是福音传播的本质。而人类史上最伟大、最成功、最能体现传播本质的新媒体传播案例,最动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我们效法的传播模式就是:道成肉身。基督从天上降卑到人间,使我们得以与神和好,恢复连接,不就是最经典的O2O吗?

 

对于福音传播而言,“连接”其实就是生命影响生命。这是传播的本质、更是福音传播的本质。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每个人就是信息。我们所效法的基督既是信息本身,也是信息的传播形式。而人类史上最伟大、最成功、最体现传播本质的新媒体传播案例其实就是福音。“神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 3:16)   新媒体促使我们必须回归传播的本质。

 

神为我们示范了最动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我们效法的传播模式:道成肉身。事实上,媒体的宣教、福音的传播,本来就应该是道成肉身的宣教、生命影响生命的传播。因为宣教不是宣传,而是宣而教之,所谓言传身教;传播不是传销,而是传而播之,正是所谓的播种生命。 “道成肉身”要求传播者不仅需要重视传播的内容品质,更要重视传播者自身的生命品格;不仅仅重视传给了多少人,而更重视多少人的生命因此而改变;不仅仅重视提高传播效果的技术手段,更重视传播过程中是否彰显了神的荣耀。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很多的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在传扬基督的时候,能不能活出基督、能不能和我们的受众建立紧密的生命连接、从而共同成长、成熟、成圣。

 

见证美好,照在人前

 

在新媒体时代,与过去相比,人们对基督教已经有很多知识上的认识,与基督徒和教会有过网路上乃至实际的接触和体验。人们对宗教的态度普遍更为尊重与宽容,但此表象下面却隐藏着一种麻木、冷漠与坚硬。另一方面,我们看到教会机构在公共传播上固然受到一定限制,但空间其实仍然巨大,问题更体现在自身相对缺乏对公共事务的关注热情;有关注的,但是缺乏深入与持续。同时,福音传播缺乏在各领域内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一些有影响力的基督徒由于多种原因不敢也不太懂究竟怎样在公共领域表达信仰。即使有些勇于表达的在一定程度上却缺乏教会的支援。灯没有被放在灯台上,基督教宝贵的思想、理念和文化被边缘化,没有发挥应有的、积极的、正面的影响力。

 

前面说过,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社会各领域都产生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笔者认为,其中最大最深远的改变,不在工具平台或形式生态,而是新媒体把基督教传播放到了巨大的公共空间上,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为基督教传播进入主流而带来了极大的机会,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各行各业基督徒与教会的增多,教会事件也自然成为公共事件,社会对基督教的接触和了解也越来越多,信徒的社会参与意愿、教会与社会的互动日益增强。教会事件也自然成为公共事件,公共政策直接挑战教会的立场和利益,可以说,基督教传播已经进入到一个公共传播的时代。福音传播受众群体特征、传播内容方向、语言使用以及表达方式与过去都有很大不同,更需要有相应的神学支撑和理论指导。教会和专业传播机构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回应、主动应对、探索当代处境下的传播模式,才能在这个时代更为有效地传扬福音。否则很容易就丧失了新媒体所带来的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对自身事务、身份、理念和信仰的解释权拱手相让,甚至让异端乘虚而入,影响败坏基督教的社会观感和形象,坚硬福音的土壤。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是基督教公共神学的最主要组成部分以及最重要、最切实的实践。基督教公共传播的主要特点: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传播内容由“信仰的意义”延伸到“社会的意义”,除了宣传教义与宗教理念外,还扩及多元的世俗议题与普世价值。其次,传播对象由“信徒取向”,扩展到“大众取向”,而非局限在巩固信仰与争取入信。如果说传统的教会传播着眼于个人生命的改变,那么基督教的公共传播更关注于社会的转化。

 

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定义如何在各样的社会环境中,准确地把握政府、社会、文化的尺度与禁忌,积极回应社会有感需求,提供思想资源和超越的见解,以爱和生命见证、传扬真理,播撒希望,分享大爱。

 

发光而不隐藏,存在而不被边缘化

 

基督教公共传播的主要内容方向:

 

1. 对公共事务的关怀、对公共事件的态度、对公共话题的参与;

2. 向社会提供超越的看法,揭示事物的本相,甚于所谓真相。

3. 对自我身份、价值观、理念思想、社会责任、教会事务的公共表达;

4. 向基督徒进行基督徒的公共责任与社会参与教育;

5. 在其所处的社会里,高举基督之名,满足社会的有感需求,提供思想源泉,并且能像初代教会对当时代产生冲击和影响力。

 

我之前有位听友,体弱多病,家境贫寒。偏偏总在窗前点亮一盏大瓦数的明灯,而且一亮就是半夜。邻居不解,甚至有人说她太过浪费。其实她家窗外乃是一条黑漆漆没有路灯的街道,夜班的女工晚上经过会很不安全,而因着她的这盏路灯,路人不再害怕。

 

读马太福音第5章“光与盐”的比喻的时候,一直以来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主耶稣在讲完了“你们是世上的光”之后,好像很突兀地插入了一句:“城造在山上,是不能隐藏的。”比照前面“你们是世上的盐”的比喻,接下来“山上的城”与“台上的灯”应该都是对“你们是世上的光”这句话的进一步解释。“灯”和“光”直接相关,容易理解,但用“城”来诠释“光”,其用意又何在呢?

 

很显然,主耶稣这段信息不只是针对信徒个人,更是针对作为群体的教会讲的。我们很容易接受教会是我们“属灵的家”的概念,但“城”与“家”却有所不同。城之所以为城,在于城有公共设施,有公共事务;考虑到那时的城多为城邦,其实更是国的概念,“城”甚至还有自己的军队。所以“你们是世上的光”,不只是一个人一个人的灯被点亮了,也不只是一家一家的灯放在了灯台上;更是路灯也要亮起来,图书馆的灯也要点亮,学校的灯也要点亮,市民广场的灯也要点亮。在街衢黑暗的时候,家里的灯就要点在窗前、照在人前。不照在人前的光,则如同失了味的盐。

 

这也是我今天给大家的分享,我们希望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我们基督徒能够更多地认识新媒体的特性,存着一个追求真挚的心,有善于分辨的能力,尊重专业,谦卑学习效法基督,活出真实的,见证美好,活在人前。

 

作者简介
 

 

安平, 旅美作家,资深媒体人,非营利机构管理顾问。着有励志读物《我本无名-圣经草根英雄启示录》等,小说《红痣》被改编为电影。 1998移居美国,2001年加入远东广播公司/良友电台服事, 2013年加入普世佳音新媒体传播机构,担任执行主任。长期致力新媒体事工开展,推动和研究。 著有《颠覆·重生·回归: 新媒体时代的福音传播》,《调适·平衡·见证: 当代基督教的公共传播》, 和《新媒体时代, 教会如何因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颠覆性改变》等专文。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hursday, 2017, July 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Thursday, 2017, July 6

录入日期: 

Thursday, 2017, July 6

录入者: 

kitling55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