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证实,什么样的人最容易拥有快乐
人们经常是不讲道理的,没有逻辑和以自我为中心的
不管怎样,你要原谅他们!
即使你是友善的,人们可能还会说你自私和动机不良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友善!
当你功成名就,你会有一些虚假的朋友,和一些真实的敌人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取得成功!
即使你是诚实的,人们可能还是会欺骗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诚实!
如果你找到了平静和幸福,他们可能会妒忌你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快乐!
你今天做了善事,人们往往明天就会忘记
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做善事!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
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
———你看,说到底,它是你和上帝之间的事,而决不是你和他人之间的事。
——特蕾莎修女
学习如何释出善意
近期有不少基督信仰的作者和机构都在推动行善运动,例如美国游行杂志(Parade)就刊登了行善步骤的文章,帮读者学习如何释出善意。而世界行善组织(World Kindness Movement)和随机行善基金会(Random Acts of Kindness Foundation)早在90年代就开始推广利他主义。
两性关系专家桑蒂‧菲德翰(Shaunti Feldhahn)指出:“其实人人都渴望被善待,谁不想住在有爱心的家,去友善的教会,就读友爱人的学校,拥有善良的邻居呢?”
菲德翰在她的著作《善行挑战:30天关系改善计划》中为读者规划了每日任务,像是停止负面言语、给予他人肯定和在小处善待人等。她也发现,有89%的人在确实执行这些步骤后,关系都获得改善,因为他们透过自我训练,学会了与人为善的方法。
慈善机构守护盼望(Convoy of Hope)的会长哈尔·唐纳森(Hal Donaldson)也在推广类似的运动,不过行善的对象扩及陌生人和点头之交。唐纳森认为:“在美国常见到仇恨占据头版,怒气在大街小巷中横行,但是以恨制恨只会导致更多的仇恨,唯有善意才能终止仇恨。”
唐纳森之所以会成立守护盼望,是源自于儿时受助的美好经验。他在12岁稚龄时,父母遭遇严重车祸,父亲因对方酒驾丧命,母亲则受重伤。但却有个四人小家庭收容了他们一家六口,两家人就挤在一个小拖车里,让他母亲能专心养伤。后来他和家中兄弟便合力成立的慈善机构,调派义工帮助低收入者。
此外,箴言21章21节:“追求公义仁慈的,就寻得生命、公义,和尊荣。”也深深启发了唐纳森,让他决定以身作则,展开行善一日挑战,只要慢慢养成习惯,就能做到终身兼善天下。开始先从小处做起,如善待侍者、替人开门到给受苦的朋友写点鼓励的话语等。
善待他人,免疫力也提升
行善是双赢的美事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科学证据背书的。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索妮亚‧柳波莫斯基(Sonja Lyubomirsky)指出:“行善越多的人,长期下来是越快乐的。”
她和研究团队曾做过一个血液中的善意实验,有三组实验组(行善对象为世界、他人、自己),加上中立组,结果发现,善待他人组别的血检结果显示,不但增强了免疫细胞,连抗病毒的活力都变好,也减少了发炎。其他科学家的研究也发现,行善能刺激体内分泌催产素(可降低血压)和脑内啡(给人好心情)。
不过,与人为善有可能陷入另一种处境,就是被人贴上滥好人的标签,更严重的则是在无意间助纣为虐。因此,唐纳森建议大家,行善之余千万要记得别让自己的慷慨被人剥削,好意受到挫败。英国幽默作家杰罗姆·克拉普卡·杰罗姆(Jerome K. Jerome)曾在《善良的代价》一文中说了一个善意被滥用的故事。某个虚构教会中的会众不喜欢教会的牧师,因为他对于周遭的人事物处处都看不顺眼,但是教区内的人还是对他很好。本来他已经决定要换教区了,但因为考虑到大家对他实在太好了,最后就决定不走了。
美国北卡有一教会去年曾试过在当地的小店发出超过价值两千美元的礼物卡给顾客。结果发现随机的善行也能深深影响他人,因为很多人不会表现出自己的伤痛,如同俗谚所说,我们永远不知道别人在微笑背后掩盖了什么。
而行善之所以能改变人的行为,就是因为它会让人把改变他人的想法,转成改变自己。当我们对别人好时,就会发现自己更在意他人的感受;也许有人不同意,但你会发现,当自己不再那么难相处时,是因为开始关心别人的感受了。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