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衰败的社会道德,我们当站在怎样的位置?
孙毅:基督信仰为归信基督的群体提供了一种生活方式,其中有相应的世界观与道德体系。不过,这个社会并非全部由基督徒组成,因此不可能将这种生活方式强加给社会;也无法人为地让人们将其自觉地当作需遵守的道德理念;并且,离开了这种生活方式中的基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单纯地为社会建立某种新的道德体系也没有太多意义。
但反过来说,基督徒群体的生活方式产生的鲜活见证,却有可能影响并更新社会中已有的道德体系,使人们看到其中的不真或者不足,从而带来对道德体系的更新。对社会已有道德体系的更新,是基督信仰对社会文明的贡献,就如《基督教对文明的影响》这本书中所描述的。
临风:我宁愿用“律”(法则)这个字代替“体系”,使徒保罗用“心中的律”来描述“道德律”。《纳尼亚传奇》的作者路易斯研究人类各种文明,发现人类有组共同的“道德律”,他用“道”(Tao)这个字来代表这个普世法则。13世纪伟大的神学家阿奎那,称它为“自然律”或“自然法则”。美国《独立宣言》中也提出,同样的理念在各文化中会有不尽相同的细节,但全人类都有一组共同的道德法则:如公平、正义、慈爱、宽恕、牺牲小我……
这些法则并不利己,并非“进化”的产物,而是先验的。基督信仰说明,人类虽然知道客观的是非、对错,但却没有择善固执的主观判断和能力。
曹静:基督徒是作为天国公民活在历史当中,所以,他们在历史中呈现出一种新的道德体系。这既是新的,也影响到历史中现成道德体系的更新。但是,基督徒的目标却不是历史中的社会,而是来临中的上帝之国。
孙毅:问题可以理解为:爱与公义怎样平衡,因为在宽恕中已经包含了这两者。人选择宽恕,就是在实践爱与公义的平衡。就公义的方面看,如果宽恕真是人出于内心的宽恕,而不是妥协或无奈地接受,那么其中已经包含了对所涉及事件的不认同。就如耶稣在殿中赦免那个行淫时被抓的妇人时,还是告诫她不要再犯罪了。另一方面,宽恕之表现为宽恕,同时也表现出人愿意在基督的爱中去接纳对方,帮助对方承担事件的结果。
临风:人的道德观虽然相同,但因为人有私心,总不自觉地以“公义”要求别人,以“宽恕”对待自己。上帝既然是公义的,又充满宽恕的爱,如何两全?耶稣的救赎就是上帝亲身担当了人因道德亏欠所应当接受的惩罚,使得凡承认自己有罪,接纳耶稣所完成的救恩的人,可以得到宽恕。
每个相对公正的社会都有法治,法律无法宽恕,否则失去公义。在法治之下,不公义违法的人是要接受处罚的,这才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但被害者可以选择宽恕罪犯,那是个人道德和良心范畴的问题,不是法律问题。不过,如果体制不公义,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应当尽可能提出和平抗争。
曹静:宽恕和公义都应该是属于上帝的,唯有我们活在上帝里边时,宽恕和公义在我们的生命中才能是平衡的。作为一个不能与上帝面对面的社会和历史,存在不公义的事是必然的,若有公义,只能是上帝的恩典。
孙毅:取决于如何理解这里所说的社会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理解为上帝呼召基督徒去做本职工作,那么就是人当尽心去尽的本分。上帝的呼召同时决定了,人是将自己的工作(假定是非教会全职工人),还是教会的事奉当作其主要责任。如果将社会责任看作是基督徒对爱邻人如己的信仰实践,那么这也是基督徒当尽的本分,与在教会中的事奉并没有先后之分。
可能会带来不同看法的是:将社会责任看作是教会群体对慈善救济、社会公义、教育医疗、环境保护等公益事业的参与。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思考,上帝在这个地上设立教会的主要目的,可能并不是为了做这些活动,而是为了要让人成为他的门徒,为福音的真理做见证。这样,主次就显出来了。不过,这里涉及到的是教会群体。
临风:因为上帝最终的目的是天国的实现(降临),那时,万有都要归于一。基督徒的大使命就是让更多的人能够跟从耶稣,遵守他的命令,让这个世界更能接近天国的样式。因此,社会责任与教会事奉是一体的两面,各人按照自己的呼召和恩赐去尽力,彰显上帝的公义和慈爱。
那种以为只有教会内的工作,才是“神圣”的观念是不正确的,把上帝缩小了。不论哪种工作岗位,哪个与社会福祉相关的问题,我们都要以天国的心态来处理。今天,教会被边缘化,有“被围心态”,都是因为我们有了过分狭窄的世界观的缘故。
曹静:作为上帝拣选出来,在历史中做光做盐的基督徒,被拣选本身就包含着一种社会责任。但是,这种历史中的社会责任是从来临的上帝之国中产生出来的,它本身就是教会事奉的内容。所以,对于基督徒而言,社会责任和教会事奉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孙毅:教会所传基督的福音是最大的和解力量,能够让人在基督的恩典中生命回转,放下仇恨与暴力,在与上帝和好的同时,也与自己及他人和好。不过,伴随着福音信息及其真理的传讲,基督徒也当在社会生活中活出能够显明和解之力量的生活方式。
具体表现在基督徒在这种生活方式中对各种社会关系的重建上。比如,让自己与父母的关系、与配偶的关系、与子女的关系有更高层面的和解。当然,重建的社会关系还包括与同事、朋友、同学、同工、同行等等。
如果基督徒能够在自己的生活中活出和解的见证,那么对当前社会矛盾日益激化的中国社会,会形成一股和解的力量。当然,教会的责任,除了操练基督徒在生活中有这种见证之外,还可以参与一些慈善公义的社会活动来推动社会的和解。
临风:今天的社会是世俗的、多元的,甚至是异教的。首先,在帮助基督徒贡献社会福祉的事上,教会当扮演积极的角色。无论是对个人、家庭还是社会,教会贡献的方面包括救人灵魂、爱心救贫、社会公益、社会正义、家庭辅导,等等。只有在被公认为社会正能量的提供者这个前提下,教会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和解的力量。
石衡潭:今日中国,社会矛盾泛化,几乎人人都有怨气和怨言,这些极易转化为戾气。教会需要化解这种戾气。可以通过抗震救灾、扶危济困等方式去化解,但更多地,还是需要通过日常行为持续不断地去化解。
宜昌一间在商场建立的教会,坚持夏天给周边商铺和顾客送爱心绿豆汤,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也疏通了传递上帝之爱的渠道。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希望愿意这样坚持做小事的教会越来越多。教会还要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上发声,表明自己的立场与态度。教会要起来呼唤宽恕、怜悯与同情,要求法官行公义公平之事。教会不要只做社会的批判者,还要成为社会责任的担当者,成为爱与恩典的施予者。
曹静:让耶稣关于爱仇敌的教导,成为世人可见的基督徒现世生活。一个被死亡辖制的社会必然是矛盾日益激化的社会,而活在来临中的上帝之国里的基督徒,本身就是社会和解的力量。因为,这样的基督徒生命彰显着上帝之国永恒安息的力量,指向人类社会真正、永恒的和解。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