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他冒死拍摄,拼命救助中国人,他是谁?
今年59岁的克里斯·马吉是一名职业摄影师,他是拍下南京大屠杀唯一动态画面的宣教士约翰·马吉的孙子。今年8月,他代表家族来宁参加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颁发仪式。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他萌生了追寻祖父足迹,探寻今日南京的想法。据了解,克里斯•马吉的拍摄时间分为今年10月、11月和12月三个阶段。今年10月他已经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鼓楼医院、栖霞寺等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拍摄,此次来宁是开始第二阶段的拍摄。
克里斯·马吉在南师大内拍摄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公祭日。关于历史上这一惨痛的片段,曾流传这样一段文字:
“矗立在大屠杀纪念馆南端的巨大的十字架,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那个悲惨的时刻。
有很多人曾发问,为什么纪念馆的标志碑不是中国传统的墓碑形式呢,而是一个十字架,是不是有宗教原因呢?纪念馆馆长朱成山给出了肯定的回复,“纪念碑确实应用了基督教元素,是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齐康院士精心设计的……”
十字架,代表着耶稣基督的救赎。对于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30万亡灵来说,十字架亦寓意着安息,寓意着救赎,寓意着渴望和平!而对那些侵华的日本人和他们的后代来说,这十字架寓意着忏悔!深深的忏悔!
当年齐康院士设计这个十字架的时候,可能还有一层深深的感恩寓意,感谢那些冒着生命危险救助了中国25万人民的基督徒,因为在他们每个人胸前,就有这样一个十字架... ”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留在南京的外国基督徒总计有24人,其中有14名美国人、6名德国人、1名丹麦人,2名白俄罗斯人、1名奥地利人。
2016年12月12日,江苏省委书记李强为约翰·拉贝、乔治·费奇、罗伯特·威尔逊、克利福德·特里默、理查德·布莱笛、罗森等6位异国人士颁发“紫金草国际和平纪念章”,代表南京民众对这些人的感激之情,表彰他们面对这灭绝人性的屠戮时挺身而出,做出巨大的贡献。
驻守南京大屠杀全过程的基督徒名单
约翰.拉贝(德国)
爱德华.史波林(德国)
克里斯蒂安.克勒格尔(德国)
R.黑姆佩斯(德国)
A.曹迪希(德国)
鲁哈特.哈茨(奥地利)
克拉.波德希沃洛夫(白俄罗斯)
齐阿尔(白俄罗斯)
C.S.特里默大夫(美国)
罗伯特.威尔逊大夫(美国)
詹姆斯.麦卡伦牧师(美国)
格雷斯.鲍尔(美国)
伊娃.海因兹小姐(美国)
M.S.贝茨(贝德士)博士(美国)
查尔斯H.里格斯(美国)
刘易斯S.C.斯迈思博士(美国)
明妮.魏特琳小姐(美国)
W.P.米尔斯牧师(美国)
休伯特.L.索恩牧师(美国)
乔治.费奇(美国)
约翰.马吉牧师(美国)
E.H.福斯特牧师(美国)
卡尔·京特 (德国)
辛德贝格 (丹麦)
总计24名
他们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救助了许多中国人,也为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留下了历史的铁证。其中约翰·马吉所拍摄的影像更是成为南京大屠杀唯一的动态影像资料。
约翰·马吉
1884年10月,约翰·马吉出生在美国宾夕法尼亚洲的第二大城市匹兹堡,在耶鲁大学完成学业后,他完全具有从政从商的的优势,但他似乎对这些都不感兴趣,而是选择了神学,前往麻省剑桥圣公会神学院继续深造,毕业后加入了美国圣公会。
1912年,当他以圣公会牧师的身份,选择派驻地时,他选择了中国,就这样他开始了第一次东方之旅。受美国圣公会派遣来到中国南京传福音并在这里生活了二十八年,南京下关的道胜堂是他的主要活动场所。
1917年,他创办了基督教会的“益智小学”,后更名为“道胜小学”、“道胜中学”,这就是现在南京市第十二中学的前身。学校创办时有建筑物六座,虽经100来年的风吹雨打和战火洗礼,但由于得到了精心的保养和多次维修,整个建筑组群依然保存完好。
现今的南京市第十二中学
1921年,约翰·马吉与英国人菲丝在“道胜堂”举行了婚礼。
1937年,侵华日军在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期间,约翰·马吉拒绝了本国使馆劝他撤离的建议,并担任了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和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委员,设立难民伤兵医院,参与救援了二十多万面临屠杀的中国人,与二十多位留在南京的西方人士一起,谱写了一曲动人的人道主义乐章。不仅如此,他还冒着生命危险,用一架十六毫米的摄影机,秘密地将日寇在南京的暴行拍摄下来。
约翰·马吉拍摄的胶卷
约翰·马吉拍摄的威尔逊医生救治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的照片
约翰·马吉拍摄的医护人员救治伤者的照片
约翰·马吉见证了这个屠城里发生的惨剧。在给妻子的信中,他写道:“过去一个星期的恐怖是我从未经历过的,我做梦也没想到过日本兵是如此野蛮,这是屠杀,强奸的一周我想人类历史上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发生过如此残暴的事了”“真叫人难受,但我认为,应该把事实记录下来,让大家了解真相。”
约翰·马吉不仅拍摄了画面,而且还用文字记录下了他所拍摄每一个镜头的详细内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吉默片”。
约翰·马吉拍摄后的场记单
1938 年1月23日,另一位宣教士费吴生(即乔治·费奇)获准离开南京,他将约翰·马吉拍摄的胶片缝在驼毛大衣的衬里,带往上海。这份长达400英尺、分为8卷的胶片,放映时间达105分钟,是有关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唯一影像文献资料。费吴生和正在上海的英国《曼彻斯特卫报》记者田伯烈,对影片进行了剪辑,并给影片的各部分加了英文标题。然后送交上海柯达公司制作了4份拷贝带到英、德、美国。
1940年3月,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约翰·马吉决定暂时离开南京,1年后的1941年12月8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4天后,约翰·马吉突然接到了从欧洲传来的噩耗,他在中国出生的年仅19岁的大儿子小约翰·马吉在对德国法西斯作战中不幸牺牲,因为战争,怀着巨大悲痛的约翰·马吉和他长眠在欧洲战场的大儿子再也未能回到他们远在中国的家。
1946年8月15日,约翰·马吉作为检方证人前往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在审理日军南京大屠杀罪行时,向法庭陈述了他在南京的所见所闻,他的证言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采信。
约翰·马吉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出庭作证
1947年初,在南京军事法庭审判大屠杀主犯谷寿夫等南京大屠杀战犯时,作为屠城铁证,当庭播放了弗兰克·库柏编导的影片《中国的战争》,其中有很多马吉拍摄的镜头。
约翰·马吉拍摄的影像自东京审判与南京审判之后便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世纪90年代,其中的部分胶片才被重新发现,并被作为铁证分别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和德国波兹坦档案馆,这些珍贵的历史影像有力地佐证了当年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1953年,约翰·马吉在美国匹兹堡家中安息主怀,享年69岁。
约翰·马吉的墓地
2002年,为纪念宣教士约翰·马吉创办学校特别是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为南京人民所做出的特殊历史贡献,经南京市下关区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市第十二中学图书馆正式命名为约翰·马吉图书馆。
2002年10月2日,约翰·马吉的儿子休·马吉牧师,将摄影机和影像资料,捐赠给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目前在纪念馆内,这段珍贵的影像资料也会播出,提醒国人铭记那段残酷的历史。
约翰·马吉的儿子休·马吉牧师
约翰·马吉以及其他23为宣教士,同众多来到中国的宣教士一样,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对中国人民的忠心和热爱。而这一切,都源于上帝的爱。
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
约翰一书 4:19
佳音小编编辑整理
参考
寻访宣教士的足迹
《冒险拍摄南京大屠杀影片的宣教士--约翰·马吉》
《追寻祖父足迹,探寻80年后的南京——“南京大屠杀记录者”约翰·马吉之孙来宁拍摄》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