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牧师患抑郁症自杀,教会应当有的反思
基督徒应该是喜乐、身心健康的人吗?按照圣经的教导应当如此。保罗曾经多次劝勉教会的弟兄姊妹“要喜乐”(罗马书12:12;腓立比书3:1,4:4)。
耶稣也告诉门徒“心里不要忧愁”(约翰福音14:1节)。但是在现实处境中,许多基督徒,包含教导会众“不要忧虑”的牧者,心中仍然有许多忧虑重担,甚至罹患忧郁症。
01
青年牧师憾事令人唏嘘
前不久,年仅30岁的美国加州河滨市丰收基督徒团契教会(Harvest Christian Fellowship)副牧师,也是关怀心理健康机构─希望之歌(Anthem of Hope)的创办人贾里德.威尔森(Jarrid Wilson),在九月9日以自杀结束自己的生命。
威尔森牧师的死让人唏嘘,更让人难以理解的是:身为忧郁症患者的威尔森,多年前曾想自杀,直到他听到福音,成为基督徒才重拾生活的盼望,并成为一名牧者帮助有同样困扰的人,还积极劝人去除自杀的想法;但他最终却选择自杀。
这样的遗憾,让我们省思许多问题,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思考是:对于信仰与心灵成长,教会应该有什么功能?
许多基督徒可以依据个人的切身感受,提出不同的“各自表述”,对这个信仰团体产生不同的期待。
然而,我们要提出,对于教会的期待必须回归教会的“本质”来进行思考,也就是先认清楚教会“是什么?”再来思考教会“能做什么?”
对于教会内的牧者与会众来说,比较简单的教会本质描述可能就是“你们就是基督的身子,并且各自作肢体。”(哥林多前书12:27:)
在这个简单的定义下,思考教会“能做什么”就可以让我们进行另一个反思:“教会无法做什么?”或者更具体地说:“教会的牧者或会众无法做什么?”
02
牧养工作不可承受之重
按照保罗的教导,教会内的所有会众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基督的身子”,也就是完整的信仰群体,而且必须要“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腓立比书4:13:),才能做一些事情,个别的肢体能做的实在太有限;依据耶稣的教导则是“离了我,你们就不能做什么。”(约翰福音15:5)
在这样的原则下,我们就需要提出一个深刻的反省:教会内某些肢体,是否对于牧者或其他会众有太多不当的期待,因而产生落差,严重者造成身心疾病。
既然耶稣的教训是:所有被呼召加入这个信仰群体的人,都应该连于耶稣这棵葡萄树。那么我们就要提出一个严正的呼吁:教会就是一个“信仰支持团体”。
在这个团体中,从牧者到会众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身心障碍”─我们学习以生命陪伴生命,同行天路,每个人都可以在某些方面给予他者一些协助;但是没有一个人可以解决他者一切的问题。
03
彼此陪伴同行天路
而现今教会的一个极严重问题是:把牧者视为一切问题的答案,彷佛只要牧者开始说话或行动,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
更糟的是:一些牧者也如此看待自己,因而在牧养工作上担负“不可承受之重”!
当教会中“各自做肢体”的会众聚在一起,分享各自的喜怒哀乐时,最大的功用就是“陪伴”,包括牧者在内都是陪伴者,也是被陪伴者。
主要的目的就是让这个信仰支持团体准确地走在“跟随基督”的路上。
至于各自遭遇的“身心障碍”不一定能从信仰团体的成员中找到答案;但极可能在成员的陪伴中找到耶稣,解决问题。
包括牧者在内,每个成员都应该也要有勇气承认自己“软弱”,而会众也应该接受:牧者也会是一个“不体面的肢体”的事实。
教会做为“信仰支持团体”,其中每个人最重要的分享就是个人与耶稣相遇的经验,藉此经验彼此互助。
借用咨商辅导界的术语,耶稣就是这个信仰群体“团督”与“个督”的督导者,而且祂才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 完 —
版权声明
本文经授权,
选编自“基督教论坛报”,特此致谢!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