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回应《少年Pi》中的信仰?
导演李安说,这部电影的主题是 “ 天人合一 ”,这部电影中有很多印度教的元素,但它并不是一部宣传印度教的影片,而是强烈地受到新纪元运动的影响。无论影片中轻宗教重灵性的思想,还是 “ 在心中找到上帝 ”,都是新纪元运动的典型思想。有趣的是,《少年 Pi 》是一个印度人带领西方人 “ 相信上帝 ”的故事,而新纪元运动也是东方宗教进入在现代化进程中丢失了信仰的西方,被西方重新解读后形成的思潮。
与当年的西方一样, “信仰 ” 这个词如今在中国已成为时髦的词汇,身处一个以金钱为价值判断标准、丧失了基本良心的社会,对于信仰的追问、渴求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现象,特别是在年轻人中间。当我向某个同龄的朋友介绍自己是基督徒时,所得到的回复,不再是嘲笑、冷淡,而是肯定的甚至有些羡慕的回应: “哦,是吗?有个信仰真好。 ” 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很深地受到新纪元运动多元主义和泛灵论的影响,以至于我们和他们在谈论信仰和上帝时,必须回应他们的观点。这样的回应不仅是分辨,就其核心的观念给予圣经的回应也是极为必要的。例如以 “ 三位一体 ”来回应 “ 宇宙灵魂 ”,以 “ 与基督联合 ”回应 “ 天人合一 ”。当然这不是这篇小小的影评所能完成的了。
Pi 在影片中的笃信,他与 “ 上帝 ”的关系并没有打动我,使我类比为自己与上帝的关系。因为 Pi 所信奉的 “上帝 ” 并不是真正的上帝,而是真正的上帝的对立面 “ 偶像 ”。 Pi 的上帝其实是他对上帝的一种想象,他把印度教大神毗湿奴口含宇宙的超越,基督教天父舍弃独生爱子救赎人类的 “ 大爱 ”,伊斯兰教所带给他的神圣、和谐的感受,都作为一种属性归到他所想象的这位终极 “ 上帝 ”身上。他也以这三种宗教的敬拜方式 “ 事奉 ”着自己的这位神。吊诡的是,这位被 Pi 视为赐予自己生命的上帝其实是 Pi 创造的,他敬拜这位上帝的方式也是他自设的,他就像一个生活在自己梦中的人。这其实就是罗马书 1:20-21 中所说的: “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藉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因为,他们虽然知道神,却不当作神荣耀他,也不感谢他。他们的思念变为虚妄,无知的心就昏暗了。 ”
人是极矛盾的存在,他不能离开上帝,但又抗拒上帝,他追求上帝,但罪性使他永远找不到正确的方向。在 Pi 或者新纪元运动的认识中,自我与上帝是一个小的同心圆与大的同心圆的关系,神与人同质,仅是人的扩展。这是人把上帝矮化、把自己神化以窃夺上帝的荣耀的又一体现。上帝在普遍启示中启示了他的 “ 永能和神性 ”和对人的要求,从人希望能以 “ 梵我合一 ”或 “ 天人合一 ”而解脱可以看出,人甚至知道归回上帝才是最终的意义和方向,但人在心中又压制 “ 自己其实是需要一位救主 ” 的察觉,把得救的途径归为自身的努力,无论冥想也好,行善也好,都不承认自身是完全没有自救能力的罪人,拒绝了耶稣基督的救赎。人这样行的时候是极为悖逆的,又是极为可怜的。
从 Pi 的信仰历程来看,当人拒绝圣经中所启示的这位有位格的上帝,就只能接受一个由非位格的命运所掌控的宇宙。当人不明白上帝的旨意而只能从自然、历史以及个人的经历来揣度的时候,就只能面对一位变幻莫测、喜怒无常的上帝,而他还得硬撑着将信心投向这样一个对他没有任何应许、任何约的保证的存在上。信本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仰不是人的一种选择,一种苦修的 “ 信 ”的行为,信心是有内容的,是有确据的。但当人拒绝了耶稣基督真实的救赎,就只能靠着 “ 诠释 ”来自我拯救,在心中找到残破的那一点上帝的形像而自以为找到了上帝。虽然将自己 “ 奉献给上帝 ”、 “ 追求上帝 ”,却全然领受不到真正的上帝对人终极的友谊、终极的爱,只能坠入虚无之中,如李安所说的: “ 上帝是什么?很难以理性言语说清楚。各个宗教如回教、佛教等都会告诉你 ‘ 他 ’是什么?但当我们面对他时,真的接受信仰考验的时候,其实你什么东西也摸不着。 ”
许多人看完影片都感慨说: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只孟加拉虎。 ” 但这被放出的心中猛虎,真的能如影片所说,靠着信仰又重回心中吗?从人生的实际经验都可以得知,一桩罪必然会引发另一桩罪,人为了掩盖自己的罪行所犯下的罪,其实比单纯因为欲望而犯的罪更可怕。最近令国人心寒的长春婴儿被害事件 [2] ,不正显明了这一点吗?放出的猛虎,往往是吞噬了人。 Pi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自我的恶不是用来战胜的,而是用来相处的,是可以驯服的。那是因为 Pi 的上帝,是一个可以容忍罪恶的上帝。在泛灵论的基础上,新纪元的上帝是自我和世界的延伸,而不是创造世界的神圣的上帝,而作为世界延伸的上帝,本身不可能是圣洁的,因为这个世界满了邪恶。东方宗教往往接受邪恶的存在,将之视为宇宙本性的一部分,或者视为“ 幻象” 。而多元主义最终导致道德失去了判断的客观标准,善恶都是主观感觉。对新纪元运动而言,正确的行为是促成灵性长进,不正确的也只带来灵性教训,它本身非但不能使人认识罪,还除去人的罪恶感。 Pi 的信仰并不能解决恶的问题,只能给人一个 “ 我能驯服心中的恶”的乐观情绪,和 “ 我可以与心中的恶和解 ”的理由,正如网上一篇关于《少年 Pi 的奇幻漂流》的影评所给出的感悟: “ 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里住着一头猛兽。 ”
然而,真正的上帝能满足于这样的解释吗?罪恶是有极严重的后果的,厨子因为杀死 Pi 的母亲而死,而厨子的亲人和水手的亲人向谁讨还罪债呢?更严重的是,犯罪本身得罪上帝, Pi 的母亲、厨子、水手都是上帝按照他的形像创造的人,杀死他们,上帝岂不追讨流人血的罪吗?上帝按他圣洁的形像造了厨子和 Pi ,而他们却犯了杀人的罪,与上帝创造他们的目的背道而驰,上帝为何还要容他们存留于世呢?谁为 Pi 的罪偿还代价,使他脱离因他的罪愤怒,追讨他的罪的上帝呢?一个污秽败坏了的人如何能亲近圣洁的上帝呢?亲近尚不可能,又如何 “ 合一 ”?人在思想上帝、切慕上帝时,若不认识到自己是一个必须被救赎的罪人,若不认识到必须有人替他偿还罪债(他自己是还不起的,因为他没有任何能达到上帝标准的义),他对上帝的一切追求,都使他距离上帝更为遥远。
当少年时的 Pi 在天主教堂中听神父布道的时候,当他问 “ 本是全能的、无限的圣子为什么死在十字架上 ” 的时候,我多么期待神父能给他讲福音,告诉他:上帝的儿子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正是为担当他的罪而死,要使他罪得赦免能与上帝和好;而不只是一个简单的 “ 因为爱 ”。倘若如此, Pi的信心就找到了根据,而他的信仰之旅,也不再是面对一个 “ 未识之神 ”与猛虎一同在海上漂流;而是 “ 在基督里 ”真知道上帝,知道 “ 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他在圣徒中得的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并知道他向我们这信的人所显的能力是何等浩大 ……”
注解:
2、长春一男子偷车后发现有两个月大的婴儿在后座上,将婴儿掐死埋于雪中。
(原标题: 电影《少年 Pi的奇幻漂流》中的信仰)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