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那么大,你要怎么看才不枉此生

不论是为了追求理想,还是换个环境,寻找精神寄托,每个人都在探索着,边走边想不枉是人这一生的轨迹。在加尔文的书中,他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既有出离今世的终极关切,使人们不至于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裹挟;也有进入今世的积极态度,让人们能够把自己的工作或生活当作是具有神圣召命的使命去尽心尽意地完成。

《基督徒的生活》是《基督教要义》第三卷中讨论的 “ 基督徒的生活 ”部分。这个论基督徒生活的部分,即《要义》三卷 6— 10章, 在历史上常被称为 “金书” ,被认为是加尔文《要义》这本书中非常重要、也极具影响的部分。在这个部分中,加尔文讨论了基督徒生活的基本特征或原则,其内容 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常被作为单行本拿来出版。按照加尔文写作《要义》的用意,它是一本指引敬虔之人如何去过一个敬虔生活的指导书; 是指引信徒如何去阅读和理解圣经的指导书。总之,它是与一个想要真心寻求过敬虔生活之人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书。

信所结出的果子首先是悔改

今天,人们可能会比较简单地理解改教家们所说的因信称义的思想。主要原因是,人们更多地按照现代知识论方面的意思去理解信这个字。因此,人们会比较狭义地理解《罗马书》中所说的 “ 人心里相信,就可以称义;口里承认,就可以得救 ” (罗10 : 10), 即将其简单地理解为:只要心里相信、口里承认,就会得救;好像一个人不需要经过什么悔改,也还不知道什么叫悔改,只要心里认为自己已经相信了耶稣是基督 (可能还分不出是头脑或是心里相信),就认为自己已经得救了。这样,就如朋霍费尔所说的,把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恩典变成了一个廉价的恩典。

但在加尔文这里,信所结出的果子首先是悔改。悔改意味着人生的一个根本转向,其中既有这个人对自己的痛悔与绝望,也有从上帝所赐信心中来的圣灵的安慰。每 一个有此经历的人都不会把这个过程看成一个轻松的过程,就如某种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表达:人生的一次华丽转身;而是一个在痛苦中挣扎到死去活来的过程。用一 个比喻,就如一个人站在悬崖边的一块松动的石头上,他已经开始意识到,他的生命迟早会随着这块石头一同坠入到望不见底的深渊中。他只有两个选择,或者随着 这块石头一同掉下去;或者抓住从上面垂下来的那根藤条。而后一个选择并不只是手抓住藤条就算完了。悔改所表达的意思是:这个人是否愿意做出一个决定,在他 还有足够的力量抓住藤条之际,蹬掉脚下的那块石头,把自己的整个生命交在这根藤条上,由它把自己荡到对面那个更为坚实的磐石上。只有经历焦虑与挣扎后还愿 意做出这个决定的人,内心中知道 “ 心里相信” 意味着什么。这样的信就不是头脑中的信,而是从心里出来的信。因信称义就是指这种信。

因此,基督徒的生活是一个以悔改为起点的生活,是一种 “ 悔改的生活” 。当然,这种生活也是人们称义后所过的成圣的生活。悔改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是一生的,而 不是一次性的,或一劳永逸的。因为这个重要关系,所以本书把加尔文《要义》第三卷中关于信心和悔改的两章内容也收录在内。

敬虔表现为一种生活方式

在本书三章 1节, 加尔文在阐明他写这个部分的主要意图时,这样说道: “ 我只要阐明敬虔的人如何被指导过一个正直的有秩序的生活,为此我想简要地立定一个普遍的准则,使信徒 能用来鉴察自己的责任,这样就足够了。 ” 在这个意义上,基督徒生活总的特征就是敬虔,或者以一个敬虔的心去过一个圣洁的生活。因此,对于敬虔的理解就十分 重要。在当时的拉丁语境下, Religion 既可以理解为我们今天意义上的 “ 宗教” ,但在更直接的意义上,也可以理解为 “ 敬虔” 。

人们有时会对敬虔有过于狭隘的理解,以为敬虔主要体现在基督徒在内室的祷告多么火热;对圣经多么熟悉;在教会中的服事多么殷勤。总结来说,人们主要是从其 宗教活动方面来理解敬虔。这当然是敬虔的重要方面,但如果我们对敬虔的理解中包含有通常之圣俗两元分别,那么,其相对于宗教改革家们的理解而言就显得狭隘 了。中国本土教会自 20世纪一二十年代出现时,主要受到敬虔派与灵恩派的影响。由于这些神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中国信徒都倾向于从 “ 内在属灵的” 角度来理解敬虔,即把敬虔与内在生命的光景紧密联系起来。

但加尔文理解的 “ 敬虔” ,不只是指一种内心的火热,而同时表现为一种敬虔的、建立在圣经教导之基础上的生活方式。加尔文式的敬虔,从内在角度看,其主要体现 为内心对上帝及其圣言的敬畏;从外显角度看,其表现为一个可见的日常生活方式。因此,一个敬虔之人的生活既有内里心思意念的更新,也表现在外在义的生活行 为上。在本书三章 2节,加尔文直接强调到这爱义与行义两个方面都出于上帝, “ 首先是神要我们爱义,虽然这不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倾向,神却能赐给我们,并将之刻在我们的心中;其次,神给我们立定行义的准则,免得我们在行义的热忱中偏离真道。 ”

追求过一种圣洁有秩序的生活方式,在加尔文看来,其基本的动机不是想靠圣洁生活与基督联合,不是想靠着自己的善行去赚取在上帝面前的义,甚至是想求得他的 喜悦;如果是出于这个动机,那么这种生活就是一种律法主义支配下的生活。人们常使用 “ 律法主义” 这个词,其实就只能从上述含义下来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一个基督徒能够过圣洁有秩序的生活,在加尔文看来,乃是因为他已经被基督所洁净,与基督的联合正以此圣洁为基础。因此,基督徒生活的基本动机是,过一个配 与他联合的生活,使人们的生活与自己所蒙的恩相称。从福音书中可以看到,不是彼得努力做了什么使耶稣上到他的船上,乃是耶稣先上到彼得的船上;当彼得顺服 地照着他的吩咐做了之后,彼得受到祝福;而当彼得认识到他是谁之后,才说:离开我,我是一个罪人。

既然追求敬虔生活的动机是出于感恩,出于要过一个与所蒙的恩相称的生活,目的是为了印证自己已经成为上帝的儿女,那么过这种生活最基本的样式就是效法基 督。如加尔文所说,上帝使基督徒得儿子名分唯一所附带的条件是:他们的生活要效法基督的样式。因为唯有在上帝的独生子耶稣基督的身上,才最好地彰显出合上 帝心意的生活是什么样式的生活。

在加尔文看来,这种生活方式是可以操练的,即在真道的基础上,落实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并且显明在生活的每一个方面。在今天看来,这种操练是为了让生命有 所改变,更接近耶稣基督的样式;免得人们只是有过高过多的属灵知识,只懂得评论或批评他人,而自己却什么事也做不了,这是当代知识时代的人的基本特征。

传统的敬虔派在讲生命的操练时,确实同时讲内在属灵生命与外显的生活,这两个方面是不可分离的。但一种被误导的敬虔派传统,似乎只是强调个人内在的操练; 一到日常生活的层面,就以是否有圣灵的感动来作自己的依托。从加尔文的角度看,尽管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事,从最终的意义上看,是要看圣灵的引导;但在 人还不是那么明白圣灵的引导的情况下,照着上帝的话语来指导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操练,就成为十分必要的。这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的某些处境下,即使内心没 有意识到圣灵的感动,而且可能很是挣扎和不情愿,但若是上帝的话语要人去那么做,他们还是应该照着圣经的教导去操练。

在加尔文看来,人生命的转变是一生的事情,要落实到每天日常生活的操练之中;因此,人生就是一个走向天国的旅程。人们既不应当懒惰,以至生命没有什么转 变;也不当对自己失望,似乎看不到生命中的变化, “ 我们每一个人都当在神的真道上不停息地努力前进,我们不可因自己缓慢的速度感到绝望,因为即使我们的进 度与所盼望的不同,但只要今天比昨天更进步,我们就不至于一无所得。 ” (本书三章5 节)

在这样一个基本动机的推动下,加尔文从三个方面描绘了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自我否定、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不一样的生活方式

总之,在加尔文的这本书中,他给我们描述了一种特别的生活方式。虽然这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去实践的,但他毕竟在我们的面前描述了一种别样的、可能在我们很 多人看来不太熟悉的生活方式。在这种生活方式中,既有出离今世的终极关切,使人们不至于被这个世界的潮流所裹挟;也有进入今世的积极态度,让人们能够把自 己的工作或生活当作是具有神圣召命的使命去尽心尽意地完成。正是这样一种既出世又入世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理解在历史上曾深受加尔文思想影响的 清教运动在世界的某些地区所开创出的对人类文明的特别贡献。而我们关切人类文明在某个地区的发展时,我们不当只是关切这棵树上所结出的一些果实,而同时要 看到在这棵树的树干中所涌流着的、以日常生活方式体现出来的生命活力以及带来这种生命活力的源头活水。

原标题:生命的转变是一生之久的日常操练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Sunday, 2015, April 2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5, January 2

录入日期: 

Friday, 2015, April 24

录入者: 

Jean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