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也深刻:忏悔是医治虚荣的良药

小编叨叨

 

喜欢比较和爱慕虚荣是人性真实的黑暗,小孩子也不例外。安徒生的童话《红鞋》是父母的好帮手,帮助我们去触碰孩子内心深处的黑暗,不仅触碰,而且指出出路和盼望:有一位饶恕人的上帝,在祂儿子耶稣基督里面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的不义。童话不仅是给孩子的,更是给大人的。穿上这个世界的红鞋,我们会被捆绑,但穿上耶稣基督,我们就在祂的宝血里得释放。

 
 

 

人都虚荣

小时候,我曾很渴望拥有一条那种带两道白线的运动裤,甚至做梦都梦见过。但家里穷,买不起。

但虚荣心不会因为穷就停下来。

后来,我又盼着有一只派克金笔……

并非这东西本身有多好,而是大家都认为好;我有了之后呢,就可以向周围的人“显摆”了。

安徒生的《红鞋》写的就是这样一个关于虚荣但又不只是关于虚荣的故事。

 

 

不受欢迎的另类童话

这篇如此惊心动魄、精彩动人的童话作品,很多选本却很少收录它。

我第一次听到这篇童话是在一次演讲中,听到刹那,惊为天籁,还很少有别的文学作品对我产生过这么强的听觉冲击。

那为何很多选本不愿收录这篇童话?

原因大概有二:

第一,这篇童话特别提到了小女孩的虚荣,也很“残酷”地写到刽子手把珈伦的双脚给砍了下来。这跟一般童话温馨格调不合。

第二,在很多人眼中,这篇童话反映的是某种宗教诉求,比如它强调的是虔诚、谦卑、忏悔等美德,而这些美德与当代社会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不合拍。

 

 

中国人不喜欢虔诚和忏悔

刘小枫说,我们这个民族难以懂得怕和爱,也不愿学习怕和爱。引申来说,我们也常不太怎么看好虔诚和忏悔这类品质,也不怎么珍惜这种品德,甚至认为那是弱者的表现。

的确是在某种宗教情绪下,这位笃信宗教的童话大师才写了这篇洞烛幽微又透露天光的杰作。

关于这点,安徒生在手记中这样讲:

在《我的一生》中,我曾说过在我受坚信礼的时候,第一次穿着一双靴子。当我在教堂的地上走着的时候,靴子在地上发出吱咯吱咯的响声。这使我感到很得意,因为这样,做礼拜的人就都能听得见我穿的靴子是多么新。但忽然间我感到自己的心不诚。我的内心开始恐慌起来:我的思想集中在靴子上,而没有集中在上帝身上。关于此事的回忆,就促使我写出这篇《红鞋》。

应该说,没这种心灵斗争的深刻体验,就难写出这样一篇杰作。

但是,只有这种情绪体验还不够,这篇童话还涉及某种非常深的哲理内涵和对人性的深刻透视。 

 

 

耶稣的比喻:人性里面的骄傲

这还是和安徒生的信念分不开。

这一信念就记载在《圣经》的“福音书”中,跟耶稣讲过的两个比喻有关。

第一个比喻是讲耶稣见到有些被请的客人喜欢坐上座,就说被请的时候不要坐上座,免得请你的人叫你下来给人让座。这是因为自高的,必降为卑;而自卑的,必升为高。

第二个比喻讲两个犹太人去圣殿里祷告。一个是很傲慢的法利赛人,在上帝面前夸自己做得多么多么好;而另外一个是被人看不起的收税官(因为那时的收税官是帮助罗马人向自己的同胞犹太人收税),他捶胸祷告求上帝开恩可怜他这个罪人。耶稣认为那个自以为义的法利赛人在上帝眼中反倒成了罪人,而那个自以为有罪的罪人在上帝眼中反倒成了义人,因为上帝赐福谦卑的人,抵挡骄傲的人。

小女孩珈伦因受到红鞋诱惑,而忘记了上帝和爱的责任,犯下了看似轻微实乃严重的罪过。老太太对她那么好,她却只想着她的红鞋,只想着穿上它去跳舞让人们夸奖她。接受坚信礼时,在那么神圣的场合,她也只是想到红鞋和自己,而忘记了礼仪的目的本是引导她去思考上帝对她的创造和拯救之恩。

这在基督徒看来是大罪。

结果,小女孩因受诱惑而走向堕落,穿上红鞋狂跳不已,欲罢不能,想停都停不下来了

 

 

堕落:相对的“善”变得绝对的“好”

这位被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激赏的童话巨擘的想象力,实在是太丰富了。

红鞋本身是好的,但一旦迷恋上它,甚至忘记了责任,那无疑是在拜偶像了。所有钳制和牵引你的东西不知不觉就成了你的偶像。偶像就是那些本来不是上帝却以上帝的名义来操纵和控制人的东西或观念。偶像的可怕就在于它把自己相对绝对化,开始疯狂奴役人的理性﹑情感和意志,让人甘愿为其服役。

任何一种东西,任何一种观念,甚至任何一个人,都可能被当成偶像来拜。

所以,偶像其实无处不在,它的诱惑也就无处不在。

它之所以大行其道,就是因为人性的软弱和脆弱。

陀思妥耶夫斯基早在杰作《卡拉马佐夫兄弟》中探讨过,人是一种特别害怕自由的活物,所以总迫不及待地要把自己的自由交出去,人性有犯贱和被奴役的渴望。

这种对人性黑暗面的深度透视,我们一般说是对人性软弱面所具有的一种“幽暗意识”,这和新儒家所鼓吹的“光明意识”正好相反。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幽暗意识对人性的观察更实际、更深刻。

 

 

救赎之路:自卑和和忏悔

但《红鞋》的作者并没停在这里就不走了,童话还在继续探索如何让幽暗的人性得到救赎的那种可能性。

这篇童话后半段,开始强调自卑和忏悔的重要。安徒生特别熟悉伟大的以色列国王大卫向上帝喊出的那两句祷告:“你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所以,他安排童话中的珈伦开始为自己的罪孽来受苦和忏悔。迦伦主动让刽子手砍去了自己的双脚,她装上了木脚,跑到牧师家里去帮佣,也愿静静地聆听《圣经》,并自己读圣诗集。

她以为已足够为自己的罪孽受苦,也配去教堂敬拜了。结果,她来到教堂门口,发现那双红鞋还在她面前跳舞。

其实,这红鞋是在她心中跳舞。

外在的罪行好处理,内心罪性却难以清理。

后来,这个可怜的小姑娘真诚地认为自己实在不配去教堂敬拜上帝。礼拜天时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小房间读圣诗集。这时,她竟听到教堂管风琴声。她抬起头来,像耶稣比喻中提到的那个税吏一样呼喊:上帝啊,开恩可怜我吧,救救我吧!

想不到,教堂竟来到了她的房间,或者她不知不觉置身于教堂中了。她最后说:“我得到了宽恕。”

这就很精妙地传达了“自卑的,必升为高”的观念。

我们总认为,像人性受诱惑、自卑或忏悔这类思想只跟宗教有关。

其实,这并不只是狭隘的宗教思想。这难道与每一个人的人性和良心无关?

人不可能不犯错,但我们犯错了,良心不安了,该怎样抚慰良心深处的不安?难道只能“一失足成千古恨”?难道只能用“控诉”来把责任推给社会和环境?

说到底,忏悔是让心灵得医治和恢复的手段,是让神圣价值和神圣秩序在内心深处重建。

 

 

忏悔是医治心灵良药

因为我们内心深处有很多脆弱和黑暗,也有不少因着过失和错误而来的痛苦和不安。

有人五十年前偷了一根香蕉。五十年后,他的良心竟还在控告他!

有个大学生杀死了一个自私卑鄙的老太婆。他说服自己不是他杀她,而是她该死,他杀她是想用她的钱去帮助穷人。他这是“替天行道”。然而,他杀死她以后,精神却几乎崩溃,因为良心每时每刻都在控告他!最后,他竟到警察局自首了!

不用说你也知道,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罪与罚》中的情节。

面对种种控告,单单否认和逃避是不行的。我们应强调忏悔的重要和那种神圣忧伤的必要,承认我们需要被饶恕以及相信上帝的慈悲,也愿以行动来弥补,好让内心深处获得最深安宁。

否则,一味强梁和骄狂,人只会把自己的心逼上绝路。

 

 

​摘自:上帝的火柴:用安徒生童话点亮心灯

 

如需转载请注明:
文章来源:普世佳音,支持各大应用平台APP下载
新浪微博:普世佳音
授权微信号:耶稣基督圣经福音,wxbible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uesday, 2016, March 1

繁體版: 

0

Line?: 

1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Wednesday, 2015, November 4

录入日期: 

Sunday, 2016, February 28

录入者: 

Jesurun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