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里没有参天大树
曾有个孩子跟我说他从小喜欢足球,很希望将来可以做足球运动员。可他妈妈说他体质弱,舍不得他去外面“野”,所以不准他踢球,只让他在环境舒适的室内看别人踢。
还有一个中学生,只身一人在美国上学。远在上海的母亲不舍得让孩子等公共汽车等很长时间,给16岁的儿子雇了私人司机。
我的一个朋友,是北京的一位母亲,舍不得18岁女儿自己在美国读书,把丈夫撇在国内到美国陪女儿。
我家一个亲戚因为儿子出差时被蚊子咬了几个大包,心疼得在家哭,对我说:“孩子在外受这罪,我真舍不得啊!”
还有一个朋友的儿子有非常厉害的过敏症。我问他们:“孩子对什么过敏?”他们说不知道。我说不知道怎么预防啊?赶快去验个血查查看。可是他们说:“验血要扎针,那可舍不得!....”
我们每天最常听到的就是父母或者祖父母讲到他们的小孩子时,会说“那怎么舍得?” 孩子摔了一跤,把膝盖碰伤了,家长心疼,告诉孩子:“以后别跑了”; 孩子拿针,不小心扎了手,大人心疼,从此不让孩子做针线活儿了;孩子被雨淋了、挨冻了、被太阳晒了、被大风吹了、被虫咬了、被树枝刮了、骑自行车摔了、几天没吃到可口的饭菜了、发烧感冒了、被小朋友欺负了、被烫了一下、学游泳时呛了口水、今天孩子要走很多路、在家里做些家务或出去做点小工挣钱那就更甭提了....家长都会舍不得。似乎只有把孩子放在恒温、舒适的保险柜里,家长们才不会觉得心疼,舍不得。
可是在这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超级保护下长大的孩子会是怎样的呢?我真希望能把这形象给大家描绘出来。可惜我没绘画天分,就只好用文字描述一下:您自己去想象吧,或者看看您周围的许多娇生惯养的孩子。 无论男女他们大都非常聪明、皮肤又白又滑,要么细胳膊细腿皮包骨头,要么胖嘟嘟一身肥肉。身上没肌肉,手上没老茧,水灵灵的仿佛碰一下都会破。可养眼了。可是他们的“实用价值”呢?是不是勇敢自信、多才多艺、见识广博、经历丰富、吃苦耐劳、能上能下、敢想敢干呢?
大家应该都听说过波斯地毯,漂亮、贵重。有一年我们一家到中亚地区度假。上街散步,看到繁忙的十字路口铺满了美丽精致的地毯。我觉得很奇怪,如果不从地毯上踩过去就不能过马路。我们停在路边,不知如何是好。这可是漂亮珍贵的波斯毯啊,我们穿着沾满泥土的鞋子不舍得往上踩啊。在上海,我去亲戚家,只是地板他们都要我在鞋子外面套上一次性的鞋套才可以进屋呢。
就在我们犹豫不决,举足不定的时候,一辆辆的汽车飕飕地从满地的地毯上开过去,来来往往的行人“目中无毯”地在上面踏过。这让我既惊讶又无语。家人说,咱们也跟当地人一样踩上去吧。不过走的时候,我们还是如履薄冰,小心翼翼的。后来我发现很多十字路口都铺满了鲜亮美丽的地毯,任凭车马人群随意践踏。
后来,因为我对这事儿太好奇了,遇见一个地毯商,就和他聊了起来。他告诉我波斯地毯是越旧越值钱。新的虽然好看、养眼,可没什么价值。为了卖好一点的价钱,让新地毯旧得快些,很多地毯商都把他们的新地毯铺在大街上,用来来往往的交通工具和人潮将其做旧。经过人们的践踏和风吹雨打日晒。地毯虽然失去了一些光彩,但价值大增。
其实人也一样,大家都佩服经历多,经验丰富,见过世面的人。老板们也愿意雇佣他们,因为这样的人是有价值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人的经验,阅历都是通过磨练得来的,可那些舍不得孩子的家长们却把自己孩子积累价值的机会和权利给剥夺了。这些家长的心态,其实是非常自私的,他们为了自己的畏缩,而埋没了孩子的前途。
孟子说过: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些在父母层层保护的温室里长大的孩子,在进入危险复杂残酷的现实社会的时候,如同士兵上战场时赤手空拳,既没有武器,也没有任何防身本领。做家长的这时才真的应该担心并觉得舍不得。可是,别忘了孩子为什么没有武器和防身术!
我女儿出生后,我就开始“担心”她的未来。我不希望她离开家进入社会以后吃苦、吃亏,所以决定要好好利用她在我们监护下的17年,把她装备好,盔甲、武器全备地走出家门。她是先会游泳才会走路的。空手道、跆拳道、芭蕾舞、交际舞、网球、钢琴、声乐、绣花、裁缝……。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烹饪。我可舍不得我的孩子不在我身边的时候肚子受委屈。所以在她两岁多的时候就教她炒鸡蛋,因为那时她最爱吃炒鸡蛋。给她一张小板凳站上去就可以够着炉子了…。当然洗衣服,做卫生是家里每个人都有份的,不能把孩子当外人。在日常生活中,我做的所有事都会让孩子插手,给汽车加油,洗车,换轮胎,去银行办事,购物刷卡,写支票…。而且她从上六年级就开始打工挣钱了。所以孩子17岁高中毕业,只身一人去英国读大学、研究院,我连一丝的担心都没有。跟她说声再见就任凭她去遨游世界了。今年25岁的女儿在周游了小半个世界以后,目前选择定居智利创业。
温室里的花朵,是永远也不会成为参天大树的。
编后记:
小编曾见过一位姊妹,刚刚生下一个儿子,她就说:“我要教育他,成为别人的丈夫,成为一个家的头,成为教会的帮助,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这位妈妈没有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物品”,而是愿意按着上帝的心意教导他。孩子害羞,不敢跟小朋友说话,妈妈就鼓励他勇敢迈出第一步;跑步磕破了腿,妈妈鼓励他要像男子汉;家里包水饺,从来不嫌孩子弄脏弄乱,都让他参与、让他帮忙;饭前谢饭也从不忽视孩子,从孩子“咿咿呀呀”地模仿大人,到慢慢说出“谢谢主耶稣”,全家人都手拉着手一起感恩。这些大大小小的事上,孩子开始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知道如何生活,知道如何成长。在一个坚定又明确的目标面前,妈妈没有把孩子关在温室里,而是按着上帝的心意,让他在各样的环境中经历风雨,经历成长。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