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无法预估孩子的未来,但可以帮助孩子面对未来!
作者:武自珍
现今父母花很多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孩子现在所学的,真的能够应对未来世界的需要吗?
我们知道孩子未来面对什么样的世界吗?什么才是孩子未来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孩子丰盛的生命线,到底在谁手中?家长们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激发思考力、创造力、沟通力,培养孩子的天赋,陪伴孩子面对未来世界的挑战?
01
割草机式父母为孩子排除人生障碍
“中国家庭总有一条剪不断的‘脐带’(期待)。子女是父母成就的指标,学历是子女成就的指标!”理性情绪治疗专家武自珍老师首先表示,现今父母普遍都是高学历,相当用心投入在孩子的养成教育上。为了让孩子学习成绩更卓越,安排的课程越上越多,孩子的学习成效与父母身上的成就线也越连越多,希望培养孩子成为“人生胜利组”,导致双方压力急遽增加。只要孩子有一科没考好,就容易牵动父母的心,让这些涉入深、期待高的父母,内心开始焦虑不安。
过去常把这些高期待、高焦虑的父母称为“直升机父母”,随时观看孩子的需要,或是急着帮孩子解决问题。然而,世界进步地很快,这个名词已经落伍了,现今世代的父母被称为“割草机父母”(Lawnmower Parents),父母过于疼爱孩子,希望帮助孩子排除人生成长道路上所有的困难和障碍,为了让孩子有更卓越的发展。然而,孩子未来的世界充满许多未知和挑战,仍有许多是父母无法掌握的。
现今父母花很多时间培养孩子的学业成绩,但是孩子现在所念的,真的能够因应未来世界的需要吗?武自珍表示,未来世界是一个大数据时代,职业类型不可预知,迁移转业不可控制,以科技数据代替人际互动。此外,凡事要求快速准确,对于错误的容忍性低,又要能适应团队生活。她提到,生活在未来世界的人们,在校学业成绩优秀,将来不一定找得到工作。此外,未来有许多工作职业将被科技取代,会出现大量中年失业的人,求职碰壁找不到工作,要从头学起,却又比不上年轻人。
此外,生活在未来世界的人们,个人表现机会少,价值满足感很低,常感到孤单寂寞,自我能力常受怀疑,工作时间长导致身心压力大。预估未来“忧郁症”患者比例会更高,受挫失业不愿找工作、整天待在家里的“中年茧居族”的比例,也会逐年增加。因此,未来世界的人们可能将成为“凄苦的老年人、迷惘的中年人、挫折的青年人、压力大的小朋友。”
02
孩子在未来世界中需要的能力
目前父母忙碌安排的一切,真能使孩子未来幸福吗?孩子所面对的未来世界,充满着许多变化和未知。关心孩子学业成绩之余,父母要更多思考,什么才是孩子未来生存需要的条件,帮助孩子在这样的生活模式与职业环境下,能够健康地生存下去。
她强调,孩子在未来世界中需要的能力:
-
拥有高度挫折忍受的能力,能在逆境中发现机会。
-
转折挫折中不失勇气面对,复原再度站起来的韧性。
-
拥有懂人的气质与能力,具备同理心,善于团队协调与合作。
父母要培养孩子拥有勇敢毅力和人际能力。即使身处在恶劣环境中,仍可用喜乐的态度面对挑战,并且找到人生目标。
“当孩子失败的时候,父母如何反应?是一味责备、处罚孩子,还是愿意给孩子机会,从错误中学习成长?”有些父母不允许孩子犯错,或是一直专注在孩子犯错的事上,在孩子身上贴标签:“你是一个失败者!”使得孩子无法承受失败,甚至害怕面对失败。当孩子犯错时,父母可以有不一样的回应:“没关系,我们一起努力,下一次会更好!”鼓励父母要成为孩子的“啦啦队”,协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不理想的环境,帮助孩子敞开心胸用不同的角度看遭遇,鼓励孩子从失败中站起来、从挫折中找到自信。
父母可有花时间培养孩子欣赏自己、表达情感的自由弹性?武自珍老师认为,未来世界充满竞争、孤立、压力、迁移及改变,我们的孩子必须懂得处理情绪,表达自己情感需求,并且愿意请求协助。然而,争取情感支持来源、协助走出低潮是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03
面对冲突拥有和解的能力
“没有坏小孩,只有受挫的小孩!”,当孩子出现情绪失控时,多半是受挫折,却不知道该怎么办。这时,父母要了解孩子情绪背后的需要,帮助孩子适当表达情绪,学习尊重别人;帮助孩子在面对冲突时,拥有和解的能力。此外,她也鼓励父母尽可能安排全家人一起出游的机会,营造全家团聚、亲子互动的时间,让家人之间能够彼此专心对话,帮助孩子懂得安排生活、找出乐趣,为孩子创造全家人共同拥有的回忆。
未来孩子丰富生命的线在哪里?父母有把握吗?武自珍引用圣经诗篇27篇14节:“要等候耶和华!当壮胆,坚固你的心。我再说,要等候耶和华!”他表示:“我们无法预估孩子的未来,但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如何面对未来!”她的三个孩子从小在教会长大,拥有一些相同信仰及价值观、彼此鼓励扶持的同侪朋友。虽然父母无法一一解决孩子人生中的问题,但是在充满爱的信仰群体中,可以得着鼓励与支持的力量,陪伴他们继续往前走。最后,她鼓励每位父母“把手中的线交给神,成为孩子丰盛的生命线!”
— 完 —
作者简介:
武自珍老师,台湾东海大学社工系退休副教授、理性情绪治疗专家。
版权声明
本文经授权,
选编自“基督教今日报”,
记者何毓芬整理,转载略有删减
特此致谢!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