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不会教的巴赫的真实面

“哪里有敬虔的音乐,哪里就有神恩慈的同在。”

 

一个年轻人轻快地穿越秋天的德国乡村,沐浴着十月柔和的阳光,脚底的落叶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在1750年,他正从安斯达特前往卢贝克——要经过两百英里的艰难跋涉,路程飞逝而过,因为他一心向往着即将听到的音乐。些时,当代最伟大的风琴演奏家之一迪特里克·巴斯特休德要在大教堂献上祈祷音乐晚会,准备迎接圣诞节。

 

徒步旅行去听音乐会对这位年轻的风琴手来说不是头一回了,他曾多次去三十里外的汉堡听著名的风琴家雷肯演奏,甚至步行六十英里去赛莱参加法国的音乐节。但这些都远远比不上巴斯特休德,为了这次机会,他至少一个月不能担任教堂风琴手的职位,经过再三奶求,上级才极不情愿地答应他离去。

 

到了卢贝克,尽管难以抑制的兴奋伴随着双脚的隐隐作疼,年轻的音乐家畅饮着大师的风琴演奏,却深受鼓舞。明知有丢失工作的风险,他还是写信告诉安斯达特的老板,自己需要两个月的假期而不是仅仅的一个月。

 

三年以后,这位年轻人确定了自己一生最终的目标:创作规范的教堂音乐来荣耀上帝。由于永不满足的学习欲望和永不止息的工作爱好,他立即着手行支。他的名字就是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

 

在历史上,巴赫被称为基督教作曲家,几乎相当于教堂音乐家的“守护圣徒”。全世界都认为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并不是说在巴赫以前没有伟大的宗教作曲家,事实上巴赫成了几个世纪以来基督教音乐的代表。

 

然而,巴赫作品的绝对数字却无法统计,其种类亦然。这些作品包括众赞歌、康塔塔、弥撒曲、清唱剧、受难乐、协奏曲、独奏曲,实际上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乐器,巴赫在其他领域的生活也同样丰富多彩:他从事许多繁杂的工作(常常是与音乐无关的),还抚养了二十个孩子,其中几个成长为著名的音乐家。

 

约翰·赛巴斯蒂安1685年诞生在德国爱森纳赫时,巴赫家族就已经斐声音乐界了。这一家族有五十多名音乐家载入史册,至今仍被人纪念。冒充在童年时代,巴赫就迫切地想抒发内心涌动的音乐才华。

 

1695年丧父后在奥德鲁夫从兄学习音乐。他很快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歌手,并在演奏风琴、小提琴的其他各种乐器上显露出惊人的才能。巴赫的哥哥有一套乐谱,但他禁止小巴赫使用。也许正因为受到限制,这些音乐手稿对小音乐家产生了难以抗拒的诱惑力。

 

因些,一边好几个星期,巴赫偷出这些珍贵的纸片藏在自己房间里,每晚在月光下写乐谱直到深夜。当他哥哥发现这些复制的乐谱时,非常生气并将乐谱没收了。但是通过这些秘密的练习,巴赫已经在乐谱方面学到了宝贵的一课,同时还训练出了巴赫对音乐的严谨和忠诚。

 

在有生之年,他更多地以风琴演奏家而不是作曲家出名。令人惊异的是,巴赫在世时仅发表了十部作品。直到19世纪,他作曲方面的卓越才华才真正被肯定。在那时候,他才被一些大师推崇,贝多芬曾说:“他的名字不应该是巴赫(巴赫在德文中的意思是“小溪”),而应是海洋,因为他在构成和声上为我们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象历史上许多其他的大师一样,巴赫的个性也有不同的方面。一方面,他一点也不自负,并且慷慨地赞助了许多学生。巴赫家族一直有着殷勤好客的好名声,他的第一位传记作者科尔特指出,“这些优点,边同他伟大的艺术声誉,使得他的住处总是宾客盈门,络绎不绝。”

 

有一次,有一位友人称赞巴赫演奏风琴的精湛技艺,他以自己的特有谦虚和机智回答:“这没有什么了不起,你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敲击正确的琴键,其余的就交给乐器了。”

 

不过他有时却非常执拗和暴躁,尤其当他和目光短浅的老板或平庸的乐手在一起时。在二十岁那年,他嘲弄一个同事,把他叫做“母羊巴松乐手”。这位恼羞成怒的音乐家捡起一根棍子要揍巴赫,巴赫也拔出了佩剑,一场决斗一触即发,好在朋友们眼见争论愈演愈烈,赶紧挤进来把两个“仇人”分开。

 

巴赫一生都在德国度过,主要在教堂演奏音乐。两个世纪以来,马丁·路德的思想渗透在这个地区,他们非常强调活泼的、个人的、以圣经为根基的基督教义。路德自己就曾是一名音乐家,他声称在自己心中,音乐仅次于福音。巴赫希望成为这位改革家最伟大的音乐跟随着。

 

巴赫对路德的信念深表赞同。他说,“音乐存在的唯一目的是为了神的荣耀和人类灵魂的享受。”当他开始作曲时;常常在空白稿纸上标注缩写“J·J”(Jesu Juve -“帮助我,耶酥”),或“I.N.J”  (In Nomine Jesus -“以耶酥的名义”)。在乐谱的结尾,巴赫总是写上“S.D.G.”(Soli Deo Glovia -“荣耀归给独一的神”。对巴赫来说,这些并不是陈腐的宗教口号,而是他自己的敬虔最诚挚的流露。

 

显然,巴赫有着深刻的、个人的宗教信仰。实事上,他整个生活都以属灵的信靠为轴心。就像一个传记作者所描述的:“他情感生活的焦点无疑是宗教,以及通过音乐来服侍上帝。”

 

巴赫存留下来的信件也有许多涉及他虔诚的信仰。他对大家庭的爱在一封令人心碎的信中表露无遗,巴赫写给自己欠下巨额债务背井离乡的儿子:“我还能再做什么或是说什么呢?我的告诫没有效果,我的爱和帮助被证明是徒劳的,我只能背起忍耐的十字架。把不称职的孩子交托给神的慈爱,决不怀疑他不会垂听我忧伤的祷告;并按池的时间引领我的孩子明白通向他的悔改之路。”

 

他的儿子——著名的作曲家C·P.E巴赫曾说整个巴赫家族“习惯于凡事都以宗教为开始”。无论多么属世;生活中没有任何事被认为是不属灵的,这一点也表现在巴赫所写的有关吸烟的一首幽默诗中,结尾是这样的:

 

 “在陆地、在海上、在国内、在国外。

 

我抽着烟斗,敬拜我的神。

 

从属灵的观念看,巴赫认为神圣和世俗的音乐之间并没有根本的区别。例如在一本象《风琴小课本》这样的“属世”作品的开头,他写着如下的献辞:“赞美归给独一的神,因为神赐给人写作的才能。”他的《管风琴小曲集》像许多其它的作品一样,题写着“奉耶酥的名”他的作品常常有回旋结构,如 ABCDEDCBA。这种音乐形成上的效果在视觉上等价于十字架。

 

巴赫是个“语言绘画”的大师,他用大量的音乐手段来强化与之相配的文字的含义。在上百个应用这种技法的例子中;最著名的应数《马太受难乐》。在这部壮丽的作品中,凡是唱到耶酥的地方,巴赫使用悠扬宁静的弦乐为基督的形象营造一个“神圣的光环”,没有例外一直持续到耶稣十字架上呼喊:“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在这一重大时刻,基督的人性到达了顶点,弦乐的光环被移去了,其感情冲击令人难以忘怀。

 

另一个值的一提的场景在他的巨著《B小调弥撒》中;戏剧性的  “耶稣受难”乐章末尾,歌声和乐声都静静地降至最低音域;象征着音乐中耶稣的身体沉入坟墓。紧随其后的是“复活”中爆炸般炽热的荣耀。这一效果被作曲家们沿袭了几个世纪。

 

当巴赫把经文用于音乐时,甚至连幽默的技巧也用上人,在他的《玛利亚赞美诗》中,巴赫为拉丁经文“叫饥饿的得饮美食,叫富足的空手回去”配乐时,他让长笛突然停止,只留下一个音符来填补最后一小节空白,给自己的杰作添上这么一笔一定让他忍俊不禁。

 

作为诚实的路德会教友,巴赫是《圣经》和其它宗教著作的忠实读者。在他去世时清点他的私人图书馆,有八十三册藏书,全部都是探究属灵问题的。除圣经以外,还有两种不同版本的马丁·路德选集,以及数十册十七、十八世纪路德门徒和支持者的著作。

 

巴赫总是寻求他的艺术和信仰之间的属灵联系。既使在学习当中,他的笔也很少停止。在他的圣经集注“历代志上”25章,戴维王把音乐家分别出来从事圣殿敬拜的地方,他在空白处批注:“这一章是所有蒙神悦纳的音乐的真实根基。”在“历代志上”的结属部分:  “这是极好的证据,音乐是圣灵通过戴维创立的。”

 

另一段这位作曲家最喜爱的经文应该是“历代志下”五章13节了。在这儿描述了古代以色列的一次在圣殿中的崇拜:“吹号的,歌唱的,都一齐发声,声合为一,赞美感谢耶和华……那时;耶和华的殿有云充满,甚至祭司不能站立供职,因为耶和华的荣光充满了神的殿。”当巴赫停下来思索这些经文时,他在空白处写着:“哪里有敬虔的音乐,哪里就有神恩慈的同在。

 

在巴赫时代,一场名为“敬虔主义”的运动触发了一场宗教大争论。这些反对形式主义的团体的热情吸引了巴赫,他也持有一些与之相通的观点,包括浓烈的“神秘主义”,和对死亡的强烈响往。可是这些敬虔主义都是十足的“艺术憎恨者”,他们把教堂清唱剧称为“有罪的可恶的东西”。巴赫是绝不可能和他认为与圣经的音乐观点相违背的运动站到一条战线上的。

 

巴赫自始至终都是一位教学音乐家。在盛名之下,他放弃了平生唯—一个世俗职位——罗伯特王子宫庭的音乐总监。而选择了一个默默无闻的职位,在莱比锡的一间教堂带领唱诗,他宁愿这样隐居在无人唱彩的自已钟爱的教堂音乐的世界中。

 

晚年时,巴赫的视力衰退,他生命的最后几个月是在双目失明中渡过的。1750年他悄悄地去世后,他的坟墓甚至没有标记。他在床头口授的最后一部分作品是一首圣歌合唱《我来到宝座前》。

 

巴赫的一些思考:多产

 

巴赫的音乐天才在他去世后两个多世纪中一直是个奇迹。但是这位音乐家并不相信他会出类拔萃成为不可超越的天才。他告诉一位学生:“努力练习吧,你一定会干得非常出色,你每一只手都有五个和我一样健康的手指。

 

当被问到他天才的秘诀时,他简单地回答:“我生来就是工作。如果你和我同样勤奋,你也会和我同样成功。”但音乐界中有没有人的勤奋能和巴赫匹敌是令人怀疑的。他浩如烟海的曲谱最终被收集并出版了,这项工作花了巴赫·盖斯恰夫四十六年时间,完整的版本装满了六十本厚厚的册子。

 

然而所有的这些乐曲都是他忙于各项其它工作时完成的:他担任着风琴师,指挥、音乐指导,私人教师,甚至小孩的拉丁文老师——更不用说供养一个大家庭并在各处奔波。他音乐中的灵感和美是显而易见的。巴赫生命最大的奇妙在于,作为一个作曲家他怎么找到那么多时间来完成所有这些作品,又是怎么作出这么多一直被人们钟爱的杰作。

 

巴赫是德国新教徒工作伦理的化身。“我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座佑铭。却从未听他抱怨过一个字,恰恰相反,看上去他在几十年辛劳的音乐工作中自得其乐,从他小时候连夜抄写被禁的乐谱开始一直如此。甚至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尽管手术后失明了,他还在拼命工作校订伟大的“合唱幻想曲”

 

巴赫对神的忠诚和表达这种心意的动力带给世界一份音乐的礼物供所有的人欣赏。他的作留下来了一笔宝贵的音乐遗产。怪不得后来被理查德·瓦格纳誉为“所有音乐中最惊人的奇迹。”

 

建议欣赏的宗教作品:

 

管弦乐作品:6首《勃兰登堡协奏曲》,序曲4首

 

键盘音乐:《平均律键盘曲集》《戈尔德堡变奏曲》6首《法国组曲》,6首《英国组曲》6首《帕蒂塔》

 

管风琴音乐:《小调托卡塔与赋格》或《D小调幻想与赋格》

 

合唱歌:《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圣母颂歌》,教堂塔塔中N0.4《基督处于死亡的枷锁中》N0.80《我们的上帝是坚强的堡垒》

征稿 | 为基督写作

来稿要求

1. 真实可感、荣耀神的见证。

2. 记叙文体,字数2000-5000

3. 请在文末附常用邮箱、电话号码及作者简介。

4. 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5. 欢迎附上和故事相关的照片(非作者本人照片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审核】经编辑筛选入围的稿件,我们都将派专人审核故事之真实性。

 

评奖·作家培训计划

1. 本次征稿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20名。入围者经评选最高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作家基金以及不同奖品。

2. 获奖作品将由普世佳音、报佳音及yesHEis发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刊入《游子新歌见证集》且有机会被拍摄成短剧用于福音传播。相关入选作品普世佳音有可能进行补充采访和后期编辑。

 

愿这些可以鼓励你,用你的笔服事神!

来稿请发至邮箱:pushijiayin@qq.com

活动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普世佳音对此次征稿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Thursday, 2016, July 7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机构: 

作者: 

原创日期: 

Tuesday, 2015, May 5

录入日期: 

Friday, 2016, June 24

录入者: 

Jean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