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知识取代了上帝——与基督徒知识分子共勉
在世俗化大学工作的基督徒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基督信仰成为交谈的禁忌, 大家一旦知道你是基督徒,或者默不作声,不加评论,或者故意用一些敏感的话题去试探你,迫你成为众矢之的,以至于许多基督徒的教师或者学者干脆对自己的信仰缄默不言,以免受到攻击。另一个极端是大声宣扬自己的信仰,谈论什么话题都带“上帝”字眼,让那些信仰不同或者没信仰的同仁觉得你是个宗教狂热分子,几乎无法和你交流。这两个极端让我都觉得不可行。
我一直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信仰多元化,而且以思想自由为宗旨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怎样做一个诚实的,有信仰的,而且尊重他人,启发思考的人?
重新定义“为人师者”
我回忆耶稣的十二个门徒跟随他的时候,称他为“夫子”, 也就是老师。门徒中各色人等都有:彼得想做一番大事业,但眼高手低;约翰脾气暴躁,但感情深邃;多马像一个事事都要证据的,喜欢钻牛角尖的知识分子……他们之间也有不少竞争和矛盾, 但耶稣对每一个人都有一套特殊的教学方法,每一个门徒都有那样一个时刻,终于脱下了自己旧有的坚持,虚荣和怀疑,全心地匍匐在上帝的面前,而且心甘情愿地走上了同一条殉道的道路。耶稣从未辖制、压迫和催逼他们走这条路,但是他身体力行,用自己的言行和生命为十二个门徒指明道路。
在耶稣十二个关门弟子以外的追随者之中,也有许多“后进生”:有的是当时高尚人士不齿的妓女, 有和人苟合的荡妇,有和罗马人合作的税吏……耶稣对他们也是关怀备至, 而且用一种既不损他们的自尊, 又指出他们过失的“顿悟”式的教导方式。当他们的同胞厌弃他们,想消灭他们时,耶稣向他们伸出援助的手, 给予他们信任, 希望和关爱;同时告诫那些自以为高尚的宗教领袖,他们也是罪人。
耶稣这个特殊的老师总是让人出乎意料,他颠覆了许多宗教和道德上约定俗成的“标准答案”,他似乎也从来不在意自己的名声如何,是否合乎时代潮流,有无同道支持,在学术宗教界的地位怎样,有多少资源……他唯一在意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他们的苦难,他们在信仰方面的疑惑和危机……
如果我们将今日的学术界、宗教界的潜规则应用在他身上,估计他应该算是一个很不合格的老师。可能因为我们习惯将一些类似宫斗片的权力角逐和资源占有能力当成大智慧, 而忘却了教育的真正理想和责任。
耶稣在这个意义上重新定义了“为人师者”这个名称,他的渊博不在于博览群书,满腹经纶,而在于了解这个世界上一切智慧和谋略的核心:认识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箴言9:10)。 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医者的心灵,对每一个门徒和追随者的灵魂和人生境况有切身的关怀。他也牢记自己的使命:拯救所有的人, 帮助他们认识自己上帝儿女的尊贵身份,了解上帝的爱和宽恕。他不用高高在上的语气来教导训诫,但是他的话语振聋发聩,带着无法言喻的爱和感动人心的力量。
当知识成为一种偶像
我在大学工作的时候,曾经对学术界深深失望,因为在这个所谓的“象牙塔”, 人性丝毫没有因为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思考的深入而变得更高尚睿智, 反而“学术”成为了类似贵族标签的徽号, 成为知识界和世界隔绝的藩篱, 将学者塑造成一种只会用别人不懂的语言说话,对普通人的生活漠不关心,并以此为傲的怪人。
我不禁感慨,在帝王时代,出身和财富使人与人之间产生等级和相互隔离,而今日,在知识界, 知识也成为了类似的工具,让人和人之间产生类似门第等级的隔离。
但是,最近我听了由“今日佳音”推出的《我在·故我思》系列采访,这是对七位杰出的基督徒学者的访谈录,让我耳目一新。这七位学者是阿尔文·普兰丁格(Alvin Plantinga), 理查德·茅(Richard Mouw), 菲利普·霍特普(Philip C. Holtrop), 尼古拉斯·沃特斯托夫(Nicholas Woterstorff), 艾米丽·布林克(Emily R.Brink), 乔治·马斯登(George M. Marsden), 约翰·库伯(John. Cooper), 他们在各自领域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保持着基督徒的平常心,对普通人信仰的关注,对现实问题的关怀……这让我对“学者”又重启了信心。
因为这些颇有建树的基督徒学者是诚实的思考者,优秀的学者,也是普通人,虔诚的信徒,能和不同信仰的人平等友好地交流。
我相信上帝在他们的学术生命中给了他们一种难得的恩典:让知识和学术界的地位没有成为他们的偶像。因为在人没有上帝的情况下,常常寻找一个替代品。 财富、地位和权力都有可能成为替代上帝的偶像,但是因为这些东西比较“世俗”,所以也容易辨认,但是当“知识”“学术”这些高尚的词悄没声地代替上帝成为偶像时,却很少人能察觉出来。
但其实,当知识成为偶像时,很少知识分子能抵挡这样的诱惑:将对知识的追求,在大学等级森严的体制下隐秘地转化为名声、地位和特权。这就像在法国革命的过程中无法避免的事:革命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追求在起初的时候的确是真诚的,但是在革命成功后就逐渐转化为对权力的追求,革命的同道在权力的诱惑之下之间彼此攻击, 用断头台消灭对方,以至于罗兰夫人(1754-1793)在临刑前发出这样的感叹:“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以行!”
我们毕竟是人,无论是革命者还是知识分子,都无法单纯地通过革命和追求知识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这是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工作。
与永恒产生联结
当教授培养新一代的学者时,会言传身教地将自己的价值观、行事为人的方式传授给下一代,每当我想到这一点, 再想到今日学术界的现状, 就会产生不寒而栗的感觉。学术界激烈的竞争让每一个人都压力丛生,那种出于纯粹的求知欲对一个很深奥的问题投注很长时间进行深入研究已经成为奢侈。但是如果没有这样的环境, 就无法产生真正对人的心灵有启迪的学术成果。
而在大学从事教导和科研的人,怎样才能将这种实际上很难存在的,但又是真正的学术所必需的生存方式传递给下一代以教导和科研为职业的年轻人呢?
看到那七位杰出的基督徒学者的访谈,让我仿佛在大海中找到了安全的礁石,他们紧随基督的脚踪,成为真正值得信赖仰慕的学者和为人师者。他们的脚踏在坚实的大地上,并用深邃的目光仰望永恒。普兰丁格说,“我觉得, 对于人来说, 思考哲学是很自然的”;尼古拉斯·沃特斯托夫讲到痛失爱子时的悲痛,并说,“你的悲痛,不要试图丢掉它,不要试图将它从你是谁,你的身份中抹去……它不是全部,却是一部分。”他们是亲切和充满人性的, 基督在世上不也是这样吗?
耶稣在他的传道生涯中, 一直都在完美地诠释着为人师者的角色:心中有一个确认的真理需要传授给世人时应该怎样做?
当学者在竞争激烈的学术界跌打滚爬,站在讲台上以学者和为人师者的身份出现时,上帝一直都在看着他们的一言一行,因为这也是他的爱子在地上从事的工作:尊重每一个灵魂, 陪伴他们的成长, 让他们认识智慧的源头, 让他们和永恒产生亲密的联结……
作者简介
毕业于法国索邦大学, 获得语言学博士学位, 现任教于美国芝加哥西北大学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版权归作者及“今日佳音”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