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美——《心是孤独的猎手》

 

作者:葛睿思

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在她的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中,以不同的方式透过不同的角色呈现了不同的孤独。

 

 

01 

不同的孤独

 

故事从几个看似有关又疏离的人物,在一个小镇里的生活铺展开来。辛格和安东尼帕罗斯两人是哑巴,他们形影不离;比夫经营着咖啡馆,每日面对来往的客人,以旁观者的角度观察着他们,天天和妻⼦相处于同⼀个房间,似乎并没有任何交流;米克和家人挤在⼩屋里,⼼却停留在遥远的梦想中;科兰普医生结婚生子,却依然独⾃生活,与孩⼦之间关系紧绷;杰克企图宣讲自由,对社会充满了不满情绪,却没有办法改变现状,在不同的城市⾥漂泊。

 

故事中,青涩少女米克对音乐情有独钟,自己偷偷藏着一个鞋盒,里面有她为制造小提琴而收集的各种配件,还经常在别人的屋外听收音机播放的音乐。她认为自己的感知里仿佛存在两个地方。她把她的内心称作“里屋”,辛格也在她的里屋,可以与人共享的空间称作“外屋”,学校和家里每天发生的事都在外屋。

 

其实,每个人都有里屋及外屋,里屋是私密的内心世界,只有自己信任的人能够进入;外屋则是留给家人和朋友的空间。

 

书中这几个角色都把哑巴辛格当作倾诉的对象,与其说是倾诉,倒不如说是独白,因为他们并不期待回应与交互,就像我们想找个说话的对象,却不见得想听对方说话,只想倾诉自己的心事。所以这几个人聚在一起时反而没办法沟通!然而辛格扮演着倾听者的角色,自己的内心又有谁懂呢?

 

我想真正的孤独就是我们在热闹的人群中,却没有可以碰触心灵的对象,辛格是个哑吧,他没有回应的能力,只能选择倾听,但是相信他的内心是孤独的,因为这些人触动不了他的内心。他最后因为失去了好友而举枪自尽。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孤独的时候,熙来攘往的人群中,即使身体的距离贴近,心灵的距离却十分遥远。地铁⾥紧挨的人群,彼此之间完全没有沟通,人人埋首于手机里的世界。每一个个体都处于孤独的世界中,不必与他人互动。

 

美国电影《心是孤独的猎手》剧照(1968)

 

02 

《孤独六讲》

 

在作者卡森巧妙的安排下,书中每一个人物呈现出不同的孤独状态,凑巧的是,我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还一边阅读蒋勋老师的《孤独六讲》,对比书中的“情欲孤独”“伦理孤独”“革命孤独”“暴⼒孤独”“语⾔孤独”和“思维孤独”。

 

 

米克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她对辛格的默默关注,是情欲的孤独;科兰普医生与家⼈的疏离是伦理孤独;杰克响往的自由,以及他想改变的体制是革命孤独;巴布尔意外枪击⻉比,心中的恐慌是暴力孤独;我们就算可以开⼝说话,都无法轻易找到深得我心的对象,更何况辛格是个哑巴? 这是语言的孤独;⽽每⼀个人物都有他们的不同思维,各自的关注重心,这是思维孤独。虽说两本书性质差异很大,并没有可比性,但同样是描写孤独,我更认同蒋勋以欣赏的态度来直视孤独,享受孤独。

 

我想,卡森内心或许也是孤独的,她用笔下不同人物的特质,描绘她⼼里不同层面的孤独,为孤独找⼀个出口。她为辛格选择的出口是自己结束生命,而除此以外,辛格难道没有其他方式来面对他的孤独吗?

 

美国电影《心是孤独的猎手》剧照(1968)

 

03

里屋与外屋

 

我喜欢作者用“里屋”与“外屋”(或译“内室”及“外室”)来刻划内心,更觉得里屋与外屋可能都不止一个。祷告的时候是一个里屋,只有神能够进入,只有和神单独相处的时候,是我最放松、最平静、坦然面对自己的时刻。

 

有的里屋只有亲近的朋友可以进入,但因为信仰不同,尽管我愿意,却没办法和她们分享“神的里屋”。和家人相处是一个外屋,和不同群体的朋友相处,又有不同外屋;而外屋之外还有“围墙”,如许多工作上、生活中接触到的泛泛之交。

 

目前可以进入我里屋的人,只有一、二位,我一直祷告,期待有朝一日能够邀她们进入我与神共处的里屋。当然,也希望在不同的“外屋”找到能够深入相交的人,请她们进入我的里屋。我因为在异地工作,一直处于孤独的状态,很缺乏相知相交的朋友。真心希望能够找到在属灵生命和我一同携手并进的朋友,自由进出我的院子、外屋及里屋。

 

由于读书会深入探讨“孤独”这个主题,我仔细推敲一番,发现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美,不一定非要用负面词汇去解读。我喜欢孤独,也享受孤独,甚至可以说,对孤独的状态甘之如饴。

 

我喜欢阅读、听音乐、看电影、游泳,我还喜欢独自旅行、摄影,这些活动都有独自完成的乐趣。我曾试过结伴出游,却发现彼此喜好的事物不同,反而不能尽兴,因此后来只愿独自旅行。年轻时喜欢和朋友一起看电影,但是年纪越长越找不到可以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就算有,也总觉得无法分享内心的感受,反而因为没有办法碰撞出深刻的心灵互动而遗憾,渐渐变成只愿自己在家看电影。

 

 

04

如何面对孤独

 

我思忖为何自己喜欢独处,其实是享受那种不必取悦人的自在,因为,不用担心任何小动作会引起人的不悦,甚或说出什么话会得罪人。常年在异地工作,事业的屏颈必需独自突破,因此孤独己经成了一种习惯。

 

自从成为基督徒之后,养成了与神对话的习惯,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难处或心事,主耶稣都是我倾心吐意的唯一对象,这种自言自语的习惯,就像是随时随地都在祷告一般。

 

基督徒在面对属世价值观的挑战时,从属世的角度看上去或许是孤独的。然而,主耶稣能够看透我们的心怀意念,使我们遭逼迫也不觉痛苦,陷困境也不觉害怕。祂是我们属灵争战中坚固的力量,是我们的磐石、山寨,因为祂说:“我要教导你,指示你当行的路;我要定睛在你身上劝戒你。”(诗篇32:8)

 

所以,基督徒并不孤独,因为一路有主同行。我庆幸自己能够有主陪伴,走过生命的风暴!

 

自从参加了“创世纪文字培训书苑”的写作课程以来,发现写作也必须在孤独中完成,于是我找到了另一种独处的方式,藉由书写,得以梳理和记录心里的想法。

 

孤独,让我感受到神的爱,因祂的带领,我从骄矜自负中跌落谷底;因祂的带领,我从事业的谷底再度站立;因祂的带领,我找到可以服事的会幕;因祂的带领,我重新拾起笔来。祈求上帝继续带领,让我透过笔为神书写动人的篇章,影响更多的生命。

 

因着信仰,我不再孤独。因为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文字事奉伙伴,一路与我相伴,跨越空间的限制,在属灵的空气中,我们交流、激荡。当我用正面积极的态度来解读孤独时,我发现,其实孤独也可以是一种美!

 

 

— 完 

 

作者简介:

葛睿思,本名朴慧芳,台湾高雄人,台大中文系毕,高雄灵粮堂文字事奉团队

编辑流程: 

可发布

发布时间: 

Friday, 2019, December 6

繁體版: 

0

Line?: 

0

栏目: 

作者: 

原创日期: 

Friday, 2019, December 6

录入日期: 

Wednesday, 2019, December 4

录入者: 

TonyJackson15
 
 

地址

美国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亚洲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

 

联系方式

电话:

中国: 130-6848-6840
香港: 852-6888-6840

电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