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双十一,你以为赚到了,实则输得很惨
今年的双十一,刚刚落下帷幕,仅天猫的成交额,已达到2000多亿,可谓“盛况空前”。
每年的双十一,已经从“光棍节”演变为购物的狂欢日。如今的双十一,已经没多少人在意“单身”这回事,而是绞尽脑汁,试图抢到更多的红包和优惠券,然后为双十一的营业额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这场狂欢的盛宴,让我们自以为占到了便宜,却是夺走了我们的时间和精力。
双十一,或许是一场双赢的商业行为,或许我们却都输了。
消费主义:一种新的价值观与炫耀资本
每年双十一的消费额,都高得可怕。2017年的双11狂欢,天猫的最终交易额定格在1682亿,创下历史新高。
这巨额的交易量,离不开遍布大江南北的整个消费群体。双十一为什么会如此吸引人呢?除了双十一当天各商家摆出的所谓“历史最低价”的诱惑,还有“消费”带来的身份认同,折射出双十一背后潜在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无一不是在为“我”服务。
双十一期间,要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简单的六个字或许可以说明一切,“我消费,故我在”。只有在某宝或某东下单了,在朋友圈晒购物车的图,才使消费者瞬间有了存在感。甚至没参与,也要发朋友圈,表现出别样的自己。
这期间,越是抢到高额的优惠券、红包,越大的优惠力度,越是一种可以炫耀的更高资本。似乎是在告诉别人,自己是多么深谙此道,将各种玩法玩弄于鼓掌之间。
双十一的玩法,每年都在升级。优惠券的规则,更是一年比一年复杂。极其复杂的玩法和规则,简直比在菜场讨价还价还要困难。但人们仍然乐此不疲。
买不到,就意味着“吃亏”的消费心理,催促着人们大肆购买,快速付款。殊不知,这场伴有高额消费的狂欢盛宴,正将我们带入消费主义的陷阱中。
似乎,只有消费了,才显出个人的价值,才有所谓可以炫耀的资本。这种消费至上的价值观,便可以说是消费主义。正如“百度百科”中对消费主义的定义:“消费主义是把个人的自我满足和快乐放到第一位的消费思潮或风气。该思潮促使人们不断追求新的消费品,以满足自己的精神快乐。消费已不再看作一种手段,而看成目的本身,为消费而消费。”
一直在循环,始终不满足
消费主义催生的价值观,让人时不时会打开某宝。这种不自觉的行为,已经深入到很多人的生活中。即使没有任何生活需求,也要如此。
对很多人来说,打开某宝的频率,或许仅仅只低于微信。
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也被视为一种获得愉悦的活动形式。即使目前社会离后现代还很远,但是打开某宝,已然不是为了“购买生活所需品”那么简单,而是购物成为一种为了娱乐、放松的行为动作。
甚至,是为了满足个人的购买欲。在某宝购物,确实会给人带来愉悦感。
先是浏览商品时,那种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想要占有的欲望。再是添加到购物车,下单付款时带来的快感。这种快感类似于去商场买东西时刷卡所带来的心理效应。然后,便是带着满满的期待,等待快递的到来。最后,带着惊喜打开快递,看完了整个商品之后,便顿时进入到“也就这样”的心境当中。在那一刻,欲望就被满足了。
商品带给人的满足,往往在购买后很快会消失,特别是在满足情绪的需求上。商品的效用是短暂的,而高效的物流,让这变得更短。因而人们只有透过不断的消费,才能持续地带来这种满足。这就让人陷入无穷且循环的圈套中。
方便的购买模式,精致的卖家秀,加之高效的物流,让我们陷入到物欲横流的陷阱中,且难以自拔,甚至不愿自拔。
追寻真理,探寻生命的深度
人们的消费欲望,加上商家对金钱、利益的追逐,共同创造了历年来惊人的双十一交易额。
巨额的消费,从某个角度而言,代表着这个社会的经济活力。看似空前的繁荣,看似大家都很有钱,都要买买买,但这是否代表着一个社会的深度也是如此?
当下,我们的价值观逐渐变成——“生命就是消费,消费能体现人生的意义”。并且,消费决定着我们和社会的关系。只要消费关系、消费行为能够继续维持,其他与我有关的生命与价值都可以置之不理。
社会文化也正在慢慢为商品所改变,商品成为了文化的主体,人的重要性退居其次。衡量一个人的成功与否的标准,变成其拥有了什么,拥有了多少,而非其自身的内涵与价值。
财富榜上的各位大佬,就是用财富作为其成功的标志。而下放到平民百姓,就不是明码的财富数额,而是双十一购买的价格总额。只是后者在双十一后,会以各种术语表达当下贫穷的自己。甚至,这也是一种炫耀,是被消费主义侵蚀过后的炫耀。
这不是一个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深度,相反,是一种浅薄。
在《圣经·诗篇》中,诗人有一句祈祷——“耶和华啊,我从深处向你求告!”(《诗篇》130:1)。若我们去思想这个“深处”,那无论如何,这词也很难和“消费、消费主义”等联系在一起。
购物狂欢,占据了我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看上去坏处不大,但实际上,人长时间沉浸其中,不愿出来。对生活,对人生,对真理,不再渴求,不再动脑。消费主义正在将我们塑造成扁平化的人,而不再是那一个“有灵的活人”。
用消费主义、物质、欲望所构建起来的精神世界,是何等的肤浅、无趣,经受不住重重的一击。在工作和娱乐中,我们被各种琐事所奴役;在闲暇时间,被消费主义所带来的物质欲望所奴役。
但生命不该是肤浅,信仰不该是空虚的。真理,深而不浅;信仰如此,生命也如此。
为什么人类一直用各种方式追求真理?因为表面的肤浅让他们失望。追求真理,并且通往真理的深度,是让我们重新点燃希望的途径。
生命的深度,信仰的深度,是需要付上代价去寻求的。在通向深度的道路上,并非人人都能到达终点,甚至没有人能够到达终点。但是在这不断追求深度的过程中,人的内在价值、内在生命,得到了一次又一次的更新和提升。这是消费主义所不能带来的价值和满足。
外在的拥有,不论再多,也是虚浮。
内在生命的提升,即使是一点,也令人欣喜。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