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为何“千万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和孩子交朋友”的背后是对权威观念的误解。一些父母认为:在孩子面前使用权威,会影响亲子关系的紧密,给孩子带来约束,使他不能自由成长,从而限制他想象力、创造力和探索能力的发展。这些父母乐观地认为:不必要对孩子管得太多,有些问题随着孩子年龄增长自然就会消失了。
所以,他们主张完全的“爱和自由”,对孩子不批评指责,让他顺从天性发展,给孩子更多选择和决定的自由,甚至家庭重大事情,比如上什么学校也让孩子决定。父母们认为,这样一定能够得到一个更有才华、想象力和心灵健康的孩子,父母和孩子也能成为一生的好朋友。很多父母的成长经历,深受传统父权观念的伤害,他们盼望自己为人父母时可以矫正,可是很多时候却矫枉过正,滑向另一个极端——纵容。
现在,隔代教养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比比皆是,单亲父母或者祖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很可能为了补偿孩子而无原则地宠爱,放弃管教中的权威角色。他们想,“孩子已经够可怜的了,怎么能再对他严厉?”接着完全的宠爱就带来孩子扮演受害者的操纵,还有故意反叛。
“和孩子交朋友”,意味着放弃管教,把父母放到和孩子平起平坐的位置上,在孩子眼中没有什么可畏惧的,势必会造成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顺服权威。父母一厢情愿地认为,在孩子生命早期和他们做朋友、平等相处,就能收获美好的关系。可事实上,结果是造就一个不能体谅他人、没有责任心、自私自利的人,这样的人让父母也蒙受巨大亏损。
父母追求与孩子之间亲密无间的关系,初衷是美好的。但是,你真的会爱自己的孩子吗?你的爱真的能够造就他,带给他永恒的益处吗?我们讨论这个问题,先要从上苍赋予父母的责任谈起。
父母的权威角色中一个重要领域是
有意识、有目标地训练孩子,是帮助孩子成就卓越的必经之路。从小训练孩子自己吃饭、做家务、独立写作业,还有训练孩子的待人接物的礼仪,虽然会花父母很多心力,却能训练出孩子的独立、责任和服务意识,帮助他18岁以后不用你再去大学帮他洗衣做饭,能正确地处理自己的情绪和情感问题。孩子生活在有家规的家庭实在是一个祝福,很多国外家庭都有制定清晰家规的宝贵传统,家规不同于培养日常生活习惯,而是体现家庭的价值观,比如顺服长辈、同辈间彼此尊重、做事不抱怨等,值得我们借鉴。
亲密关系是管教的基础。一些父母认为自己和孩子是朋友,其实却从未努力过去和孩子建立亲密的关系。何谓真正的亲密关系呢?首先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按照他本来的样子去爱他,建立他的安全感,使他不必为了讨人喜欢来极力表现。给他足够的时间陪伴、倾听,了解他的情绪、他的需要,然后告诉他对与错。《管教的智慧》一书作者马睿欣认为:权威的正确解释是,从爱产生,用正确的方式施行出来的管制引导能力。真正的权威绝不是高压暴力。
“一生的果效由心发出。”因此,父母的工作就是引导儿女的心。必须学会从看到的行为,追究孩子的心思意念,并让孩子了解内心的问题。你必须使他们了解问题所在,而不只是责骂他们。父母的所有工作,包括纠正、管教和训练,都必须以心为重点。做父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的心。这样的信念能在每一方面帮助父母,包括设定目标、确定方法、塑造儿女发展模式,等等。
(原标题:最新解读:“千万不要和孩子做朋友”)
编辑流程:
发布时间:
繁體版:
Line?:
栏目:
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