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
1943年,美国大学篮球联赛,芝加哥帝博大学(DepaulUniversity)代表队出现了一个巨人,身高207.4厘米,体重超过90公斤,立刻引起议论。过去众人认为身高太高的人不适合打篮球,他们行动过缓,大都弯腰驼背,不能弹跳,不够灵巧,无法迅速过人与运球上篮。这人的出现,似乎在挑战不可能的任务。更有趣的是,这个巨人还戴一副厚重的近视眼镜,距离篮筐太远时,还得眯眼睛。这种人能打球吗?
这位球员名叫乔治·麦肯(GeorgeLawrenceMikan,1924-2005),那一年的球季,他改变众人的看法,他能跑、能跳、能带球攻入、能贴身防守、能迅速移动。他率领球队连续两年打入决赛,第三年获取冠军。从此,篮球场几乎成为高个子的天下。
遇见伯乐
麦肯在进入大学之前,没有打过篮球。他小时体弱多病,母亲每次在餐桌上就叫他“多吃一点,多吃一点”。他就一直吃,结果越长越高,到高中时,身高已超过200厘米,他站在路边,几乎像棵行道树,左邻右舍都叫他“树”。树不能移动,他也不太能走动,长太高,对膝盖是很大的负荷,膝盖的问题甚至使他休学一年多。高中毕业后,他到大学念法律系,日后想当法官。
有一天,他在校园走路时捡起一个空水瓶,顺手丢到远处的垃圾桶,一丢就进。这一幕,刚好被篮球教练梅耶尔(RayMeyer,1913-2006)看见。梅耶尔被称为20世纪美国篮球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他的名言是:“教练的工作是在平日训练球员,一踏上比赛球场的地板,球赛就属于球员。我只在一旁微笑观看。”他又说:“我没有个人的未来,我的未来就是不断发掘好球员。”
梅耶尔邀请麦肯进入球队,麦肯起先拒绝,他这么高,篮球投不进,会被人家笑。这的确是许多高个子不敢打篮球的原因,但是梅耶尔继续鼓励他:“篮球比赛就是你拿球,放进球框而已。”他将校外的一个仓库租下来,改装成篮球场,成为麦肯专属的个人训练场,麦肯才答应一试。以后九个星期,麦肯一下课就来接受梅耶尔一对一的教导与训练。而后麦肯稍有信心,才加入球队,与其他球员一起练球。
除了篮球训练之外,梅耶尔也与麦肯打拳击,教他打快速沙袋,增加反应速度;又练跳绳,增强腿力;去上舞蹈课,学习在活动中放松身体。一个优秀的选手,是经过全能训练的人。他的球衣号码是99号,成为球队主将。
哈利路亚投球法
在这期间,梅耶尔针对麦肯的体型、速度、弹力与视力上的不足,设计出一套独特的投球法,后来称为“勾射”或“天钩”(hookshot),这是专属中锋的投球法─在接近篮筐前,于垂直篮筐的方向,身体跃起,两手举高过于头顶,一手防卫,一手投球。投球时完全用手臂挥动的力量,将球以弧线朝篮筐送出,两手可以交叉运用,又称为“左右勾射”(ambidextroushookshoot)。由于两手高举摇动,像是诗班在唱赞美诗的动作,麦肯称此为“哈利路亚投球法”(shootHallelujah),他每天左右手各投300次。
大学毕业后,麦肯加入职业篮球队。1949至1954年,他率领“湖人队”(Laker)连拿6届“美国篮球联盟”(AmericanBasketballAssociation,简称ABA)冠军,平均每场得22.6分。ABA为了防止他在篮筐下站太久、得分太多、别人拿不到篮板球,1952年设立一项新规则:选手在篮下不得超过3秒,称为“3秒钟违例”(3-secondviolation),又称为“麦肯规则”(Miken'sRule)。这规则制定后,他每场平均仍得23.8分。
温柔的巨人
麦肯的得分多,不完全在于身高,而在于投球精准,他的投球命中率高达39%。他在球场上骁勇善战,他知道许多人来看球赛的目的,就是要看他得分。但他经常传球给别人,担任助攻者,让队友得分,与队友保持良好的互动。他曾说道:“比赛后,我在球员休息室,一边整装,一边倾听别人的对话。”有一次输球,他说道:“我们正朝对的方向前进。”他教导群众,伟大选手不是一拿到球,就想自己上篮。下场后的他,温顺有礼,被称为“温柔的巨人”,他说:“脱下球衣,我就不是选手。”
1958年,34岁的麦肯从球坛退休,转任“公司法”的律师与房地产投资者,他的高知名度使他的事业顺利。1967年,ABA改称“国家篮球联盟”(NationalBasketballAssociation,简称NBA),他应聘为联盟总裁(commissioner),为了篮球的发展,他又归队。这期间,他将NBA的篮球改为条状红、白、蓝3色,以便观看,设立远距离3分球,以及球员退休薪制度等。他为人公正,为别人争取福利,是20世纪最受尊敬的选手,有“篮球先生”(Mr.Basketball)的美誉。
大学存在的真谛
长得高不是耻辱,反而有许多的用途,因为有许多事需要有那样身高的人去完成。深度近视,不是成为运动家的瓶颈,而是发展独特球技的契机。什么是麦肯一生的转折点?大一时,认识一位教练,在师徒式的教育训练中成长,他们不仅互相欣赏对方的优点,成就了日后辉煌的比赛纪录,更改革了职业篮球赛的制度,而且成了终生的良友。
“铁磨铁,可以磨出刃来”,这是大学存在的真谛,让一个人的生命更有意义、更丰富、帮助更多人。麦肯不只篮球勾射得分,他的一生年月,也投入美好的篮筐,得分多多。
以上选自《因为有爱,才有这个科系》,作者张文亮。
这是一个高学历不稀奇、文凭一张不够看的时代,我们选择科系的方式,逐渐从个人的性向志趣,转为评估科系未来的发展和前瞻性。
在一窝蜂追求竞争力的氛围之下,台大教授张文亮却逆向操作,回头追溯大学科系的起源。一门门精彩的科系,透过一位位敬虔的先锋而诞生:
医科系的起源,来自一位无名却伟大的医生,对病苦者怀有深深怜悯的爱;
森林系源自一位热爱山林的爱尔兰医生,一生努力的成果;
兽医系的创始人,一生辗转曲折、大落大起,却始终没忘记对动物的眷顾;
人类科系源自一名特使,在荒远杀戮的帝国,以和平之心,记录蒙古人的世界;
农业经济科系,则是一个走出修道院,走进贫瘠土地、陪伴贫穷农民的遥远故事。
本书一共述说了十九个曲折动人的故事,不仅帮助我们明白这些科系的由来,借此激励大学生对于所学领域更有使命感与意义感,更鼓励所有在各行各业打滚的社会人,怀抱各科系起初的核心精神,在今日社会岗位上,活出丰盈的意义与价值。
张文亮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avis)博士,台湾大学生物环境系统工程学系教授,台湾大学新生专题课程(大学101)授课教师,台湾大学生态工程中心主任,曾获台湾大学优良导师奖。
他身高183,自诩是房子里的一根柱子。大门歪斜、窗户破碎、屋檐破角、屋瓦朽烂,都不用慌;房子里只要有几根柱子,就可以站得非常稳。在专业与教师身份上,他深深委身,二十年来,尽力做一根站稳的柱子。
对学生而言,他也像是路边的一盏灯,为路过的学生,照亮前面一点路;学生累的时候,还可以倚着灯柱休息片刻,再继续前行。他最大的心愿,是看见学生成为一根根新的灯柱,照亮周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