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你找到了吗?

作者:林治平   来源:宇宙光
 
 

在后现代文化思潮的背景下,人类处在集体无意识的状态,活着仿佛只有当下和享乐,却对生命的终极问题避而不闻。事实上,在历史中,不同民族的文化、宗教都产生过人对永恒的寻找和追问,而基督信仰却提出了另一个另辟蹊径的道路,那就是上帝在历史的长河中主动寻找拯救迷失的人。

 
 

 

三种找的方式

找!你有找的经验吗?你在找什么?

 

伊甸盲人喜乐合唱团经常演唱一首诗歌《世人都在寻求》,其中有几句歌词常在我耳畔心中回响:“世人都在寻求,人生恒久的喜乐,更需要心灵平安。”

 

恒久喜乐?心灵平安?什么叫恒久?什么叫喜乐?

 

在一切追求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物化唯物的后现代去人化社会中,心灵在哪里?心灵是什么?心灵平安是什么?世人都在寻求!他们都在汲汲营营寻求什么?

 

找!奇怪,人人都在寻找,人人都有“找”的经验,可是累积人生大大小小“找”的经验,我们却说不清楚:为什么要“找”?我们在“找”什么?

 

大体而言,“找”之所以发生,有如下三个情况:

一、因生理心灵之缺乏需要而“找”;

二、因发现原属自己所有之对象,失落不见而“找”;

三、因本体原初、上帝创造、与生俱来之差异,而有不同的“找”;

 

以上一、二的“找”,皆人所共具,较易了解体验;但第三项“找”,则因上帝创造的每个人,均有其独特性而各有不同。这种“找”,超越本能需求所能控制;亦非环境刺激所产生的固定反应,故千变万化,各有千秋,无法捉摸掌控。人之个性特质,由此展现。

 

人之所以为人,我之所以为我,即是在此。诚如西谚所云:“You are the unique one in the worldwhat you are is God's gift to youwhat you will be is your gift to God 。”(你是世界上独特的一位。今日你之所是,是上帝赐予你的礼物;明日你之所是,是你献给上帝的礼物。)

 

人因“找”而有所不同,人的“找”因此成为学者专家关注研究的重要课题。世人一直在找什么?找的动机何在?这些看似普遍平凡的问题,不仅成为普罗群众心念所系、求解无门的疑难困惑,也成为学者专家思考探索的研究主题。

 

马斯洛的Z理论

其中以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的动机需求论最引人注意。早在1943年,马斯洛在他的《人类动机的心理学研究理论》(A Theo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文中,初步提出他的人类需求五阶段论,并于1954年出版《动机与人格》(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一书,奠定了他在需求层次论上的权威地位,影响深远。过去五、六十年来,只要谈到需求动机方面的话题,一定会提到马斯洛的论点。谨将他的需求动机五层次论图标如下:

依据马斯洛的理论,人类的寻找动机,由底层的生理需要,逐层上升至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最高层次则为自我实践的需要。一般谈到马斯洛需求理论的人,多半到此为止。其实,马斯洛在1960年代中期以后,因健康问题逐渐从忙碌的学术活动退下来,进入更深层次的生命思考。

 

1969年,也就是马斯洛去世前一年,他苦于心疾缠身,大幅度削减手边的工作,然而,他仍然在《Journal of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创刊号发表另外两篇论文:《The Farther Reaches of Human Nature》及《Various Meanings of Transcendence》。在这两篇论文中,马斯洛显然已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转变为超人本、超个人的需求动机论者。他在文中说:“……第三心理学逐渐让位给第四(势力),‘超人本心理学’着眼于超越性的经验,及超越性的价值,……这新运动的另一个特色便是再度神圣化,再度灵性化。价值中立的科学有意剔除神圣性,将一切东西中性化,力求实证性,它只取可用的部分,也就是感官可以捕捉的数据;超人本思想则为我们带来崭新的一面,当你打开价值及高峰或超越性经验的那一扇门,整个崭新的可能性便出现在眼前,有待你去发掘……我们所面对的是人的新形像,这是关键所在,其余一切会随之开展。”他又说:“缺乏超越的及超个人的层面,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需要一个“比我们更大的东西”。

 

有了这层感悟,马斯洛发表《Theory Z》这篇重要文章,他在文中重新反省自己多年来的需求理论,在原有的“X理论”、“Y理论”之上,增添“Z理论”,构成了下面的体系:

在这篇文章中,马斯洛试用超个人、超越、灵性、超人性、超越自我、神秘的、有道的、超人本、天人合一等等辞语,将“高峰经验”及“高原经验”放在这一层次上,不再以人类为中心,而以宇宙为中心,称之为“Z理论”。

 

不幸的是,马斯洛发表“Z理论”后不久,便遽尔早逝,未能深入发展探索,使他的“Z理论”与当时灵异、冥想、东方神秘主义、民间信仰整合,未能进入主流思潮,以致一般心理学教科书呈现出来的,始终限于马斯洛早期的五阶段需求层次论(X理论及Y理论),根本不提他最后修正的“Z理论”。

 

人无法找见上帝

从马斯洛“Z理论”提出来之后,人类文化快步跨入21世纪,在后现代文化大纛的挥舞下,现代人忙碌奔跑地在寻找什么呢?马库色(Herbert Marcuse)认为现代人是个活在单面向中的人(one-dimensional-man),他只对看得见、摸得着、想得通的东西有兴趣,他所奔赴追求的方向只是今生现世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从这种思想前提发展出来的关系,马库色称为“我─它关系(I-it Relatoon)”。人只活在今生现世、物质世界的追求寻找中,这样的人生还算人吗?现代人教育普及、科技发达、社会开放、财富累积,却深觉失落痛苦、问题百出,难怪“去人化”(dehumanization)的呼声此起彼落,主因便是在此。

 

当然,如马斯洛“Z理论”所说,在人类为求满足需要而展开寻找探索的经验中,找神──寻找那位超越自身的神灵,也一直是人类持续不断的努力。无论从文化学或考古学的研究观察,我们都会发现,古往今来,只要是人,就有寻找上帝的痕迹。

 

然而,任何用人的努力寻找出来的上帝,因为太合理、太像人了,所以绝不是上帝。一般的宗教信仰,多半是人找神衍生出来的宗教,只能困在人自我寻找这个领域内,转来转去,不得其门而入,也多半不能得其门而出。上帝何在?我何在?终极的意义何在?这些没有答案、想不通、问不得的问题,根本无法用人的头脑找到答案。

 

上帝主动寻找人

基督教在人找神这个问题上却另辟蹊径。人找神既然不可能,于是圣经从上帝找人这个角度提出解决之道。

 

依据《创世记》记载,上帝用地上的尘土,按照祂自己的形像与样式造人,使人成为有灵的活人,能够与是灵的上帝相交相通。上帝是灵而人有灵,使上帝对人的寻找成为可能。打开《创世记》我们可以看见,从亚当夏娃违背上帝旨意、偷吃禁果、逃避上帝、不敢面对上帝开始,上帝就在园中四处寻找呼唤:“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该隐犯罪杀害兄弟埃布尔以后,上帝找到该隐,对他说:“你兄弟埃布尔在哪里?”

 

根据整本旧约记载,上帝拣选以色列族作祂的选民,呼召众多先知奔走各地,宣告上帝寻找拯救的恩典。更差派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道成肉身来到世间,走遍各城各乡,周游各地行善事,寻找拯救失丧的人,使他们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祂也呼召拣选门徒,把找人、宣教的使命交付给他们,降下圣灵,差派门徒把上帝找人的福音讯息,从耶路撒冷、犹太全地、撒玛利亚一直传到地极。

 

于是过去两千年来,历世历代都有信徒传道人前仆后继,不惜牺牲性命前往偏远蛮荒,克服异文化冲突,进行宣教找人工作,写下了一行行动人的诗篇;用他们一滴又一滴的血泪生命,换回千千万万失落失丧的宝贵灵魂。

 

在这一条贯穿历史的漫漫长路中,我们何其有幸能成为曾经失丧、今被寻回的人,并且也能成为参与找人的人。每念及此,我们心中充满无限的喜乐与满足。

 

征稿 | 为基督写作
 
 
来稿要求
1. 真实可感、荣耀神的见证。
2. 记叙文体,字数2000-5000
3. 请在文末附常用邮箱、电话号码及作者简介。
4. 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5. 欢迎附上和故事相关的照片(非作者本人照片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审核】经编辑筛选入围的稿件,我们都将派专人审核故事之真实性。
 
评奖·作家培训计划
1. 本次征稿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20名。入围者经评选最高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作家基金以及不同奖品。
2. 获奖作品将由普世佳音、报佳音及yesHEis发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刊入《游子新歌见证集》且有机会被拍摄成短剧用于福音传播。相关入选作品普世佳音有可能进行补充采访和后期编辑。
 
愿这些可以鼓励你,用你的笔服事神!
来稿请发至邮箱:pushijiayin@qq.com
活动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普世佳音对此次征稿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发布日期:2016-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