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渴望一生顺遂、平安如意,但是人生往往如过山车般有高有低。特别是,当你所爱的人病了,你要如何陪伴TA,安慰TA呢?现今社会,虽然科技和物质日益发达,但是很多疾病仍然是科学无解的,这时就需要我们从上帝那里而来的永不止息的爱和宽恕,去给予对方生命的信心和盼望。
孩子生病时,父母都心焦﹔父母住院时,全家都担忧﹔教会里有弟兄姊妹要开刀时,常常是多人动员探访祷告的时间﹔自己感冒时,头昏昏的坐在诊所等看诊﹔这些状况我们都不陌生。
虽然生病与我们的生活距离如此接近,但大部分人都倾向把生病的印象从记忆中切割出来,隐藏在思想的一角,因为我们多不希望这类灰暗的记忆影响我们平日的心情与生活。
为什么说是灰暗的记忆?因为我们总希望自己和所爱的人永远都是健康的,快乐的,我们总是鼓励自己与别人要往积极面、光明面来看人生。然而生、老、病、死是人生必经的过程,几乎每个人都在医院出生,就算自己没生过病,也有陪伴生病亲友的经验,其实病人与照顾的人是一样辛苦的。而有一天,我们的长辈年纪老迈,或是自己健康开始走下坡时,我们又要到医院报到了。在濳意识中,大部分人都不愿去想这些事,然而这正是堕落后的世界中,在每个人的一生里非常真实的一面。大部分人,都在已经不得不面对时,才勉强开始了解病的知识,而也才开始与医疗人员接触。
然而所有的沟通都需要学习,正如夫妻沟通与亲子沟通需要学习一样,病人与家属和医疗团队之间的沟通也需要学习。病人对医师、护士、院牧与医院有什么期待,而医疗团队对病人、家属、探访的牧师及亲友有什么期待,还有病人本身对探访的教会牧长与弟兄姊妹有什么期待,都不一样,也都需要时间来了解的。往往一个病危通知发出来,就像在家属当中爆了一颗炸弹,许多的焦虑与眼泪随之而来,更多的沟通、抒发、与陪伴的需要也纷至沓来,这时谁做什么事的分工能够让整个过程更有效率,筋疲力竭的人们也才能有余力来照顾到更细微的需要。
自己或所爱的人重病时,所有的人都会思想人生意义的大问题,是他们平常没空去想的。为什么生病?为什么是我?为什么我的身体已不再受我控制?我将来要去哪里?有许多的问题,不是医疗的科学能够回答的,而需要神学,需要陪伴,需要宽恕与和好,需要非常多的爱,所以整个医疗照护的团队,其实除了医院的第一线医护人员之外,还扩展到牧者与教会的祷告探访服事团队、医院的行政效率与财务哲学、医院与院牧的医疗文化、与整个医疗大环境的影响,所以越来越多人把全人、全家、全程放入医疗的理念中。
疾病是大家都应该去面对去了解的,而理想医病的合作模式更是需要所有的人一同努力,靠上帝的恩典,才可能达成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