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结婚率与离婚率双双下降,显示年轻世代对伴侣关系抱持怀疑。根据美国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统计,自2004到2014年,结婚率的跌幅约为20%,相当于每千位美国15岁以上的未婚女性中,拥有婚姻关系的人数少了8.3名。
同时报告也指出,自1979年至2014年以来,离婚率稳定下降,由每千人5.3对下降至3.2对,降幅为40%。
然而研究负责人拉普(Amber Lapp及 David Lapp)认为,结婚率降低并不意味着年轻人不愿意结婚或反对婚姻。他们认为,由于当前文化充斥离婚与背叛,致使年轻一辈认为婚姻不易维持,宁愿采取观望态度。他们虽渴望拥有健康、稳固的婚姻,并在其中养儿育女,但对离婚的可能性感到不安。因此,年轻一辈站在婚姻殿堂外踌躇,一面赞叹婚姻,一面却又畏惧于离婚率数据而裹足不前,对目前的男女朋友也无法全心信任。
由此看来,离婚率下降背后的意义不如想象中乐观。婚姻书籍作家包姆嘉德纳(Julie Baumgardner)指出,在70到80年代间正值离婚率节节高升,X世代中有半数的人在破碎的家庭中长大。普遍的离婚现象使他们对关系虽有憧憬,但害怕承诺;他们畏惧风险,偏好定义模糊的关系,普遍相信婚姻只不过是一纸证书。
拉普认为,若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年轻一代在成长中经历创伤,对婚姻的信心不够,然而这也代表他们不愿制造破碎的家庭,这一点或许是改变的契机。家庭的分裂令他们受苦,使他们在体悟的过程中付出代价。如今,他们想要为下一代建立更好的生活,所有人包括政策制定者、文化领袖、企业领袖等,都应该同心协力来支持他们。
同居则是另外一个值得观察的现象。包姆嘉德纳表示,现代社会中,许多人在进入婚姻前都有过同居关系,然而,并非所有的同居关系都会导向结婚的结果。
根据最近巴纳研究中心(Barna Research)的研究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高达三分之二的比例并不反对婚前同居。同居已经成为新常态(the new normal),甚至被视为是进入成人阶段的里程碑。
统计结果显示,认同同居的美国基督徒比例为41%,但认同同居的无神论者比例则高达88%。圣经虽未提到婚前同居,但因可能的婚前性行为与圣经教导相互抵触,可能是基督徒表示认同的比例较低的原因。
以年龄来看,千禧世代与父母认同“同居”的比例分别为72%与69%;但婴儿潮之前的世代中,支持同居的比例仅36%。巴纳报告分析,这是由于年轻一辈成长的世俗文化影响他们对性别规范、职涯发展、婚姻规划的看法。
至于认同同居者中,有84%的支持原因是为了测试两人的契合程度,9%是为了实际生活的便利,5%是为了节省房租。至于反对者中,有34%是出于宗教理由,28%是因为不认同婚前性行为,12%是因为认为违背家庭传统。
负责巴纳调查的史东(Roxanne Stone)表示,年轻人认为结婚是种冒险,不希望在当中出差错,也不愿意重蹈自己或亲友父母或的错误。于是演变出,他们希望在做出正式承诺前,先以同居的方式测试水温。
面对已经常态化的同居文化,以及年轻一辈的观念改变,史东建议宗教领袖提出对抗主流文化的浪潮,倡导应该等候的理由,而非一味强调主流想法错误的具体证据,因为这样的证据并不见得存在。
宗教领袖应当引导年轻一代思考,“等候”有何灵性上的理由?等候何以令追随基督的生活、婚姻生活、家庭生活更美好?唯有这些问题得到响应,年轻一辈才能真正抗拒同居时代的浪潮。
婚姻,本是上帝创造心意中神圣而美好的结合,但在世俗主义的侵蚀下,婚姻成为一座座围城,里面的人无法享受到满足和喜悦。也因为此,现代男女的恋爱,往往以同居开始,并不在婚姻中得到更美的成长。
只有当恋爱中人,愿意用上帝的眼光审视彼此之间的爱情,以及郑重捍卫这爱情最终要组成的家庭,我们才能体会到什么是“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