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教会的牧者,曾经严声厉道∶“只要研读圣经就够了,不需要再阅读其它书籍!所谓的属灵书籍,全都是'人’写的,充斥着人的思想,不是来自于神的启示。”
有一位教会弟兄告诉大家∶“我从小热爱中国文学中的诗词歌赋。不过,带我信主的教授——他是毕业自普林斯顿大学的,对我说,他成为基督徒以后,就再也不碰世俗的文学作品了,只读与圣经相关的书。这让我陷入了困惑∶基督教和知识以及文学艺术的正确关系,究竟应当如何?”
这些例子,其实在提醒我们∶必须谨慎面对我们的心智生活(life of the mind),要有属灵的分辨能力。
“服事神不需要满脑的知识,只要经验就够了。不用想太多,好好去感觉、领受。”“朋友邀请我一起去神学院修课,但是教会的长老对我说,神学会使人骄傲、自我膨胀。”
这样的例子,道出教会界给真理打折扣、忽视心智生活的态度。而其立论基础是∶人应该听从心,而非头脑。心智被归为邪恶的一方,跟随它的就必走偏。许多华人基督徒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对于心智的发展,抱持着怀疑,甚至敌视的态度。
这是不容忽视的反智主义趋势。而究竟什么是反智主义呢?华府“三一论坛Trinity Forum”资深院士葛尼斯(Os Guinness),将之定义为“倾向将真理打折扣、轻看心智生活的态度”。
反智主义不一定等同于“愚昧”。历史学家霍夫斯达特(Richard Hofstadter)认为,反智主义是“以厌恶和怀疑的态度,看待心智生活及其公认的代表人物;并且倾向于持续贬抑心智生活的价值”。
也就是说,反智主义真正反对的,并非是人的智能本身——智慧只要是用在务实的层面,就可接受。他们真正反对的,是人针对观念进行反思。他们认为,这是欠缺立即功效、浪费时间的。
这种理论,使我们的教会过分强调行动,过于务实和功利主义,因而难以进行更广或更深刻的思考。
著 名的黎巴嫩外交官、基督教学者查尔斯.马利克(Charles Malik),1980年秋天在美国惠顿学院(Wheaton College)的葛理翰中心(Billy Graham Center)开幕时致词,告诉听众,我们传福音其实有两项工作∶“拯救灵魂和拯救心智”。他严肃地警告∶教会在第二项工作上,正退后到危险的地步。
他 说∶我必须很直率地说,美国基督教福音派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反智主义┅┅那些急着从大学毕业,好开始赚钱,或去教会事奉,或去传福音的人,都未能体认 到,能够花数年的时间,悠游自在地与过去伟大的心智和灵魂对话,去催化、磨练、拓展思考的能力,是多么珍贵┅┅我们彻底退出创意思考的竞技场,将之拱手让 给仇敌┅┅为了更有效地见证耶稣基督,也为了自身,福音派┅┅实在没有权利继续游走于及格边缘。
马利克的一席话正描述出我们知识困境的本质。
反智主义的起源是什么?基督徒的愚化又是从何而起?
那 种强烈质疑理智的传统,可以回溯至17世纪末的虔诚主义。当时盛行的的虔诚主义,从正面的影响来说,是坚守圣经,反对冷漠的形式主义和仪式化的传统,强调 真实的个人经验,鼓励信徒活出祭司的身分,也促使人更热切地寻求上帝。虔诚主义者要的,不是只讲求头脑的宗教,而是心灵的宗教。没有虔诚主义运动的基础, 就没有现代的宣教运动或大觉醒运动。
然而强调个人也导致了负面的影响,传统和教会领袖建立起来的权威,因此转移至信徒个人身上,产生了主观主义及情感主义,为反智主义的推广提供了借口。个人当下的对神的经历,既被赋予了最重要的地位,历史和传统就见弃了。
另一个助长教会界反智主义盛行的推手,崛起于19、20世纪之间。那是教会如履薄冰的时代,圣经及其超自然性受到抨击,甚至圣灵在信徒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质疑。广义福音派中的几个群体,奋而起来捍卫“圣经是神的话语”,以及圣灵工作的无误性。
可 见,圣洁运动、基要主义和五旬节运动,其实原本扎根在健全的神学基础上,只是后来在心智生命的处理上走岔了路,不是寻求平衡的心智生命的发展,而是采用了 完全的取代法──信靠圣经,取代了受教于世界的开放心胸;超自然主义,取代了自然界;圣灵的工作,取代了心智的运作┅┅这些极端思想为后来的反智主义留下 了祸根,而主的教会看似就要被此浪潮吞噬了。
对此,历史学家弥敦.哈奇(Nathan Hatch)形容得贴切∶“容我做个不寻常的比喻,福音派在基督徒学识的观点上所受基要主义传统的影响,就如同毛主席'文化大革命’对中国人的影响。两者 均促使一个世代的人完全与学术的主脉断交,以至于要重新(与学术界)接轨,成了┅┅棘手的工作。”
18世纪萌芽的复兴主义,在19世纪得以 开花结果,持续塑造着福音派思想,且为普及的福音派观点定下了基调。基督教的复兴主义运动,强调要立即回应及接受福音。因其传福音是以最广大的民众为对 象,所以带着浓厚的平民主义色彩,讲道力求简单,以激起听众情感的回应,认为没有必要持续思索,没有必要效法他人(不论是当代还是过去的圣徒),就足以对 信仰产生洞察和了解。救恩属乎个人,而呼召所求的是当下的回应。
复兴主义运动下的传道人,常带有反智的偏颇眼光。反学识的偏见,逐渐在平信 徒和神职人员的观念中根深蒂固。霍夫斯达特的经典名作《美国生活中的反智主义》,指出了这样一个现象∶“这个观念始于一个几乎没有争议的命题,即宗教信仰 主要不是靠逻辑或学识来传播的。由此可衍生出一个论点,那就是∶宣道的最佳人选┅┅是那些没有学问的无知之士。再推论便可知,这种愚昧人所拥有的智慧和真 理,必定优于那些学识与教养兼具的知识分子。这样一来,就得到'学识和教养其实不利于信仰传播’的结论。”
19 世纪福音派中,对信徒心智生活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四大巨擘有∶彼得.卡特赖特(Peter Cartwright, 1785-1872)、查尔斯.芬尼(Charles Finney, 1792-1875)、杜威.慕迪(Dwight L. Moody, 1837-1899),以及,比利.桑戴(Billy Sunday, 1862-1935)。
卡特赖特大概是那个年代最著名的卫理公会巡 回布道家,他自述从未上过任何神学院,却为了福音遍传而投入服事,并且大有成效。他宣称自己和朋友们“传福音的果效、在服事上得到的认同,大过于┅┅现代 的神学博士┅┅他们追寻的是大学校长的职位、教授的身分、总编辑的地位,或是待遇丰厚的工作,并且试图创建标新立异的机构,好掌握丰沃的收入来源┅┅罔顾 百万贫穷、频临死亡的罪人涌入地狱之门,没有神,没有福音”。
芬尼和慕迪则曾说∶“我的神学观?!我还不晓得有这种东西呢!或许你可以告诉我,我的神学观是什么。”
至于桑戴,他引以为豪的,就是他“对神学的认识,还不比一苹野兔对乒乓球的认识多”。而且,“假如我有一百万美元,我会捐$999,999给教会,$1给教育” 。
这 个时期对于现今反智主义的普及影响极深远,“这个时期的特征就是质疑受过教育的神职人员,过度强调结合大众力量所能达成的目标,造成一般人和知识分子之间 不必要的对立。人们愈发不信任理性,愈发对热烈而情感导向的宗教有兴趣(从坎恩.瑞吉,Cane Ridge,在肯德基州引起的复兴可见一斑),并对权威抱持反对的态度。这些现象,都和美国人宗教心智生命的转变相关联。”
虔诚主义、基要主义和复兴主义,均助长了主观及反智的观点。在宣教士的影响下,华人教会也同样接受了这样的观念。
这种反智的态度和文化,总是寻求圣经佐证,以显得更加正当、合理化。然而这些“圣经佐证”,虽然众多,实际上却是被扭曲了原意。举例有∶《哥林多前》1∶17-2∶5保罗斥责那些依靠“属世智慧”的骄傲态度,是因其忽视基督并钉十字架,单以人意来定义现实世界。
《哥林多前》8∶1中,使人“自高自大”的知识,绝非泛指一切的学识;《哥林多后》3∶6 “字句叫人死”,指的是旧约的律法,而非所有的书籍!
再 举一例,《使徒行传》4∶13中讲到几位使徒是“没有学问的小民”,不是为了赞扬他们没有学问、对心智生命漠不关心,而是要指出,宗教领袖责备他们缺乏专 门的训练──宗教领袖们非常惊愕,因为这些既没有读过犹太拉比学校,又没有正式宗教职分的人,却在属灵的事上有这般的说服力和洞见。
同样,《马太福音》11∶25也不是为愚昧、无学识背书,而是责备人因有知识而自傲。《约翰一书》2∶27,也不可牵强地用来弃绝一切的教训。这段经文意在指出,信徒不需要假先知看似具有启发性、实为异端的教导”。
又,《路加福音》10∶21中,耶稣提到上帝“将这些事,向聪明通达的人就藏起来,向婴孩就显出来”。耶稣这席话,为的是提醒众人在各样恩赐(包括智能)的使用上要谦卑,实无否定智能之意。
我们若去留意地方教会(local church),便会发现他们常拿上述经文,支持虔诚主义的反智立场,抨击知识智能的追求。这反应出,许多教会正在承受“无知的基督教”之苦。
华 人教会中不乏质疑现代学识的教导,也有人推广以“情绪的反应”取代“理性的思考”。许多基督徒深信,他们内在的主观经历,应该凌驾在批判、思考与理性判断 之上。圣灵既是生命与真理的源头,那么操练思考、阅读及学识,便不甚重要。有人依此思维,甚至迳自删除了“尽意”爱神的命令。
爱若少了心智 或意志的层面是不够的。基督教界实在急需发展智慧与学识,用以敬拜神、服事世界。因为缜密的思辨,是整全认识福音不可或缺的。思考,是上帝赐给人,让人认 识神的一种方法,而认识神才会进而爱神、爱人。一切的思想,一切的学识,一切的教育和研究,实在都是为了使人能够认识神、爱神以及爱人。
周学信牧师为中华福音神学院教会历史和神学教授,原台湾圣光神学院院长,主授系统神学、教会历史、灵修神学等课。Columbia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B.A.)、Trinity Evangelical Divinity School(M.Div.)、Saint Louis University(Ph.D.)、University of Cambridge, Visiting Scholar
来稿要求
1. 真实可感、荣耀神的见证。
2. 记叙文体,字数2000-5000。
3. 请在文末附常用邮箱、电话号码及作者简介。
4. 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5. 欢迎附上和故事相关的照片(非作者本人照片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审核】经编辑筛选入围的稿件,我们都将派专人审核故事之真实性。
评奖·作家培训计划
1. 本次征稿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20名。入围者经评选最高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作家基金以及不同奖品。
2. 获奖作品将由普世佳音、报佳音及yesHEis发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刊入《游子新歌见证集》且有机会被拍摄成短剧用于福音传播。相关入选作品普世佳音有可能进行补充采访和后期编辑。
愿这些可以鼓励你,用你的笔服事神!
来稿请发至邮箱:pushijiayin@qq.com
活动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普世佳音对此次征稿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