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致辞】除了利玛窦、司徒雷登,你还应该知道他们……(1)

作者:编辑综合整理   来源:普世佳音

 

 
在刚刚闭幕的G20峰会上,习主席致辞中提到的两位宣教士——利玛窦和司徒雷登,引起不少人对历史上来华宣教士的关注。事实上,从古至今,不少宣教士出于爱来到中国,为中国教育、科技、文化等等各方面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就为大家举例十位,(以后还将陆续推出。文中排名按宣教士名字字母排序)。
 

 

“建立中国第一所女校”

阿德希( A Dexi , Mary Ann Aldersey)   

1797 ~ 1868

 
 
 
 
 
 
 
 

 

第一位来华基督教女宣教士。在浙江宁波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女子学校“宁波女塾”。并开创中国盲人教育之先河。

 

 “拯救百名孤儿于战火”

艾伟德( Weide Ai , Gladys Aylward)   

1902 ~ 1970

 
 
 
 
 
 
 
 

 

英国传奇女宣教士、慈善家,以“小妇人”闻名世界。她在中国宣教十八年之久,在山西开设“八福客栈”;收养孤儿;抗战时带领百名孤儿“千里大迁移”——将100多名孤儿在日军炮火下平安的从阳城转移到西安。

 

 “指出太平天国信仰异端”

艾约瑟( Ai Yuese , Joseph Edkins)

1823 ~ 1905

 
 
 
 
 
 
 
 

 

艾约瑟这个名字是来华后才取的中文名,字迪瑾。初时担任伦敦会驻沪代理人,并与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等宣教士一起创立了墨海书馆(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 Mission Press),该书馆是上海最早的现代出版社,也是最早采用西式汉文铅印活字印刷术的印刷机构。他与其他西教士一起,在此培养出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如王韬、李善兰等,并合作翻译、出版了许多介绍基督教信仰、西方政治、文化、历史、科学等方面书籍,为中西文化思想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时值天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在淞沪一带活动。通过接触与观察,艾约瑟发觉他们所谓的“基督教信仰”带有明显是异端倾向,回来后写了《访问苏州的太平军》。1861年,他再赴天京(南京)上书洪秀全,指出其信仰上的谬误,希望他能回归正统,但遭到洪秀全的拒绝。

 

他也是最早把完整的希腊字母表介绍给中国人的西方宣教士,也是西方著名汉学家之一。此外,艾约瑟高度评价中国古代科技成就,是最早提出“四大发明”的学者。艾约瑟也是西方宣教士中,对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研究最为精深的一位。

 

 “把生命献给新疆的宣教士”

巴富义( Fuyi Ba , Emil Fischbacher)

1903 ~ 1933

 
 
 
 
 
 
 
 

 

巴富义是一位把生命献给新疆少数民族的英国医疗宣教士。

 

1931年加入内地会成为宣教士,1932年来到中国,恰逢上海"一·二八事变",巴富义参与救治国军伤兵。后前往新疆,赶上新疆回族首领马仲英之叛乱,与其他宣教士一起投入到治病救人的行列中。因不幸染上了致命的伤寒而早逝。

 

 “完成中国第一张地图”

白晋( Jin Bai , Joachim Bouvet)

1656 ~ 1730

 
 
 
 
 
 
 
 

 

清朝康熙年间耶稣会法国宣教士、汉学家。1687年来华,从事宣教与科学文化事业历43载,担任康熙皇帝的侍讲,参与绘制了中国第一张地图《皇舆全览图》;将中国多部经典翻译成拉丁文,介绍到欧洲,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1684年白晋出使中国传教,1690年,张诚、白晋等人开始系统地向康熙帝讲授几何学和数学,首先进讲的是《几何原理》。此后,他们先后向康熙皇帝讲授天文历法、医学、化学、药学等西洋科学知识。张诚、白晋还编写了满文实用几何学纲要;后来,他们将满文讲稿整理成册,并译成汉文,由康熙亲自审定作序。这就是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满文本《几何原本》;而汉文本则收入了《数理精蕴》一书。

 

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之后,1690年1月26日,康熙要求张诚介绍俄国使团的来华路线,张诚按照西方绘制的地图给他讲述,但康熙发现地图中关于中国的部分,尤其是中国东北部分过于简略粗疏,由此他决定依靠宣教士用西方的测量技术绘制出一张全国地图。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康熙赐名为《皇舆全览图》;1718年,经康熙审定后,《皇舆全览图》及各省分图绘制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如此辽阔的国土上完成的大地测量。

 

“中国第一位英语老师”

包尔腾( Bao Erteng , John Shaw Burdon)

1826 ~ 1907

 
 
 
 
 
 
 
 

 

1862年初,包尔腾奉调前往北京开辟宣教工场,成为首批进入北京的西方宣教士之一。同年,洋务派领袖恭亲王奕訢、桂良和文祥等人奏请朝廷筹办“同文馆”,包尔腾被推荐担任同文馆首任总教习。在同文馆发展史上,他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他的到任使得同文馆有了第一位外国教习,并能够招收到19名满、蒙、汉学生入馆学习外语,这是外语教学在中国的开始包尔腾也就成了中国第一位英语教师

 

1865年,他和首批入京的英美宣教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丁韪良(William Parsons Martin)、施约瑟(Samuel Isaac Schereschewsky)、白汉理(Henry Blodget)等人组成“北京译经委员会”,着手翻译第一部北京官话本《新约圣经》,该译本于1872年出版发行,在中国教会流行使用40余年之久。1872年,包尔腾还与施约瑟合作,在北京编译出版了《公祷书》(The Book of Common Prayer),成为日后中国圣公会通用《公祷书》之蓝本。

 

 “最早提出中国教会自养主张”

保灵( Bao Ling , Stephen Livingston Baldwin)

1835 ~ 1902

 
 
 
 
 
 
 
 

 

十九世纪来华美国美以美会宣教士。在福州宣教二十多年,担任《教务杂志》总编辑十四年,也是最早提出中国教会自养主张的宣教士之一。

 

1868年,保灵受命执掌美以美会的时事通讯《宣教杂志》(The Missionary Recorder),并且担任该刊总编辑直到1882年因病退休。该杂志是美国宣教士在近代中国所创办的一份英文刊物,保灵接手后,把这份宗派性杂志改成一份跨宗派的时事通讯,并更名为《教务杂志》(The Chinese Recorder and Missionary Journal)。这份期刊后来成为了解外国基督教差会在华宣教活动的重要文献。

 

 “第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裨治文(Bi Zhiwen, 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 ~ 1861

 
 
 
 
 
 
 
 

 

美国第一位来华宣教士,为美国公理会海外传道会(美部会)所差派。先后在广州、澳门、上海从事文字宣教达30年之久。他创办了中国第一份英文期刊《中国丛报》;参与翻译中文圣经,并先后参与创立了中国益智会、马礼逊教育协会、中国医药传道会,以及上海裨文女校等。他也可说是美国第一位“中国问题专家”。

 

1832年5月,裨治文在马礼逊和奥利芬的鼓励与支持下,创刊发行英文月刊《中国丛报》。主要内容是介绍中国的社会、文化和地理等相关知识,也记述宣教士们在东南亚各地如新加坡、马六甲、槟城、巴达维亚等城市的宣教活动。该杂志除报导中国语言、文化、历史、艺术、典制、风俗、宗教,以及迷信等内容外,且屡次刊文针砭时弊,力陈妇女缠足,以及吸食鸦片之危害。其中反对鸦片的文章,前后刊载48篇之多,其中有15篇为裨治文自己所写,为中国仗义执言,并在美国激起反鸦片的浪潮。《中国丛报》不仅激发了西方教会和基督徒对中国的宣教热忱,更成为当时西方人探索与了解中国的重要媒介,在近代中外关係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850年4月,裨治文与夫人在上海创办了裨文女塾( Bridgman Memorial School for Girls),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女子学校,开中国女子教育之先河。1966年“文革”开始后,取消女中,再次更名为“上海市第九中学”。

 

“培养出中国第一位西医医师”

伯驾( Bo Jia , Peter Parker)

1804 ~ 1888

 
 
 
 
 
 
 
 

 

十九世纪美国首位来华医疗宣教士;广州博济医院创始人。在华23载,救治病人无数;也曾担任外交官、美国驻华公使,是近代中美关系史上的重要人物。

 

1835在广州建立的“新豆栏医局”被认为是中国境内第一所正规的、现代化的西医院。为了使日渐增多的病人能够循序就医、提高效率,伯驾在病人进门后,先发给竹片制成的长方形号牌,然后病人就按照号牌上的号码,循序进入诊疗室接受治疗。据说这种已为今日世界各医院普遍采用的“挂号制度”,就是源自于伯驾在新豆栏医局的这套设计。

 

1839 年时,在华宣教士中只有两位医疗宣教士;因着伯驾的推动,到了1842年有更多的医疗宣教士陆续来华;五十年后,已经有61家医院、44家药房、100多位医生和26位女医生在华从事医疗宣教,许多华人也因着他们的爱心医疗而接受基督教信仰。为了解决人手不足问题,伯驾于1837年招收了3名华人青年,以半工半读和带徒弟的形式 ,向他们传授西方医术。其中最有成就者当属关韬,他精湛的医术,良好的医德,深受中外人士赞誉,首开中国人师从西人学习西医之先河,毕业后成为中国土生土长的第一位西医医师

 

“与司徒雷登齐名的教育家”

卜舫济( Bu Fangji , Francis Lister Hawks Pott)

1864 ~ 1947

 
 
 
 
 
 
 
 

 

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宣教士、教育家;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基督教来华宣教士兴办教育是对中国的一大贡献。到20世纪上半叶,中国涌现出了一批闻名遐迩的教会大学,如苏州东吴大学、杭州之江大学、成都华西大学、武昌华中大学、南京金陵大学、北京燕京大学、济南齐鲁大学等。这些各具特色的大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人才,在历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与之相对,这些大学的校长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的风云人物,其中最着名的当属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而在当年的教育界,与司徒雷登齐名的人物是上海圣约翰大学校长卜舫济,故有“北有司徒雷登,南有卜舫济”之说。如果说司徒雷登是燕京大学成功的关键人物,那么卜舫济就是圣约翰大学的灵魂人物。卜舫济曾戏称自己是三分之二的中国人。其实,他何止是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中国,他把自己一生的事业和全部的心血都倾注于他执教53年之久的上海圣约翰大学,并终老于上海。

 

圣约翰大学诞生于清末,兴盛于民国。如果没有圣约翰大学,中国在取消科举制之后,可能会步入一条更为艰辛的改革之路。可以说,中国大学始于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始于圣约翰。

 

中国私塾从不教授自然科学知识,学生所学内容皆为“四书五经”等古代经典,学习方法全靠死记硬背,也不注重体育活动。鉴于此,当卜舫济后来出任圣约翰书院校长后,就特别注重以西方知识和方法培养中国新一代精英,全面引进西方,特别是美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内容,来改造中国的教育。

 

到1949年春季学期时,圣约翰大学仍有注册学生1200多人。1952年9月,历时73年的圣约翰大学在全国大学院系调整中惜被裁撤,併入其他院校。其外文系、新闻系併入复旦大学;政治系併入华东政法大学;教育系和理学院併入华东师范大学;经济系併入上海财经学院;工学院併入同济大学;医学院则与震旦大学医学院、同德医学院合併,成为上海第二医学院。而圣约翰大学原校址现为华东政法学院所在地。

 

资料来源:“华人基督教史人物辞典”,经整理

 

征稿  | 见证征集

 

来稿要求

1. 真实可感、荣耀神的见证。

2. 记叙文体,字数2000-5000

3. 请在文末附常用邮箱、电话号码及作者简介。

4. 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5. 欢迎附上和故事相关的照片(非作者本人照片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审核】经编辑筛选入围的稿件,我们都将派专人审核故事之真实性。

 

评奖·作家培训计划

1、本次征稿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20名。入围者经评选最高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作家基金以及不同奖品。

 

2、获奖作品将由普世佳音、报佳音及yesHEis发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刊入《游子新歌见证集》且有机会被拍摄成短剧用于福音传播。相关入选作品普世佳音有可能进行补充采访和后期编辑。

 

愿这些可以鼓励你,用你的笔服事神!

 

来稿请发至邮箱:pushijiayin@qq.com

 

活动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普世佳音对此次征稿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发布日期:2016-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