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多名孤儿的母亲

作者:庄祖鲲   来源:康培思文化

想到印度,很多人都知道那位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德兰修女(Mother Teresa,或译德蕾沙)。她成为人道主义的典范。但是很少人注意到,在她到印度之前,已经有一位爱尔兰姑娘,也曾埋身于印度南部长达55年,终身为拯救印度童妓而努力。

 

贾艾梅(Amy Carmichael,1867-1951) 被许多印度人称为“爱玛”(Amma,这是泰米尔语的“母亲”之意),不但和她的名字“艾梅”发音相近,也很像闽南话的“阿妈”(婆婆之意)。她不但是一位满有爱心的孤儿之母,而且后来更成为举世瞩目的女诗人。

 

贾艾梅出生于北爱尔兰一个富有的家庭,自幼便热爱大自然以及一切生物。但是她更爱周遭的人们,因此,她效法耶稣,为人类献出她全部的爱。1885年,剑桥大学七位风云人物(被称为“剑桥七杰”)同时加入内地会到中国传教,成为轰动一时的大消息。贾艾梅1887年参加了一个著名的英国凯西培灵大会,聆听中国内地会创办人戴德生的演讲,也在神的感召下,立志到亚洲宣教。

 

她原来的计划是要加入戴德生的中国内地会去中国,但体检时没有过关。于是她在1893年就先去了日本,但是待了不到一年半,因为身体不适应,就去了孟加拉和锡兰。然后因为她的义父——凯西培灵大会的主席威尔森——病重,她回英国照顾他。不到一年,她又回到亚洲,却在印度南部塔米尔人聚居的杜尼法(Dohnavur) 定居下来,并在那里服侍了55年,从未曾返国休假。

 

一百多年前的印度,比今天更加保守、落后。不但印度教与伊斯兰教根深蒂固,排外性很强;种姓制度造成的阶级隔离,更是难以逾越。还有一些不人道的恶俗——如妻妾殉葬及将小女孩送到庙里“嫁给神”等,都是令人发指的。

 

从收容第一个“庙里的孩子”开始,贾艾梅就投身在与这个恶俗奋斗的争战中。她曾遭遇到各方面的逼迫与威胁:当地印度教庙宇极力否认他们有这种习俗,又指控她诱拐女孩;在那里的其他基督教宣教团体,也质疑这种“庙妓”存在的真实性,并与她保持距离;英国殖民地政府更觉得她惹是生非,制造争端。但是她坚忍不拔地继续这个救援的事工,到 1913年,也就是12年后,慢慢地,她的家变成一个孩子的庇护所,一共收容了130个孩童。

 

贾艾梅与一些有同样心志的人,成了“杜尼法团契”(Dohnavur Fellowship) 。在这个团体里,除了一些印度妇女外,也有世界各地来的义工,在这里他们一起学习过彼此相爱、互相服侍的群居生活。到1950年,就有三个“妇女公社”(Sistersofthe Common Life) 。后来他们也收容男孩子,更设立了一家医院。在贾艾梅有生之年,一共帮助了超过一千位女孩和男孩,不但让她们得到温饱,更受到良好的教育。

 

贾艾梅一反其他白人宣教士的惯例,终生都穿着印度的“纱笼”,她完全与印度人同化,至死也没有离开过印度这块土地。但是她最大的特征,还是她那水晶般透明的爱,以及像基督一样的品格。凡接触过她的人,没有人不被她的爱所吸引,尤其是小孩子。难怪她成为许多人的“母亲”。

 

贾艾梅后来因为跌伤以及脊椎骨弯曲有20年之久,她几乎足不出户,被局限在她的“平安室”(Room of Peace) 里。这与被称为“暗室之后”的蔡苏娟女士有类似的遭遇。曾任上海江湾神学院院长的蔡苏娟,因为眼睛的疾病,被困在美国宾州幽暗的卧室之中四十多年。但是非常相似的是,她们的心灵并未受到局限,反而大放异彩,成为多人的祝福。

 

1951年,贾艾梅在睡梦中离世,享年83岁。依据她的遗言,她的坟墓极为简朴,只有一个普通的墓石,上面写着“爱玛”(Amma)

节选自:《迥别的祝福》

 

征稿 | 为基督写作
 
 
来稿要求
1. 真实可感、荣耀神的见证。
2. 记叙文体,字数2000-5000
3. 请在文末附常用邮箱、电话号码及作者简介。
4. 原创首发,请勿一稿多投。
5. 欢迎附上和故事相关的照片(非作者本人照片需征得当事人同意)。
【审核】经编辑筛选入围的稿件,我们都将派专人审核故事之真实性。
 
评奖·作家培训计划
1. 本次征稿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鼓励奖20名。入围者经评选最高可获得5000元人民币作家基金以及不同奖品。
2. 获奖作品将由普世佳音、报佳音及yesHEis发布在网络和社交媒体上,部分优秀作品可以刊入《游子新歌见证集》且有机会被拍摄成短剧用于福音传播。相关入选作品普世佳音有可能进行补充采访和后期编辑。
 
愿这些可以鼓励你,用你的笔服事神!
来稿请发至邮箱:pushijiayin@qq.com
活动截止日期:2016年9月30日
普世佳音对此次征稿活动保留最终解释权。
 

发布日期:2016-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