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生人就脸红,不敢参加社交,现在终于有解了!

作者:刘力仁   来源:基督教论坛报

我们偶尔发现周遭有一些朋友,总是很刻意的避开社交场合,对于要在人群前说话或是有所表现,常常会抗拒,担心自己在别人面前出糗,或是被他人发现自己的紧张;只要在人多的地方就会开始有莫名的焦虑感,喜欢独处而害怕人群。

 

如果有以上状况,可能要注意是否有社交焦虑症(又称社交畏惧症、社交恐惧症)的情形。

 

重建生命的认知和信心

人是属于群体生活的动物,自从进入学龄期后,就开始进入团体模式,也就是说,人际互动的机会及频率相形提高。我们会逐渐学习一些人际互动技巧去增进互动上的便利性,包括肢体及非肢体语言。

 

一个行为本身是否能够完成,取决于动机是否足够,即使是与他人对话如此简单的行为。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明显缺乏社交动机且有畏惧及焦虑,这样的表现往往开始出现在学龄时期,只是大多数的父母与师长都会将这样的情形解释成这个小孩比较害羞内向。

 

目前临床上发现越来越多社交畏惧症的案例,初发年龄不少为儿童时期;3C产品的普遍虽然可能助长这样的病症,但影响相对有限,而且相关研究仍较有限。不过,随着社会大众对社交畏惧症逐渐有概念,不会再以害羞内向来解释一个人抗拒人群的行为,患者也较能尽早就医处理这样的病症,研究累积案例数也随之增加。

 

社交焦虑症的本源来自对人群互动的不安,担心与他人互动的过程会被察觉自己的缺点或困窘,演变成抗拒或避免与人接触;当个案总是习惯待在自我的空间中,会更把自己封闭起来而更害怕与人接触,这样的恶性循环如滚雪球般地造成更严重的症状干扰。

 

所以,接纳自己的第一步,是要重建生命的认知和信心。要知道,你的生命并不是偶然降生的,你的生命在上帝精心的创造和护理中来到这个世界,无论后天环境带给你的是多么不好的自我形象,你都无需为此感到自卑。

 

永远相信,上帝爱你,他接纳你所有的本相。一切软弱、丑陋、残缺的个体,在上帝眼里都是他爱的杰作。而我们之所以陷入互相比较的漩涡中,是因为我们被这个世界潜在的价值观所影响。这个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定义,无非是美貌、财富、身份、地位等等,当我们觉得自己达不到这些标准的时候,我们就会非常没有自信。我们小小的缺点,也足以成为我们社交当中无形的阻力。

 

接纳自己,也意味着承认自己的有限和残缺。他可以靠着上帝的恩典,在软弱中重新站立,让生命散发出耶稣基督的馨香之气。因此,基督徒是这个世界上非常独特的一群人,他们既是非常残缺和软弱的,也是非常有信心和能力的。跟随基督,就可以在与人互动的过程中,既保持个人的独立,又不至于受伤害。因为他知道,判断他生命价值的是上帝,而不是任何人!

 

对人群密集环境感到不安

社交恐惧症有效应程度上的差别,造成的影响不外乎是日常功能的低落或个案明显的困扰。症状亦有轻重之分,轻微的只有在要上台报告,或其他需在他人面前表现的场合,才会引起明显的焦虑;严重者则是连身处人多的地方都感到不自在甚至想逃离。

 

社交焦虑症算是比较新兴的身心疾病。以前地广人稀,人与人的互动比较稀少,大部分的互动局限于家人或街坊邻居之间;现在则不同,有限的空间里却挤进了高密度的人群,人与人的接触无法避免地更加频繁。一日之所需,百工斯为备,要正常的过日子,与他人的互动是必要的,但过度密集的群众及相关的人际接触,却也让社交焦虑症的个案开始增多。

 

社交焦虑症的形成有几个原因:一个是自我安全范围被侵入。大多数的动物都会有维护自身周遭安全范围的本能,当安全范围被侵入时,会引起相当的焦虑及相关的防卫行为;社交恐惧症的个案对于人群过于密集的环境感到高度不安,在自我防卫的本能驱使之下,会造成相关的情绪起伏及抗拒。

 

另外一个常见原因就是过多的负面投射。个案会投射许多负面印象到人际互动上,例如担心别人会发现自己的缺点或别人会察觉自己的焦虑等。这些有许多都是个案自己“想象”出来的而非事实,这样的想象让个案身处人群时更显不安,缺乏安全感。

 

及时治疗避免恐慌

社交焦虑症的个案常常伴随有恐慌症、忧郁症及物质滥用,主要原因还是来自于无法掌控对情境的焦虑感,因而常感到无助及没自信,在过度焦虑的当下常会合并身体的不适,因此更需要能加强放松的物质,让自己舒服一点。

 

因此社交焦虑症的治疗往往要及时,以避免更严重的身心疾病产生。当察觉自己或周遭有人有疑似症状表现,应尽速至身心相关治疗院所进行完整的评估及后续治疗,缓解相关症状。

 

一般说来,社交焦虑症的治疗跟其他焦虑症的治疗大同小异,主要以药物治疗及认知行为治疗同时进行为原则。药物治疗的部份会以加强放松,稳定焦虑情绪的药物为主,如一些抗忧郁剂及解焦虑药物。若合并有失眠问题,必要时会短期开立温和低剂量的助眠药物,原因在于失眠导致隔天精神状况不佳会更加重焦虑的表现,对压力源更为敏感。

 

至于认知行为治疗为心理治疗的其中一种形式,藉由心理治疗师的带领去调整个案对压力的不合理认知,例如个案过多的投射或灾难性预期及负面思考,导引个案对压力情境应呈现的合理认定,减少不必要的焦虑产生。另外也会教导个案自我放松技巧,如腹式呼吸、肌肉放松训练及练习焦点转移等,以上这些方式都有助于焦虑感的下降,减少身处人群带来的不舒服。

 

因此,不要担心自己可能也有类似的症状,只要实时接受相关的身心科治疗,你将会发现其实与他人互动原来也是一种愉快的体验。

 

 

 

发布日期:2016-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