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影响中国历史的英国传教士

作者:左中   来源:网络

众所周知,马礼逊是西方派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位基督新教传教士,他在华25年,在许多方面都有首创之功。

 

比如,他在中国境内首次把《圣经》全译为中文并予以出版;他编纂第一部《华英字典》,成为以后汉英字典编撰之圭臬;他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为第一份中文月刊,在中国报刊发展史上位居首尊;他所开创的译经、编字典、办刊物、设学校、开医馆、印刷出版等事业,使其成为开创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

 

马礼逊还有几位中国徒弟,他们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着或大或小的影响。

 

 
 

1

 

乾隆五十八年,英国使团团长马嘎尔尼在热河行宫见到了中国皇帝乾隆。在觐见礼仪的选择上,马嘎尔尼依觐见英国国王之礼,单膝下跪,而非中国礼仪中的三跪九叩。对此,乾隆皇帝颇为不悦。

 

嘉庆年间,英国又派来一个使团,使团团长是一位叫阿米士德的伯爵。落脚广州的阿米士德伯爵也想去北京觐见中国皇帝。有鉴于乾隆朝的前车之鉴,两广总督为稳妥起见,事先特地就觐见中国皇帝要行三跪九叩之礼一事,与阿米士德伯爵进行磋商。

 

可傲慢的阿米士德伯爵执意不肯入乡随俗。不想因此而丢掉乌纱帽的两广总督随即采取拖延策略,最后无缘面见中国皇帝的阿米士德伯爵在离开中国时,将他的中文秘书马礼逊留了下来。

 

正是这一无心插柳之举,成就了马礼逊,确切地说:是马礼逊的三个徒弟成就了马礼逊,让他成为一位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人物。

 

马礼逊呵呵.jpg

马礼逊译经图

 

2

 

留下来的马礼逊,开始在中国两广地区传播基督教新教。这位学者型传教士蓄起了长辫子,他穿着长袍马褂和厚底靴,与他的中国教习一起用筷子吃饭,甚至还用蹩脚的汉语做晚祷,完全像个中国通。

 

他有个英国徒弟,叫利雅格,在中国呆了几十年,是个真中国通。利雅格不遗余力地将中国文化经典《四书》、《五经》等翻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英国人乃至西方人,对中国文化经典的了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利雅格的执着努力。

 

马礼逊另两个徒弟都是中国人。其中一个叫梁发的,最具传奇色彩。梁发,人称“阿发”,又叫梁阿发,是个出身贫苦的客家人,只念了四年书。早年以做毛笔糊口,后来才到广州附近以刻字版为生。

 

他正是在刻字版的过程中,接触到基督教——1815年,苏格兰新教传教士米怜翻译了一些宗教小册子和《圣经》节录,雇梁发来刻。梁发刻字版的过程,即是抄写《圣经》的过程。但此刻的他,还是位虔诚的佛教徒。在米怜的不懈努力和持续影响下,梁发经过一番内心的挣扎与斗争,终于在1816年的一个礼拜天,接受了米怜的基督教洗礼。

 

信奉基督教后的梁发萌生了写作的念头,并很快付诸行动。他写的第一本关于基督教的小册子叫《济世经注读书》,虽只有三十七页纸,但却被梁发认真地刻印了两百本。这本刊出后几乎无人问津的小册子,由梁发于1819年春,在广州城内外免费进行散发,他因此而被官方逮捕并判刑。在遭鞭挞之外,官府不仅将他的刻版付之一炬,还没收了他的房产。

 

但梁发丝毫不为所动,出狱后不久,他不仅自己给妻子做了基督教洗礼,还让马礼逊给他的儿子做了洗礼。

 

严格地说:米怜才是梁发的亲师傅,马礼逊只能算是“远房”的。

 

米怜去世五年后,梁发被任命为传教士。此时的梁发,决定写个长篇,将他对基督教的理解与新发现说透。功夫不负有心人,只念了四年书的他,终于在1832年写出了一部叫《劝世良言》的书。这本书并非《圣经》的直译,它是一本梁发十五年来随洋人学习和传播基督教所获心得体会的随想录。这本书接地气到用方言土语写成,书中将耶和华翻译成“爷火华”。

 

梁发树呵呵.jpg

3

 

梁发学会了更加先进的石版印刷技术,借以印刷带有精美插图的宣传单。为达到有效传播的目的,梁发跟在那些逐县逐城主持考试的学政们身后,四处奔波,设法将这本书免费送到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们手中。后来,他居然跑到广州城的贡院附近去散发,梁发坚信:在这个文化人的集散地,总会有那么一两个人看的!

 

果然:1836年,这本《劝世良言》,终于被送到一位叫洪火秀的、二十二岁考生手中。但这个年轻人当时的注意力集中在科举考试上,对这种免费赠送的小册子,也只是随手接过来,塞进行李里,回家后,又随手扔到哪个角落。

 

1837年,这位叫洪火秀的考生,按时来到广州城,又去咬那举人考试的钩。这年阴历二月底,他得知自己又没咬到。气,一直从头泄到脚,以至于他根本就没力气走回家,不得不雇了两个轿夫,将自己抬回家。

 

回家后,他大病一场,发高烧,讲胡话,做怪梦。他梦见一个黄袍童子对自己说了一通令他心服口服的话,可醒来后,内容一概记不起来。1843年,洪火秀第四次赶赴广州,参加举人考试。这次,他又毫无悬念地名落孙山。就在这年夏天,回到家中的洪火秀,百无聊赖中,拿起那本被他遗忘在角落里的《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开篇就讲科举考试的毫无意义,说这简直就是在蹉跎岁月。又说十二岁就显露慧根的耶稣,在寻求教诲世人使命之路上,一直不为人所理解与接受,终于在三十岁这年,放弃旧生活而公开宣教,这才开启了人生的康庄大道。此时的洪火秀,正年当三十。这些都给落寞的洪火秀带来安慰与共鸣。

 

而更令他惊讶的是:他终于隐约地记起梦中那个黄袍童子的话,几乎都在这字里行间。冥冥之中,他感觉有什么在召唤他,他仿佛找到了一把打开堵塞自己多年智慧之门的钥匙。

 

他根据自己的觉悟,还特地为避天神上帝“爷火华”的名讳,将自己名字中的“火”字去掉,并将屡屡出现在《圣经》里的“全”字,嵌入自己的名字,给自己取了个新名字——洪秀全。

 

自此,曾经的洪火秀,完全自觉自愿地放下了手中的笔,他再也不去参加什么科举考试,这时的洪秀全,带着这本《劝世良言》以及他对这本书的理解,创立“拜上帝会”,聚集信众,毅然决然地举起了向清廷叫板的刀。最终建立太平天国,与清廷分庭抗礼,划江而治达十年之久。

 

马礼逊还有个中国徒弟,叫何福堂。何福堂本人并无什么过人之处。但他有个叫何启的儿子,是香港一位极具影响力的知名人士。何启和英国人欧德一起,拿出自己的土地,兴建了香港最早的机场——启德机场。此外,何福堂还有一个女儿,长成后嫁给了李鸿章的智囊伍廷芳。而深受基督教影响的伍廷芳,后来又因同情革命而与孙中山建立了密切关系。

 

这就是马礼逊与他的中国徒弟的故事,他们都无意中对中国历史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

 

 
 

 

选自“我们爱历史”微信公号

 

发布日期:2016-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