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公共传播:如何既发挥积极影响又避免炒作与纷争?

作者:安平   来源:普世佳音

 导  语 

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最大最深远的影响和改变,把基督教传播放到了巨大的公共空间,为基督教传播进入主流带来了极大的机会,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然而,如何表达才能既发挥积极正面的影响力,又能避免纷争?

近十多年来,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对大众传播产生了巨大乃至颠覆性的影响。其中在传播方式上一个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要想在海量的信息当中脱颖而出,回应必须要快。一个热点事件发生,以往的所谓黄金72小时回应时间不断压缩,稍慢一点,就会被湮没。“抓住热点”已成为新媒体时代最重要的传播手段,基督教传播也不例外。以最近的“美国大选”、“罗尔事件”、“血战钢锯岭”热播等为例,在在都成为从社会到教会共同所关注的热门事件和创作题材。某种意义上讲,这是基督教传播的一个明显进步,内容更接地气,信仰更为生活化。关注人所关注,围绕有感话题,使用普适语言,会通文化处境,检视思想根源,挑战核心障碍确应成为新媒体时代基督教传播的内容方向与重要策略。

另一方面,借力热点成为传播关键必要杠杆,也就很容易变成借题发挥甚至消费热点和当事人,变成语带调侃甚至略有贬义的“蹭热点”,有违传播的职业伦理。对于基督教的传播而言,更需特别谨慎。借力需要对症,发挥不能夹带。就事且只论事,得理更要饶人,这是应该注意的基本原则。同时,热点话题往往也是敏感话题、争议话题,对于基督教传播而言,更涉及到作者的神学背景和信仰程度的差异,很容易引发基督徒与非基督徒族群甚至基督徒内部的论战、疏离、对立,乃至分裂。然而,坦诚地讲,很多时候往往纠结的不是神学问题,而是常识问题不是信仰问题,而是修养问题不是高度问题,而是态度问题。那么基督教传播应该如何既发挥积极影响又避免炒作与纷争,“姿势正确”地“蹭热点”呢

要回答这个具体问题,首先需要对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所带来的影响有更深入的认识。笔者认为,新媒体对基督教传播最大最深远的影响和改变,不在工具平台或形式生态,而是新媒体把基督教传播放到了巨大的公共空间,使其不可避免地具有了强烈的公共性。这种公共性为基督教传播进入主流带来了极大的机会,当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福音传播受众群体特征、传播内容方向、语言使用以及表达方式与过去都有很大不同。基督徒作者、媒体人、专业传播机构和教会必须更新观念、积极回应、主动应对、探索当代处境下的传播模式,才能在这个时代更为有效地传扬福音。否则很容易就丧失了新媒体所带来的在公共空间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将对自身事务、身份、理念和信仰的解释权拱手相让,甚至让异端乘虚而入,影响败坏基督教的社会观感和形象,坚硬福音的土壤。

20161月普世佳音新媒体传播机构在台北举办了第四次话语论坛专题研讨,并将论文于7月结集出版《调适.平衡.见证:当代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一书。笔者在同题文中提出:基督教的公共传播,就是在各样的社会环境和公共语境中,主动调适,积极回应社会有感需求,精准把握尺度禁忌,以高度处境化的形式传扬真理,见证基督,荣耀上帝。基督教公共传播的对象是公共,既包括基督徒,也包括非基督徒;面向包括教会在内的整个社会。传播内容由信仰的意义延伸到社会的意义,除了宣传教义以外,还扩及多元的世俗议题与普世价值。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一方面倡导用普世皆准的逻辑、语言和标准和表达神学,同时强调神学响应当代社会问题,反省公共议题,并对建设社会的公众福祉有贡献。

拙文对基督教的公共传播这一概念做了基本阐述,内容包括时代背景、其上的公共神学、定义特征、内容方向、误区和指导原则等。其中提到基督教公共传播应该具备的特点,可以看作是对基督教如何“姿势正确”地“蹭热点”这一看似技术性问题的一个原则性回应。

概括而言,基督教公共传播应该具备谦卑包容、调适平衡、积极超越、道成肉身等特点,下面分别进行说明。

1
谦卑包容的传播

奥古斯丁有句名言:“如果你问我什么是上帝对我们的要求,我要告诉你,第一是谦卑,第二是谦卑,第三是谦卑。这不是说此外再无别的教训,而是因为如果在我们所有的行动之前没有谦卑,我们的努力将毫无意义。”加尔文有句话也颇为人所熟知:“当我们阅读世俗作者所写的东西时,仍见到令人钦佩的真理的亮光。”这提醒我们,虽然人类理性已经大大偏离、扭曲了原初的纯正,但仍然有来自其创造者的奇妙恩赐。”

提摩太˙凯勒在其代表作《慷慨的正义》一书中提到:“基督徒面临很多让他们既不想谦卑也不想合作的试探。他们从圣经中已经得到很多关于公义和公正生活的标准。这让他们极其容易去鄙视所有那些非基督教的正义观,认为那些是没有用的,正如很多世俗人士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一样。”同时,他更进一步指出:“当我们在公共场合发言时,我们应该深思熟虑并有恩典之心,承认基督徒不是唯一看到世上需要的一类人。我们不能简单地引用圣经经文并抛给别人。正如作家迈尔斯(Ken Myers)所说的,‘当基督徒表达一些文化价值时,这些价值应该是非基督徒也可以接受的。这不是因为我们先前就已经相信多元主义,因而竭力不去冒犯别人,而是因为我们表达出的价值,[出于普遍恩典的原因],实际上是一些普遍价值。’”“基督徒相信每一种文化中都存在某种‘普遍恩典’。”

2
调适的传播

 加尔文在论及神学语言时曾提出一种被成为“调适” (Accommodation ) 的理论。意即,“以人的思维人决无法理解上帝。但上帝体恤我们的软弱、就调适自己来俯就我们、祂以我们能够明白的方式启示自己、而耶稣基督就是上帝自己最好、最完美的彰显。”当代神学家麦格拉斯(Alister E. McGrath)则将其释为“进行调整或调适,以满足环境的需要和人的理解能力” 

耶稣传道大量使用处境化的比喻和故事是一种调适的传播,保罗说:“向什么样的人,我就做什么样的人,无论如何总要救些人。 ”(林前 9:22)乃是调适的精义。

调适的传播强调具有“妥协精神”的主动调适,而避免完全基于利益计算的“妥协主义”

虽然妥协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契约精神的体现,但契约精神更意味着自我意思的限制,即契约当事人之间的相互妥协。当然,妥协就意味着本质上的临时性。妥协不是也不能成为目标。妥协/调适也不是获取生存的手段,而是生存的态度、品格,是信、望、爱的生命反映。

3
平衡的传播

“恩格模式”(Engel Scale)的发明人,美国基督教传播学学者恩格在其代表作《当代教会传播》一书中,指出基督教的传播需要注意“忠心”与“时代性”的平衡,并据此提出了所谓的活性平衡(Dynamic Equivalence)的传播模式。活性平衡的本质要素是为保留原意而改变形式,尽可能用适合本土固有文化的形式来表达。最重要的是避免侵入文化的形式及风俗。除非它有很明显的可产生活性平衡的证明。恩格也引用斯托得(Stott)的进一步强调:比较起来,我们如果只要忠心而不管时代性,那就容易多了。如果我们只顾到时代性,而不管忠心的问题,那也不难。最吃力的,莫过于把真理和关联性放在一起,要顾此而不失彼。

提摩太·凯勒在论述基督徒在公共领域如何行义的议题上提出了“谦卑合作”和“敬意挑战”的平衡,其原则也适用于基督教的公共传播。“我们在这里说的是一种平衡。一方面,有一些基督徒想要为社会改良努力,他们只借着引用圣经表达原因,而用强硬的言语对待那些与他们信仰不同的人。另一方面,还有一些人劝基督徒不要寻求社会正义,他们觉得这些努力会让基督徒变得更像世人。相反,他们说,基督徒应该只关注带人信基督、建立教会。前一类人是过分的成功主义者 Triumphalist),而后一类人对文化改变和社会改良的可能性又太悲观。基督徒在与世人谦卑同工时,也应该怀着敬意去挑战他们,指出他们的正义观是过于简化和不完整的。我认为基督徒的公义事工应该带有两个特点,就是‘谦卑合作’和‘敬意挑战’”。

4
积极而超越的传播

以基督是我的盼望为核心的乐观主义构成了基督教人生观的基本色调。这种乐观主义本身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正如美国著名的领导力学家约翰·麦斯威尔所说:“当你达到较高影响力层次,成为主动的影响者时,你可以积极正面地影响人们,并且使他们的生命更有价值。”

从传播的内容上讲,基督教的公共传播着眼于信、望、爱积极正面的影响力,是造就人的传播。基督教信仰本身就是积极的、正面的,带给人信心、盼望和爱的。我们不是不讲罪,而是讲罪得赦免;不是不讲悔改,而是讲悔改成为出路;不是不讲审判,而是讲审判乃是公义的彰显。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目的不停留在揭露事件的真相、人性的黑暗而已,而是在帮助人认清事物的本相以及人的罪性之外,更将人的关注引到对灵魂、对真理和永恒的思考,提供拯救与超越的出路。这也是和一般媒体传播的重要区别之一。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不仅要关注现实的环境和话题,更要从影响并形成所在社会及时代的文化、价值观、世界观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着手,以真理检视、对比、分辨、更新、重新定义在文化中、价值观里的真善美。正如寇尔森所言:“当基督徒坚定地活出信仰,以神的眼光看世界,以神圣的启示来检 视世界的真相时,就会带来更新。”

5
“道成肉身”的传播,即“见证”的传播

新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同时每个人就是信息。从传播的模式上讲,教会自身是信息,也是媒体,正如基督是信息,也是媒体。神为我们示范了最动人也是最有效、最值得我们效法的传播模式:道成肉身。

事实上,媒体的宣教、福音的传播,本来就应该是道成肉身的宣教、生命影响生命的传播。因为宣教不是宣传,而是宣而教之,所谓言传身教;传播不是传销,而是传而播之,所谓播种生命。“道成肉身”要求传播者不仅需要重视传播的内容品质,更要重视传播者自身的生命品格;不仅仅重视传给了多少人,而更重视多少人生命因此而改变;不仅仅重视提高传播效果的技术手段,更重视传播过程中是否彰显了神的荣耀。

新媒体给我们带来很多机会,也带来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我们在传扬基督的时候,能不能活出基督,能不能和我们的受众建立紧密的生命联结,从而共同成长、成熟、成圣。

生命重于传播、生命大于传播、生命胜于传播、生命就是传播。

这种道成肉身的传播,就是见证的传播。

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仍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需要不断的调整、充实和完善,欢迎您和我们一起探讨如需拙作《调适.平衡.见证:当代基督教的公共传播》一文参阅,欢迎发信至邮箱:

pushijiayin@qq.com

邮件主题写 4 即可

同工会在2-3个工作日内为您寄上。另外,我们将于2017年3月3-4日在台北举行第五届话语论坛,主题为“新媒体时代基督教传播的策略与实务”,欢迎您报名参加。详情也可发以上邮箱咨询。

发布日期:2016-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