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内向

作者:卢云   来源:青橄榄书殿

小编的话

天主教的灵修作家卢云神父是一位很有洞见的牧者,他清楚的看到当代人的属灵危机,并指出出路。这种互有时代印记的洞察又使得他像一位先知,他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西方年轻人的洞察,无意中也精确道出了21世纪中国一代年轻人的危机:内向、无父和仓皇失措。他的话太深刻而直接,值得慢慢咀嚼和反省;小编因此决定分三段慢慢发。愿这些文字引领我们更深的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从而也能更深的进入与神的亲密。

假如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就是大卫·里斯曼所言的“寂寥众生”,那么,未来的一代就是这“寂寥众生”的下一代。当我们去洞察未来一代年轻人的眼神时,多少也能对其孤独的世界窥豹一斑。

因此,一位牧者需要意识到,“寂寥众生”的下一代至少有三种特质:内向感、无父感、仓皇失措感。牧者必须认真审视这些特质,在慎思和制定牧养计划时,将这些特质周全地考虑进去。

我们也许可以称未来的一代为内向的一代、无父的一代,以及仓皇失措的一代。且让我们细细梳理这些特征,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未来的一代。

 

1
 

内向的一代

我们不内向?

杰弗里·哈登在其1969年10月出版的《大学生调研报告》中指出,形容年轻一代的最贴切词汇应是“内向的一代”。这一代年轻人崇尚个人绝对至上,并且极端关注自我,完全活在内心的小天地里。若有人以为这一代年轻人和上一代一样,仍有着高度自觉的社会参与感,常在全国各地举着标语示威、游行、罢工、罢课、静坐等,那么肯定要惊叹世道之大变。这些年轻人只会以其他形容词自称,却不会采用“内向”这个词。

然而,第一印象常常并不是真实印象。先让我描述阿姆斯特丹一个著名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发展变迁。这所名为“梦幻坊”(Fantasia)的活动中心,曾以其如梦似幻的气氛吸引了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年轻人。

“梦幻坊”由多个舒适惬意的小房间组成,里面悬挂着各种超现实主义流派画作为装饰。年轻人留着长头发,蓄着长胡子,穿着由破旧祭司礼服拼缀的花里胡哨的衣裳,静静地坐在那里抽烟、焚香,沉醉于令人热血沸腾的摇滚节奏中。

其实,人们都在寻找内在自我

不过,物是人非,时过境迁,如今,年轻的领袖们摒弃了一切梦幻的刺激元素,把该中心重建为一个非常庄严,甚至多少有些古板的地方,并把该中心的名字由梦幻坊改为了“宇宙默想坊”(Kosma)。他们在自己出版的第一期报纸上写道:“剪去长发,刮掉胡子,穿上简朴衣服,因为我们今后要严肃对待人生。“静觉”、“默观”、“冥想”已变成这里的口头禅。瑜伽导师们开设健身塑体的课程,会员花很多时间坐而论道,讨论庄子和东方神秘宗教,基本上,每个人都在寻求通往内在自我的道路。

我们也许很容易把这群人的行为视作任何现代社会都有的、无足轻重的怪诞现象。可是,哈登却指出,这种行为是某种更普遍、更基本和更具影响力的心理症候。他们相信“外面”和“上面”都没有什么意义,无法让他们摆脱困惑和犹疑,没有一种权威,没有一种建制,没有任何外在的具体现实能将他们从焦虑和孤独中释放出来,并得享自由。所以,唯一的出路就是内在之路。如果“外面”和“上面”都是水月镜花,或者“里面”会别有洞天;也许在个人自我的最深处隐藏着意义、自由和合一的奥秘答案。

德国的社会学家谢斯基说,我们的时代是个不断反省的时代。不再是某些外在权威告诉我们应该怎样思想、怎样行动,而是不断的内在反省成为存在的本质。信条是隐晦的事实,人需要内在的意识发掘它们,以此作为自我了解的来源。谢斯基说,现代人常处于自我反省的状态,对个体独特性源头的挖掘也越来越深。

内省可能导致更大的伪善

而这种做法会引领我们走向何处呢?这种内省的思维方式会孕育出怎样的一代人?哈登写道:

前景是严峻的,也是乐观的。假如向内探索自我,是为了培养自己温情和诚实的品格,那么我们的社会就完全有理由对青年人充满无限信心。可惜,目前内向的状态和形式似乎不受任何社会规范和传统约束,几乎完全忽视对他人应有的责任感。

 

哈登肯定不会认为内向的一代致力于恢复默观的生活,或者开创新的修道主义形式。他以数据显示,这种内向性首先会导致一种利己主义,这种利己主义不单是反权威、反建制的,也是非常自我中心的,更多关注物质享受,即时满足当下的需要和欲望。

然而,“内向”并不一定导致利己主义。在自我最深处进行全新的探索,“能够塑造某种变革社会的信念”。未来一代的这种“内向”,要么导致更严重的伪善,要么导致对看不见真实的探索。这一探索能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种探索的出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牧者怎样牧养内向的一代。

    (本文选自卢云著《负伤的治疗者:当代牧养事工省思》,大小标题为编者所加)

发布日期:2017-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