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3日至2017年3月19日,在台北举办的“东方凡尔赛秘境体验大展”,利用“VR360虚拟现实”、“3D光雕投影剧场”等多种技术,重现圆明园西洋楼原貌。
3D光雕投影在等比迷你版的谐奇趣宫殿舞台,重现圆明园兴盛颓败的历史。(photo by 林燕愉/台湾醒报)
圆明园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多少年来,人们都试图一睹圆明园真貌。“万园之园”圆明园从建园起,历经150多年、六任皇帝(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的修造,成为全世界最恢宏瑰丽的皇家园林。事实上,圆明园共分为“圆明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三园区。
圆明三园中的长春园最北部有一区欧式风格的园林,俗称“西洋楼”。始建于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包括西式建筑、大型喷泉、若干小喷泉以及园林小品等,沿着北墙呈带状分布。西洋楼的主体,其实就是人工喷泉,时称"水法"。特点是数量多、气势大、构思奇恃。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圆明园的照片,绝大部分是西洋楼的照片。
大水法遗址,大水法是西洋楼最壮观的喷泉,建筑造形为石龛式,酷似门洞。下边有一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前下方为椭圆菊花式喷水池,池中心有一只铜梅花鹿,从鹿角喷水八道;两佣有十只铜狗,从口中喷出水柱,直射鹿身,溅起层层浪花。俗称"猎狗逐鹿"。
大水法复原图
以上均为复原图
如此瑰丽的西洋楼,它的设计师是谁?他们是一群虔诚的传教士。
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是意大利人,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随即入宫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历任康、雍、乾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多年。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参与了圆明园内长春园欧洲式样建筑物(俗称西洋楼)的设计和施工。大概就在郎世宁为修建长春园工作期间,一度担任过掌管皇家园林工作的奉宸苑苑卿的职务,官职为正三品。
王致诚(Jean Denis Attiret,1702-1768)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法国人,自幼学画于里昂,后留学罗马。清乾隆三年(1738)来中国,初绘西画,然不为清帝所欣赏,后学中国绘画技法,参酌中西画法,别立中西折中之新体,曲尽帝意,乃得重视。与郎世宁、艾启蒙、安德义合称四洋画家,形成新体画风,传世作品有《十骏图》册。
蒋友仁(Benoist Michael,1715-1774),字德翊,法国耶稣会士。1744年来华,1747年经郎世宁的推荐,参加修造圆明园之属园——长春园的“西洋楼”建筑群,主要负责其中人工喷泉的设计及施工指导。当年,第一个大水法“谐奇趣”即告完成。此后,他又指导续建了蓄水楼、养雀笼、黄花阵、海晏堂、远瀛观等多处水法工程。全部工程于1759年结束,前后长达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