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书评】心中藏着平庸的恶,你也会变成杀人狂

作者:临风   来源:普世佳音
 

导语

阿道夫·艾希曼(德语:Adolf Eichmann,1906年3月19日—1962年6月1日),纳粹德国的高官,也是在犹太人大屠杀中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的主要负责者。被称为“死刑执行者”。

 

我们心中的杀人魔是张献忠,他残暴、嗜血,以杀人为乐。你能够想象,一个杀人魔能够怡然自得地生活,并且是个有良心、有教养的高尚人物吗?历史告诉我们,这是可能的,不但可能,而且经常存在。汉娜·阿伦特女士用“邪恶平庸化”的概念来解释这个现象。

 

犹太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以对极权主义的研究受到学术界高度的重视。这本1963年问世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一份关于平庸的恶的报告》终于在2016年12月被翻译成简体中文出版。53年来,这本书引起的震撼历久不衰,而且也经常被误解。

1120077462_14811600411901n.jpg

 

一个小故事

 

美国有个很热门的电视新闻杂志节目,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推出的《60分钟时事杂志》,在每周日傍晚播出。很多年前(1983年2月),有次节目主持人迈克·华莱士访问一位犹太人大屠杀的生还者,犹太作家亚希·迪努尔。华莱士先播放一段1961年审判阿道夫·艾希曼的纪录片。

 

受审.jpg 阿道夫·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受审,1961

 

影片上看到迪努尔走进审判庭,与艾希曼面对面相遇。这是自从他将近20年前被送进奥斯威辛以后第一次见到艾希曼。他说了几句话以后忽然停住了,再也讲不下去,并且开始无法控制地哭泣,最后昏倒在地,不能继续作证。

 

华莱士问他:你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强烈反应?是否被仇恨所掩盖?是否害怕?是否想起那些痛苦的回忆?迪努尔说:都不是。

 

他说,他突然感到艾希曼并不像是位把几百万人送进死亡的杀人魔王。他眼前的艾希曼不过是个平常人,就像和蔼可亲的邻居。他说:“我为自己害怕。我忽然体会,这种事我也做得出来。我……完全和他一样。”哇!难怪他会晕倒!

 

让我尝试去感受一下迪努尔1961年的经验。当他与这位纳粹的头号杀手面对面相遇的时候,这位手上有六百万犹太人鲜血的恶魔竟然就在他面前。他们四眼相对,近在咫尺,这是什么时刻?迪努尔并没有双眼冒火,充满仇恨,他却从艾希曼身上看见他自己!

 

在结束访问时,华莱士作结论说:“艾希曼存在于我们每个人里面”。这是个骇人听闻的结论,但却是真的。因为人的堕落,使得人不但有作恶的本事,人就是会作恶。只是因为机会不同,所以方式和程度不同罢了。

 

如何平庸化的呢?

 

平庸化并非常态化,它不是种善恶不分的心态。

 

汉娜·阿伦特女士透过观察庭审,以及访问监狱里的艾希曼,来了解他。她判断,艾希曼并不是个凶神恶煞,也并非精神失常,而是个与常人无异的知识分子。

 

阿伦特知道艾希曼有反犹思想,而且对自己负责执行“最终解决方案”的严重性有所认知。使得他把六百万犹太人送进毒气室的,并非由于强烈的仇恨心理,而是因为他参与了一个超越自我的全民运动,于是,为了职守,他毫无犹豫地执行既定政策。他所处理的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同性恋者、共产党人、有残疾者和有病的人。

 

阿伦特女士解释,艾希曼是个理想主义者,作为一个孤独的,与他人疏离的小资产阶级,他的人生本来没有什么更高的目的。投身纳粹主义赋予了他人生的意义,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虽然知道自己做的是恶的,但是在这个伟大的理想面前,他认为完成任务才是更高的美德,于是他宁愿牺牲自己的道德观。在这个前提下,他再也没有自己的独立意志,坚决地执行命令。邪恶因此被平庸化了(The Banality of Evil)。

 

这个不寻常的结论使得阿伦特几十年来受到很多批评,因为它不符合人们心目中的恶魔嘴脸!人们认为她被艾希曼蒙骗了,把他的责任降低了。或许,人们对阿伦特“邪恶平庸化” 这个概念缺少了解。

 

阿伦特在书中用这样的字眼描述艾希曼,说他“没有动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们以为她说,艾希曼缺乏道德意识,不用头脑思考,盲目地执行命令。其实,这并不是阿伦特的原意。

 

在阿伦特巨著出版50周年,《纽约时报》刊登了一篇Roger Berkowitz写的《误读艾希曼在耶路撒冷》(Misreading Eichmann in Jerusalem,2013-7-7)。根据新资料,这篇文章把阿伦特的理念更加清楚地表白了。

 

当艾希曼躲在阿根廷的日子里,曾经有位纳粹新闻记者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暗地里访问过他。这位记者否认犹太大屠杀,他希望从艾希曼的口里听到,大屠杀是个骗局,没发生过。从后来发表的报告里,人们看见了艾希曼的真面目。

 

艾希曼一口承认大屠杀发生过,而且夸口说,是他干的。他并且担忧,自己做的还不够彻底。他希望回到德国受审。他认为自己是服从命令,应当获得减刑。他承认自己有反犹心态,但是他的反犹并非基于宗教因素,或者认为犹太人想阴谋统治世界。艾希曼反犹,因为他要忠于纳粹主义!

 

他认为自己个很敏感的人,并非善恶不分。然而“为了内心的爱国意识”,并由于他向“希特勒和纳粹党旗”宣誓效忠,这是他的最高职责。

 

这段话证明,他不是个精神不正常的恶魔,他是很自觉地在完成一个“神圣的使命”。他认为自己不人道的行为反而是种“美德”的表现。

 

《纽约时报》那篇文章指出,阿伦特其实并非完全不知道艾希曼这个访谈的存在。她1960年曾在《生活》杂志上读到其中片段。阿伦特的反应是,艾希曼前后所讲的话其实惊人地相似。

 

她说:“你越听他讲,你就越发现,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意见,因为他从来不自省,无法从他人的角度来作思考。他的恶行是被他的‘缺乏思考’所驱动。这也并不是因为他愚蠢,或是只会照章办事,乃是因为他已经无法从纳粹口号的外面来看世界。”

 

在那个体制下,他选择做“格式化”的思维,不再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思维了。

 

今天的艾希曼在哪里?

 

今天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以色列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所发生的争端了。

 

不论是阿拉伯青年为了争取独立的伟大理想而进行恐袭,还是以色列国为了扩充定居点,要把阿拉伯人赶出巴勒斯坦,不断地掠夺土地,以至于危害阿拉伯人(包括穆斯林和基督徒)的福利。

 

双方若都只顾到自己理想的实现,那就只好“以邻为壑”了。在这里,邪恶平庸化正不断地上演着。而且,各自有支持的人群和国家。以这次联合国安理会通过谴责以色列不断在巴勒斯坦扩建定居点这件事为例,双方都理直气壮地互相控诉。我看到躲在意识形态后的强权政治,其中不少是福音派基督徒,却极少听到正义与真理的呼声。没有一个人说:“艾希曼存在于我们每个人里面”。

 

一个人,如果教条地从某些“崇高理想”中(自由、平等、爱国等)找到人生价值,他们或许就是邪恶平庸化的最佳人选!很可能,当我们不再有一套自己独立的信仰和道德判断(以上帝为中心的世界观),不假思索地投入一个理想,或是接受某个神学的末世论,那反而是邪恶平庸化的开始。

 

伊斯兰国的肆虐不过是其中最鲜明的代表。

 

还有那些被种族主义冲昏了头脑,被国家主义淹没了理智,被领袖崇拜迷失了心窍的人,因为无法作换位思考,无法体会被迫害者的心情。他们可以变得像艾希曼一样,以平常心从事邪恶的勾当,而且理直气壮!

 

以2015年南卡罗莱纳州查尔斯顿发生的枪击案为例,白人种族主义者卢福,被热烈地欢迎进入黑人教堂。他安静地坐在黑人教堂的查经聚会里,直到结束。然后他冷静地拿出枪支,连续射杀了九名黑人教友和牧师。他毫无前科,与这批黑人也无冤无仇。他因种族主义射杀无辜,并冷静地留下一位活口,要当他的面报警。这不正就是邪恶的平庸化吗?

87430199_1.jpg

 

什么是圣经的观点?

 

很多人喜欢用末世论的预言来看这个世界,特别是某个神学立场的末世论。这样,我们往往不自觉接受了某种意识形态,甚至涉入权力的斗争,自以为抓住上帝永恒的计划,其实既看不见上帝的公义,也看不见上帝的怜悯。

 

其实,在圣经里面,公义与怜悯是分不开的。一个真正尊重圣经的人不可能在那里为某个政权或党派背书,包括二次大战前的德国,包括今天的美国和以色列。

 

“世人哪,耶和华已指示你何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行公义、好怜悯、存谦卑的心、与你的神同行。”(《弥迦书》6:8)凯勒牧师解释说,这段话是上帝劝告以色列人应当如何生活的一个总结。它的意思是:“要与上帝同行,那么我们就必须用发自怜悯的爱心去行公义。”(To walk with God, then we must do justice, out of merciful love.)爱心、怜悯与公义在这里结合在一起了。

 

《旧约》有个常见的字mishpat,这个字的意思是“公平的法则”。在《旧约》里,它不仅是“处罚坏人”,也表示“给予他人当得的权利”。所以,mishpat这个字的意思就是把对方应得的给他,不论是处罚、保护,还是照顾。下面几段经文都使用了mishpat(参考凯勒:《慷慨的正义:上帝的恩典如何使我们公正》,2010年出版):

 

“学习行善.寻求公平、解救受欺压的、给孤儿伸冤、为寡妇辨屈。”(《以赛亚书》1:17)

 

“耶和华如此说,你们要施行公平和公义,拯救被抢夺的脱离欺压人的手,不可亏负寄居的和孤儿寡妇,不可以强暴待他们,在这地方也不可流无辜人的血。”(《耶利米书》22:3)

 

“因为耶和华你们的上帝,他是万神之神、万主之主、至大的神,大有能力、大而可畏、不以貌取人、也不受贿赂。他为孤儿寡妇伸冤、又怜爱寄居的、赐给他衣食。”(《申命记》10:17-18)

“我所拣选的禁食,不是要松开凶恶的绳,解下轭上的索,使被欺压的得自由,折断一切的轭么?不是要把你的饼分给饥饿的人,将飘流的穷人接到你家中,见赤身的给他衣服遮体,顾恤自己的骨肉而不掩藏么?” (《以赛亚书》58:6-7)

 

最后这段话分量很重。似乎在上帝的眼中,公义与照顾穷苦人不只是个选项,而是个不能妥协的命令。

 

从这几节经文我们一再看出,恩典、慈爱与正义、公正是分不开的。我们如果不是紧紧地抓住末世论的预言,而是紧紧地抓住圣经中所反映上帝的心意,那么,或许我们比较不容走上平庸化的邪恶。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临风,本名熊璩,祖籍江西,1944年出生于重庆,在台湾长大,毕业于台大。留学美国,取得伊利诺大学数学博士,计算机系硕士。台大数学系副教授 (1973-1977);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1979-1991); 惠普公司(HP)中央实验室​负责多电脑研究部门(1992-1999);惠普公司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2000-2011);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发布日期:2017-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