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知心的朋友谈心,和不可靠的朋友保持距离

作者:奥伯格   来源:康培思文化

生命的核心便是何以认识别人以及让别人认识你:若没有完全被认识,就没有办法完全被爱。你被认识的程度有多少,你被爱的程度就有多少。唯有完全被认识,才能完全被爱。 

 

 
 

谨言慎行的沟通

有些人——特别是有些心理学家——认为,应将一切和盘托出,绝不要把想法或感受埋藏在心底。我认为这既不睿智,也不合乎圣经的教训。

有些时候,我们必须特意选择该表达什么,或不表达什么。比如阿姨问我们她烧的菜是否好吃,如实说出真的是好事吗?若这顿饭菜刚好烧的不好,我们难道也要如实相告?这种时刻,还是做个有礼貌而浅薄的人吧!不说出真实感受才是有素养的表现。

而做生意时,也需要对他人加以防范。我的房屋中介人若这样对卖方屋主说:“好,买方提出的价钱是这样;不过我想要毫无隐瞒地对待你——若有必要的话,我的客户愿意多付二万美元。”——我可不会替自己找个这样的中介。

确切地说,有些人是你应该一直保持高度警觉的。《箴言》作者说:“往来传舌的,泄漏密事;大张嘴的,不可与他结交。”(箴20:19)

圣经作者警诫我们,在交心深谈前,要用智慧分辨。特别是不要在不可靠的人面前透露太多。你可能会伤得很重。有的地方,我们必须谨言慎行地沟通。

和几个信得过的朋友深入谈心

这种方式带我们进入最深入的谈心层次:把自己最脆弱的一面告诉他人。在这个层次,我们勇于展现自己相当私密的失败或糗事。这样的谈心层次不应该轻易进入。12世纪的英国修士亚尔勒德(Aelred of Rievaulx)写道:我们需要关爱每一个人,不过唯有对于信得过的朋友,才能透露“心底的秘密”。

麦金尼写道,耶稣生命里最为独特、最有吸引力的层面之一,就是全然的坦率。他不像众多与跟随者保持距离的领袖——遥不可及、无法亲近、无从认识——耶稣过的是平凡的生活。他让他的朋友们看到他揭去帕子的生活,有欢笑、有悲伤、有愤怒、有疲惫。

耶稣的门徒绝对不需要揣测他是高兴,还是失望。在他人生接近尾声之际,并没有要让门徒认为他充满乐观。他如此坦率,冒险敞开心门、告诉他们:“我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可14:34)

耶稣是世界有史以来,唯一没有学着去控制表情的成年人。

为了确定门徒已经了解他是刻意如此告白的,他在上十字架前对他们说:

“以后我不再称你们为仆人,因仆人不知道主人所做的事。我乃称你们为朋友;因我从我父所听见的,已经都告诉你们了。”(约15:15)

耶稣以身作则,与几个信得过的朋友深入谈心。

你在这方面的进展如何?你生命中,有没有人知道你的一切?

每个生活在这个星球上的人,都有几个深埋心底的秘密:

——或许你做了一些让你深以为耻的事情,或是做了些让你非常痛苦的抉择,是你极力不想去想的。

——或许别人对你做了一些邪恶的事情,是你难以启齿的。

——或许这样的忧郁与焦虑非常严重,你怀疑自己能否继续撑下去。

——或许是一些无法戒除的习惯或行为模式——你觉得完全束手无策。

人人都承载了创伤、疤痕或伤口。堕落之后,我们的倾向是把它藏起来,仿佛这样才能活下去似的。

这大错特错。

我们得以生存,乃在于被寻到。若是一味藏匿,便毫无医治。

即使在身体层次亦然。现代的研究显示出,和挚友谈心与健康程度之间的关联。根据琼斯(Timothy Jones)的研究观察,承认自己犯错,并与人讨论搅扰他们情绪因素,对于长期与短期的健康状况都有帮助。研究者潘贝克(James Pennebaker)写道:“(在我们内心深处)似乎有种东西,催促我们坦承己过。不吐露自己的想法或感觉,可能危害身心健康。说出来,是有益健康的。”

这与《雅各书》所写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雅5:16)

不过,走出藏身之处,不仅对身体健康是必需的,对心灵亦然。上帝仍在耐心地问我们那个之前在伊甸园发出的古老问题:“亚当,你在哪里?你信得过我吗?你是否愿意,停止躲藏?你愿意重返社群的团契吗?”

或许多年来你一直藏了个秘密。你试图不去想它——但它总是梗在那里,使你无法完全地经历爱。

即使有人告诉你,他爱你,你内心的声音会说:是,但你不知道我真实的面貌。如果你真正认识我,可能就不会这么说了。

生命的核心便是何以认识别人以及让别人认识你:若没有完全被认识,就没有办法完全被爱。你被认识的程度有多少,你被爱的程度就有多少。唯有完全被认识,才能完全被爱。

这也是为什么彼此认罪向来都是教会大复兴的关键所在。罪,使我们企图躲藏、分离,这会摧毁社群。在认罪中,我们回归社群。我们走出藏身之处。

潘霍华写道:“如果信徒活在弟兄认罪的团契中,那么无论他在哪里,都不会再是孤寂的了。”

描述这种深度坦诚的,主要有两个词汇:揭露与认罪。当然,两者有所交集,但都很有用。揭露是心理治疗的用语。所吐露的不仅包括自己做错的事情,也包括那些不在传统认罪名单之列的。例如对于自己外表的自卑,或是遭到性侵害的痛不欲生。这些秘密需要和盘托出。

而认罪是个灵性与道德的词汇。它是指在悔罪与复合的过程中,明确地道出所犯的罪。它提醒我们,我们需要的不仅是认同与医治——也需要被洁净、被赦免。我认为,向另外一个人坦承自己的罪,是必要的,不仅因为这是上帝的要求,而且,在被完全认识时,可以听到另外一个声音提醒我们:神已经赦免了我们,这其中蕴含着无比的力量。正如潘霍华——他的父亲是位精神科医师——所言:“在精神科医师面前,我只可以是个病人,但在信徒弟兄面前,我却敢于承认自己是个罪人。”

在如此深度坦诚的层次谈心,真实的社群——也是神所为我们预备的——就成为可能。

迈向社群生活的最大一步是:朝此目标前进——结交一个知道你一切的人。

当然,这并非一蹴可及。有些时候,出于情绪的需要,或是错误的判断,或是受到打击,有些人会与不熟识的人过早深入谈心。留意下列这些警讯,它会告诉我们在朋友或小组中何时应放慢脚步:

误用幽默。有些人会因为听到深度的剖白而感到尴尬,并且想要耍点小幽默、制造距离,以化解尴尬,抑或是嘲笑那个交心深谈的人。这种时候,你会看到大家又戴上面具。

论断的话或是遽下断论的建议。一位朋友有次在小组中分享到他对于情欲的挣扎。这是个相当重大的表露。他冒了险,和盘托出。小组有人当下就说,“我根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我想问他:“你究竟是怎样一个荷尔蒙残障、抑制欲望、缺乏热切的机器人?或许你不是那么属灵的人?——或许你根本没有超乎寻常的能力。这就是你的问题。”

泄漏秘密。当你把自己的秘密告诉别人,就把自己内心的一小部分交了出去。尊重他人隐私,需要极大“勒住口舌”的能力,有些人就是没有这样的品格。所以,需要在说出重大秘密之前,先告诉对方较小的秘密,以便测试一下。用潘霍华的话来说,靠得住的朋友“他保守我们认罪的秘密,像上帝保守一样”。

这让我想到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有很多种,我家孩子习惯叫它“往后倒”。

这需要两个人——信任者以及被信任者。信任者站在被信任者前方三尺,然后往后倒。要玩好这个游戏,就得毫无保留地不加防备——不能偷看、不能一脚前一脚后地以防万一。你的安危,在被信任者的手中。

为什么要玩这样冒险的游戏?在我认为,我们玩,是因为我们内心知道,若是无法信赖别人,人生就会乏味无趣。我们玩,因为每次我们往后靠、被对方接住时,我们对人的信赖就会更坚定些。

我认为,当大家不再冒险深交谈心,人际关系就势必会停滞、死亡。我曾经委身于一个越来越枯燥无味的小组。聚会并不糟,大家没有受到伤害,只是越来越死气沉沉。即使我们谈论自己的家庭、个人生活,还是难以脱离肤浅谈话的桎梏。

一天下午,有个组员谈到他有个重大的企划案进行得并不顺利。说到他对失败的恐惧,眼眶满是泪水。

他开始做“往后倒”的游戏。

这么做,总有风险。风险,是真实剖白必然会遇上的情况。

就此而言,进入人际关系,仿如骑脚踏车。关系绝对不会停滞不前,总在移动——不是向前更深入、就是向后更肤浅。一个凡事通通藏在心底的人,也会因此而变得停滞、呆板。

人际关系如果要常保新鲜、持续成长,无论是夫妻、朋友还是主内弟兄姐妹,似乎都需要某种程度的冒险剖白。

倘若要玩“往后倒”的话,我们必须寻找靠得住的伙伴。寻找忠诚的心。

在孩子的游戏中,往后倒是可以选择或避免的。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堕落的时代。堕落的我们常常往后倒,而且有时倒得很严重。如果我们想要自己处理堕落的问题,如果想要掩饰这个秘密,最后,我们就真的会被摧毁。

神已经有个更好的方式。他建构了一个社群,大家能够揭去帕子,共同生活。无须掩饰地过生活,这实在是可行的。所需要的,就是信任。

 
 

摘自《褥子团契》

发布日期:2017-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