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正面了解孩子个性特点,做孩子生涯的推手不是打手

作者:丁介陶 George   来源:宇宙光

 

许多父母对孩子抱着过高的期许,总是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此,怀孕的时候胎教,出生后就早教,孩子大点就让孩子上各种兴趣班,然后各种补习班等等。父母忙忙碌碌,竭尽全力,但很多时候,孩子并不领情(这个时候很多父母就生气了)。为什么呢?父母专注在自己的育儿理论、实践的时候,忽略了很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孩子的兴趣。父母了解孩子的兴趣,能极大的帮助孩子找到他/她一生要奋斗的方向。(编者)

 
生涯泥淖
 

有不少的家长对子女怀抱著过高的期许,因此造就出「不要输在起跑线」的口号。父母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悉心培育,像是上双语幼稚园,期待孩子将来语言不输人。又或者是让孩子上各式才艺班,使其能允文允武,十八般武艺皆全。当然,也有的父母为了孩子的聪明,送孩子上全脑开发的课程,无非是希望孩子你不要笨,免得没前途。

当孩子步入学龄阶段,父母更希望儿女读书好、成绩棒,免得参加亲师恳谈会时,一与其他家长比较起自己的小孩时,恐怕颜面无光。当然,不少学校也乐得配合父母的期望,早自习就让学生写测验卷,下午再上个第八堂课。放学后,家长怕孩子跟不上别人的进度,再送到补习班加强弱势科目,这样的话大概就万无一失了。因为,孩子经由从早到晚的锻鍊,肯定比其他人聪明。

然而,父母似乎都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到头来孩子真正的兴趣在哪裡?好像孩子的兴趣、性向都比不上读书来得重要,甚至是父母只要孩子走他们所认为对的路,孩子就可从此一帆风顺,迈向康庄大道。不幸地是,事情没有这麽简单。在我辅导过的许多当事人,正因为听从了父母的安排,有的在出社会之后,才惊觉自己入错行,想要重新定位自己的未来,但此时却往往深陷生涯泥淖,进退之间不知该如何取捨? 

多元智慧与核心需求
 
 

凯西‧库克(Kathy Koch)所写的《我聪明吗?》一书打破了上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迷思,因为父母不能只单看孩子读书的好坏与成绩的优劣,而是要著重在孩子到底拥有怎样的智慧,然后从旁协助发展她/他的优势才能。因此,父母所该扮演的角色是做孩子生涯的推手,而非做生涯的打手。做推手,是父母协助孩子发展她/他独特的才能;反之,做打手,父母罔顾孩子的意愿,强加自己个人过去未完成的梦于孩子身上,于是孩子放弃属于自己的独特才能。

在《我聪明吗?》一书中,作者凯西‧库克运用汤姆‧阿姆斯壮博士(Thomas Armstrong,曾是多元智能之父霍华德‧嘉纳的前同事)对多元智慧的分类,结合核心需求概念,来协助父母们挖掘孩子的优势才能。多元智慧的分类一共八种:(1)词彙智慧、(2)逻辑智慧、(3)图像智慧、(4)音乐智慧、(5)肢体智慧、(6)自然智慧、(7)人际智慧、(8)自我智慧。核心需求则有五种,分别为:(1)安全感、(2)身分认同、(3)归属感、(4)目的感、(5)能力。

以孩子为主
 
 

由于孩子所具备的智慧各有不同,所以做父母的应根据孩子日常的生活表现,用正面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行为。当孩子喜欢趴趴走,或许她/他将来可以当个称职的领队或导游,她/他可能拥有人际智慧,甚至是词彙智慧。当孩子打架不输人,可能具有肢体智慧,将来可做摔角选手、武术高手。当孩子喜爱自我省思,可能具有自我智慧,将来可从事心理谘商或辅导的工作。当孩子喜欢敲打锅碗瓢盆,可能具有音乐智慧,将来或者成为音乐家。当孩子喜欢在家裡牆上涂鸦,可能具有图像智慧,将来有机会成为印象派画家。

无论是孩子呈现哪种行为,我们都可以从中找到她/他的兴趣或性向,然后做父母的可以从中培育孩子成为在那个领域的佼佼者。而不是一窝蜂都要孩子考医科、做工程师,或者是期待孩子成为某个特定的人。重点是,父母需以孩子为主,而非从父母想要孩子成为甚麽样的人为出发点。

我曾遇过一个工程师,他告诉我:「他厌烦在无尘室裡的工作!」他渴望在商业领域裡说服他人购买产品,而且他认为跟人相处是件愉快的事,远比跟机器相处来得快乐。只是他早年因听从父母,选择就读工科,是因为考量到未来好找工作,所以他只好依著父母的判断,罔顾自己真正的性向,走上了生涯的不归路。导致他现今身处知名公司,却内心始终有著不满足感,就算现在想离职,却因为大公司的光环,父母家人的殷殷期盼,始终无法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父母的一个判断,对孩子的生涯有著举足轻重的影响力。未来孩子是否快乐、幸福,往往就在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当父母愿以孩子为主,不要小看孩子日常生活中做的事,好比孩子在学校卖东西给同学,然后小赚一笔意外之财。父母先别急著骂孩子,可以先以正面的眼光来看待此件事,孩子可能具有人际智慧、逻辑智慧、词彙智慧,将来说不定会创业,做一个商人,赚许多顾客的钱。反之,父母不以孩子为主,坚持要做孩子生涯的打手,那就会抹灭了她/他未来发光发热的才能,使得她/他虽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但内心却始终有个悸动,不敢将其释放出来。

因此,父母要做孩子生涯的推手而非打手!

(来源:宇宙光杂志。本文为原创授权微信首发)

 

发布日期:2017-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