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基督徒如何看待艺术?

作者:李晋&马丽   来源:普世佳音

艺术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承载着人们对美的追求和对事物的理解。但与此同时,艺术领域中也确实存在着许多假丑恶的文化现象,它们有时甚至是与圣经的教导相冲突的。这也导致很多基督徒或教会,对艺术本能地拒绝和排斥。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艺术?如何理解艺术和基督信仰之间的张力与融合?

 

 

 

很多基督徒可能对艺术抱有这样一种观念,艺术作为一项兴趣还挺好的,但如果作为职业,就有可能让人过度投入而分心,甚至还可能陷入偶像崇拜的地步。即便是带有信仰符号的绘画,也有过度突出影像效果和感官理解,有让人陷入拜偶像的嫌疑。此外,艺术家群体需要按自己的职业圈子里的一些规则走(如赞助、营销等),也被理解为“属世界的”世俗做法。当主内艺术家将带有信仰符号的艺术品,在“世俗”画廊中卖时,有些基督徒也指责他们把福音信息过度简化了。总之,很多基督徒对什么是最好的艺术,暗自带了一种独断的神学评价权贬低和忽视艺术的价值。
 

基督徒在衡量艺术的价值时,也带有一种功利主义的价值判断。对于能够用到主日敬拜和聚会中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和管风琴演奏,一些基督徒可能会对此欣赏和认同,认为这是对上帝的侍奉。但是对于绘画,摄影等等可能很少或无法在教会中频繁使用的艺术,却常常被基督徒们忽视,甚至抱有一种轻视的态度。有时候,即便为教会奉献比较多的艺术家,渐渐地,也在神学和信仰认可上被边缘化。对那些很严肃追求信仰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一种很艰难、悲哀的经历,也会影响到他们自己在艺术表达上的投入。无形中,他们被贴上一种世俗不敬虔的标签,而时间长了,职业和神学的断裂,会让他们渐渐失去观察事物和创作的激情。更遗憾的是,在我们福音派的普遍神学缺乏对此的深入思考,以至于教会很难牧养这样一群有特殊恩赐的人,也是教会的亏损。一些更深层的问题还包括:在强调以文字和讲道信息为主的新教信仰中,艺术家能怎样用颜色和其他材料来思考和表达信仰、属灵经历和神学问题?神学反思可以怎样帮助到艺术创作的进深?

《浪子回家》(伦勃朗 绘)

 

历史性张力

 

 

从历史角度来看,艺术和教会一直处于某种张力之中,特别包括教会历史上一些围绕是否可以使用圣像的神学争论。尤其在宗教改革之后的新教传统中,改教者常反对的靶子是中世纪教会滥用艺术的偶像崇拜倾向,因此他们特别鲜明地剔除了教会崇拜中的艺术元素(包括视觉艺术和音乐)。随着讲台上所传讲的话语被强调为崇拜的中心,文学和音乐成为新教信仰发挥出创造力的合宜领域,但视觉艺术却被边缘化了。其实,如果我们尊重普世大公教会的不同传承,我们会发现,艺术在很多教会的崇拜中不都是被边缘化的(如传统东正教和当代灵恩派)。这让我们要思考,以改教时期开始的一种对视觉艺术的轻视,这是一种有圣经根据的做法,还是一种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如果更多是后者,今天处于不同时代的我们,应怎样弥补艺术和信仰之间的鸿沟?


尽管在教会历史中,圣像和视觉艺术被视为违背了第二诫(出20:4,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但是,此界限是将上帝和偶像划分开来,还是将上帝和画像雕像划分开来呢?在教会历史上,这都是一个比较有争议的问题。此外,禁止雕刻偶像不是一个绝对命令,因为在颁布十诫之后,当上帝颁布敬拜的律法时,还要求会幕里要放置基路伯的雕像。出埃及记31:111节记载了两位设计、建造圣殿的艺术家比撒列和亚何利亚伯。圣经在这里第一次提到艺术家或工匠,而且说他们的技巧手艺是上帝圣灵的特殊恩赐,为建立崇拜的秩序。

圣经(尤其旧约)中还用视觉意像描绘过上帝的荣耀,如出埃及记24:10记载,“他们看见以色列的神,他脚下仿佛有平铺的蓝宝石,如同天色明净。 在旧约中,上帝荣耀的意像出现在旧约一些核心主题上:创造、出埃及、圣殿、主的日子。在新约四福音书中,耶稣的教导和神迹这些关键事件中(如约旦河洗礼、登山变像、被高举在十字架上),也充满了各种视觉符号和景象。圣经最后一卷书《启示录》可以说是一次圣经意象符号的最后集合,汇成一个叙事。这些经文段落都需要读者具有一种视觉想象力。因此圣经对视觉艺术并非是贬低或绝对禁止的。

圣经中有丰富的象征主义(symbolism),也反映出一种整全的世界观。象征符号(symbols)的作用在于,它们开启了生命更深层的一个维度。从这一方面看,所有伟大的艺术都是象征性的,它打开一个通往生命超验维度的窗户,而且借此审美体验,呼召人要作出回应,尤其要回应这些影像里面蕴含的上帝之道的奥秘。这一点就定义了基督徒艺术家之工作的意义。

《宝血挽回祭》(大陆基督徒艺术家岛子作品·来源网络)
 

割裂与整合

 

 

现代人的生活被割裂成不同部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宗教等等。每一种亚文化圈都有自己的符号和话语规则。但圣经却将人的生活看作是一个整全的,也就是说,伦理和经商和审美问题,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哪一个层面是脱离与创造主和他对人类的计划的。上帝在创造万物时,赐给人对美和善的追求和品味;人的艺术追求是反映出上帝形象的。正如凯波尔在论及艺术和信仰时讲到,世界上没有独立于信仰的艺术,每一种艺术都会反应出某种信仰的渴望。他说到,

我们若问理性思想、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和美学艺术如何才有可能统一起来的话,那么,唯有源于那位无限者,我们这些有限的人身上才能产生出这种统一性;除非有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我们的思想是不可能具有统一性的;每一个哲学体系都试图寻索关于无限的问题。我们的里面若没有一个统一的道德体系,那么我们的道德就不可能有一致性;除非有一位具有无限能力的预先命定,这个世界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道德体系存在。”因此,他继续论述到,同样,若没有从那位无限者那里流出的激发艺术构想的永恒之美,艺术也就成为无水之源;若不是此无限者在我们里面的特殊之工,那么包罗万象的,全面的艺术型态也就无从谈起。”

正因为只有宗教信仰而不是理性、道德或艺术才在我们的自觉意识里具有与那永恒者产生交流的特权,因此那种说一个世俗的、全面的艺术型态可以独立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观点是荒唐的。


在这个被后现代、后后现代文化符号充斥的时代,教会如果不能用福音来牧养艺术家这个群体,就相当于错失了一个福音与文化对话的良机。当教会以一种圣俗二分的分离主义态度对待艺术家时,相当于是把这些在文化领域的基督精兵撤下,将文化战场拱手让给世俗力量。随后,教会的下一代就生活在这一被世俗化影响力吞灭的环境中,他们被电视、电影、网络上的各种艺术形式吸引,却没有神学思考来引导他们分辨和抵挡。


此外,作为一个整体地方教会,我们在上帝面前的敬拜是取了怎样的一个形式和色彩?如果有基督徒艺术家在我们当中,难道上帝不呼召他们用自己的恩赐来表达出对上帝的敬拜吗?他们用色彩或其他材料的形式来表达,和我们用语言文字及歌声的形式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是一样的,因为艺术就是他们的语言。

 

福音使命之广博

 

 

福音需要人具备一种神学想象力,它不应是扁平化的;它应该让我们认识到,人性是很复杂的,不仅在于人堕落之后的败坏是全方位的,还在于人对上帝的需求是复杂多面的。人所观看的、所思想的、所表达的,都需要上帝的福音来更新。因此,福音也应是复杂的,而不是扁平化的。福音不应只关乎狭义上的神学和宣教,还有能力更新我们在所有领域的呼召,因为上帝要让他儿子作每一个领域的主。正如凯波尔所说的,这世上没有一片领土,不是基督会指着说“那是我的!”的地方。这里的领土也可以指的是文化的各个层面。因为凡受造的,没有一样不是借着他造的;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在他的权柄之外的。


我们对福音的认识和信心,应让我们在今天的“文化战争”中殷勤作见证,而不是退缩在“圣俗二分”的理念后面。当福音只被定义为与圣道传讲和宣教相关,而其他领域都比较世俗化时,这还是反映出一种割裂的、亟待整合的世界观。十字架的确是福音的核心,但福音不仅止于此。福音是上帝在耶稣基督里,借着圣灵,在创造、堕落、救赎、成全的人类历史中的一个整计划。最重要的是,三一上帝所启示出的(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能完全、最终满足人所有层面的渴望。巴文克说,如果上帝不是三一的,创造就不可能。[1] 对于受到“基督为中心”神学思想影响的教会而言,我们需要更深思考,三一论和这个世界的关系,在创造、堕落、救赎和成全上,都怎样体现出来。很多时候,我们只简单提过“创造”这一单相面,而且只归于第一个位格的工作。但是,三一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概念工具来理解上帝的属性和作为。

我们当然需要承认,艺术创作领域和其他领域一样,也充满“眼目的情欲、肉体的情欲和今生的骄傲”各种试探(约一2:16)。但是文化现象中的错谬和腐败,不正是基督徒见证福音和操练灵性的独特机会吗?世界是上帝的禾场,唯独他是预备灵魂丰收的主。一切事物都按他的计划进行,为了他的荣耀和选民的盼望。从广义上来说,艺术和其他工作一样,都能为这场大丰收作预备的工作。

 


[1] Bavinck, Herman. Reformed dogmatics. Vol. 3. Baker Academic, 2008.

 

 
 

 作者简介

李晋,现加尔文神学院博士研究生。2012年之前是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史方向的博士候选人,2015年获加尔文神学院道学硕士。


马丽,现加尔文大学亨利研究中心研究员。2003年获牛津大学教育社会学硕士,2010年获康奈尔大学社会学博士,2016年获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

李晋、马丽夫妻两人同为社科和神学类译者,译有《自然正义》、《托克维尔的政治经济学》、《致年轻加尔文主义者的信》、《宽容的不宽容》、《思想的境界》、《慷慨的正义》等书。他们也是研究学者和作家,两人合写的中英文学术论文发表于China Source Quarterly,收录在Christianity in Chinese Public Life (Palgrave MacMillan, 2014)一书及《田野归来:中国宗教与社会研究》合集和公共媒体《财经》、《端》、《明报》等

 

 

发布日期:2017-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