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电影《沉默》中上帝的声音

作者:钟小玲   来源:基督教论坛报

好莱坞名导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历经波折,终于在2016年推出最新作品《沉默》(Silence)。这部电影改编自日本作家远藤周作同名小说《沉默》,对远藤周作来说,“沉默”并不代表上帝不说话,而是上帝如何在沉默和痛苦中对世人说话。

 

以下为马德里的归正教会牧师约瑟·塞哥维亚的评论分享,他是西班牙福音联盟神学委员会主席,也是世界福音联盟与罗马梵蒂冈进行神学对话的代表之一。塞哥维亚也是西班牙几间神学院的教授,他的著作丰富,每周也定期在福音网站上发表文章。

u=2241651488,1417341299&fm=214&gp=0.jpg
左起《沉默》演员安德鲁加菲尔

 


诉说幕府禁教时代信仰挣扎

 

《沉默》是远藤周作早年的重要作品,它是根据十七世纪的日本史料创作的历史小说,故事背景发生在德川幕府下达禁教令的时代,葡萄牙的耶稣会教士洛特-加龙省里哥受命到长崎,调查他的恩师费雷拉神父(Ferreira)当年弃教的原因。洛特-加龙省里哥在传教与寻访过程中,经历种种现实的冲突与挣扎,体会到人性的软弱,对基督信仰进行更深层的思考。

 

与基督教世界推广的其他电影相比,《沉默》这部电影中的对话包含了更多基督教教义,深刻地反思神的恩典与人的弃教、相信与背叛的沉重议题,观众可能不容易理解片中欲传达的理念:费雷拉神父面对德川幕府的禁教令,如果不宣布弃教,幕府就会多杀一个信徒,那么,神父到底要选择神而殉教?还是选择人以挽救其他无辜信徒?在这样的两难中,神父选择踩踏象征信仰的耶稣圣像,因着软弱体恤生命而口里拒绝了信仰。

揭露信徒怀疑恐惧的黑暗面

 

就像其他伟大的电影一样,《沉默》一片可用许多不同的方式解读,它也让人联想到影史上其他经典,像是弗朗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根据波兰裔英国作家约瑟夫.康拉德(Joseph Conrad)的小说《黑暗之心》(The Heart of Darkness)改编的电影《现代启示录》(Apocalypse Now),以及约翰.福特(John Ford)执导的《搜索者》(The Searchers)。

 

这两部电影都传达出类似的主题,就是原本奉命消灭邪恶力量的英雄,在旅程中因为受到恐惧、暴力、仇恨的摧残,最后渐渐变成自己本来想要消灭的魔王。在《沉默》这部电影中,观众看到的也是一趟旅程,它不只是揭露了拒绝基督信仰光照的黑暗世界,也揭露了信徒心中对信仰产生怀疑和恐惧的黑暗面。

 

纽约评论家理查德.布拉迪(Richard Brady)认为,史科西斯在《沉默》片中再次运用了同样的主题:现今的世代也是一样,继续在寻找救赎,他们不想被拯救。

 

《沉默》这部电影一开始,观众发现残忍的审判者并不是基督教或伊斯兰教,而是信仰佛教的当权者时,可能因为基督宗教被逼迫、信徒受苦而感动。但不久之后,观众就会开始疑惑:如果一定要公开践踏耶稣圣像,也就是透过所谓的“踏绘”仪式宣示弃教,才能救其他信徒不受凌虐杀害的话,到底这些宗教象征有那么重要吗?践踏这些信仰象征有那么严重吗?电影中最发人省思的对话之一,就是有教士说,那些受逼迫的信徒“把信仰的象征看得比信仰本身还重要”。

 

为了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认识,在罗马天主教是由圣餐(圣体圣事)所主导,主理圣餐成为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争论的焦点之一,因为天主教相信信徒在圣餐中领受的无酵饼和葡萄酒,在神父祝圣时即化成基督的身体和宝血(“变体”),但基督新教一般不认同此观点。当然,基督宗教信仰的根基建立在道成肉身上,但对于犹太教、伊斯兰教和其他东方宗教来说,都没有这样的教义。

 

洛特-加龙省里哥在传教与寻访过程,经历种种现实的冲突与挣扎。

信仰是象征或现实?

 

身为天主教徒的远藤周作看自己的信仰“更接近基督新教”,认为信仰是他自己与上帝之间的事,只能用恩典解释。不过,塞哥维亚牧师认为,《沉默》这本书要表达的,并不只是远藤周作具有个人特色的信仰以及至高无上的恩典,还有他怀疑信仰象征的价值,有没有必要超过信仰本身这个议题。

 

日本名画家藤村真(Makoto Fujimura)可以帮助人们更多理解远藤周作的信仰。藤村真透过英文创作,在美国出版了好几本书,在其中一本他献给远藤周作的书中,还找了美国基督教作家杨腓力(Philip Yancey)写序。

 

塞哥维亚牧师指出,《沉默》这个故事的确是建立在天主教的根基上,其中所探讨的“弃教”主题也被拿来与基督的牺牲相比。这个主题并不罕见,其观点源自1970年代的神学,认为教会遭逼迫要归因于差派到国外的宣教士。此外,《沉默》这本书也让人想起“匿名基督徒”这个主题,它类似伊斯兰教中的“浸礼宣道学”或是预测教会将会消失的世俗神学,不过塞哥维亚并不认为这是远藤周作想要在《沉默》书中探讨的议题。

 

充满苦楚与爱的旅程

 

塞哥维亚牧师设法体会远藤周作的处境,指出信仰天主教的远藤周作,在神道教与佛教为主的日本社会中属于少数,而信仰基督新教的塞哥维亚,在天主教为大的西班牙,同样属于比例低于总人口百分之一的少数。塞哥维亚提到《沉默》一再出现的句子之一,是审判者说,基督宗教没有在日本落地生根并不是宣教士的错,而是这个沉沦的世界所造成的。

 

塞哥维亚牧师认为,现今基督宗教在西方世界面临的处境,与十七世纪天主教在日本并没有太大的不同。虽然今天的教会并不是受逼迫的少数,但现今教会所提倡的道德观并不受世俗社会认可,也不知如何处理像是教会在欧洲日益边缘化和受藐视的问题。

 

塞哥维亚牧师表示,远藤周作说,上帝在受苦中对世界说话。腓立比书二章7-8节说,耶稣“反倒虚己,取了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既有人的样子,就自己卑微,存心顺服,以至于死,且死在十字架上。”上帝来到这个世界,在软弱中显现祂的力量。保罗在哥林多后书十二章10节说:“因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

 

塞哥维亚认为,在基督教教义上,《沉默》这部电影比其他教导“重要价值”的电影更重要,因为它不只是简单推论“上帝未死”,而是从电影中导出上帝在软弱、怀疑、受苦当中,与世人同在的事实。

 

痛苦并不能使我们与上帝隔绝,反倒是让我们更接近祂,跟随耶稣是一趟充满软弱、苦楚与爱的旅程。

 

我们当然不想要因为信仰受逼迫,但逼迫可能无法避免。面对信仰的逼迫,以赛亚书五十三章7节说:“他被欺压,在受苦的时候却不开口。”基督徒可能无法拯救世界,因为即使我们再怎么努力效法基督,还是只有基督能够拯救世界。如同《沉默》这部作品提醒我们的,我们就像彼得或犹大一样,需要上帝的救赎,而这样的救赎,只有透过祂的恩典才能得着。

 

发布日期:2017-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