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竞争激励的当下,压力是许多人真实的处境和体验。那些无法承受高压的人,往往会出现很多情绪方面的疾病,以至于产生生理症状。我们如何处理压力,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的高低。
直面高压人生,首先要从改变非理性的信念开始。更重要的是,选择相信上帝,承认自己的有限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
面对压力如何因应是重点
小时候有一天跟其他朋友打球,玩了一段时间后,球需要重新打气,就在大家边给球打气边嘻闹,一时没注意,球竟整个爆掉了!最后大伙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家。
球会爆掉,当然是因为我们灌入球的气体压力,超过了球体本身所能负荷的。人也一样。对于中年人来说,往往正处于在上可能有高堂老父母、下有还幼小孩子需要照顾的“三明治”世代;工作上则要面对主管对成效的要求;此外,与伴侣之间难免会因为生活、经济压力、孩子的教育等问题,而出现磨擦。这些生活议题,在在都会让我们的身心感受到压力。
生活中有“压力”这件事,本身其实也不是什么问题,每个人难免都会经历到,但有句话说:“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因应问题才是问题!”是的,既然压力可能无所不在,那么如何在压力状态下好好地自处,就成了每个人需要学习的课题。
在我的实务工作上,不乏因为压力的因应问题而求助者。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求助者之所以会崩溃,往往肇因于习惯的“负向思考”、“压抑情绪或感受”。所谓的负向思考,好比是一直觉得自己不够好(或者自我期待高)、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或观点;或者是因为容易紧张焦虑,而出现的“灾难性思考”,会把一点点的不顺利,不断地扩大再扩大,甚至因此认为会发生什么多么严重的事情……
至于习惯压抑情绪或感受,尤其常出现在较成熟的男性身上,这可能是和传统上对男性的刻板印象有关,例如“不可以随便让别人看到自己的脆弱”……
不过,关于“负向思考”这件事,我在此要特别澄清,并不是要大家一直“告诉自己要正向”,而是说,我们要学习去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自己的不完美这件事情,很重要!
改变习惯的非理性信念
圣经有一段关于上帝如何看待我们的不完美:“耶和华有怜悯,有恩典,不轻易发怒,且有丰盛的慈爱。他不长久责备,也不永远怀怒。他没有按我们的罪过待我们,也没有照我们的罪孽报应我们。”(诗篇103:8-10:),既然神是怜悯我们的,那么,我们又何需一直拿着杖来责打自己呢?
坊间不乏如何因应压力及自处这类的书籍或信息,在此提出一些看法,供大家参考。
在观点及思考部分,不妨想想看,我们成长经验过程中,是否接收到许多的规条或信念呢?
例如,当我们还小的时候,难免会因为跌倒受伤、或一些不顺利而难过、大哭,有些父母亲为了要训练孩子更坚强,很可能就会对我们说:“男孩子要勇敢,不可以哭!”,而当我们真的做到了,父母亲可能就会赞许,于是乎,在我们的小小心灵,就学会了“男儿有泪不轻弹”。
而当我们带着这样的信念长大,在面临到挫折或委屈时,就不自觉地用这样的信念来要求自己,于是,我们压抑自己的心情,我们更难以把这样的心情与他人分享,日积月累,它就让我们变得愈来愈不快乐,这些不快乐的心情,放在心里,难免就会让我们的压力也愈来愈大。
把“我应该”改成“我可以”
关于信念或规条,我们最常出现的字眼就是“应该”,例如:“我‘应该’要把事情做到最好”、“我‘不应该’那么软弱”;当我们把“应该”放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二字往往就会在时间的积累中,渐渐地辖制了我们的心,变成了沉重的负担。
体会看看,如果我们可以把“应该”二字,改为“可以”,那会是什么样?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我常会让个案去体会这二字的不同,结果很多的当事人都会说,“可以”二字感觉有弹性多了,而“应该”感觉上是必须或一定要做到!
弹性真的很重要。我们如果愿意容许自己有些弹性,那么,也许我们就有机会让自己的压力有所松绑了。至于压力下所经验到的感受,例如沮丧、挫折等,又该如何因应呢?就试着说出来吧。就找个不会评价你、要你要如何如何做的人说说心里的压力或者心情吧。寻求一个可以给予我们情绪支持的人是需要的。
书写也是一个方式,例如写日记,与自我对话。但记得,这个自我对话不是要批评自己又是哪里做不好,而是带着温暖,不评价地写出自己的心情;此外,画画、听听音乐、运动等,都是可以使用的方式。
简言之,就是找到合适自己的纾压方式,但千万要记得,要寻求健康的方式。最后想要跟弟兄姊妹分享的是,能日渐成熟是个恩典,何妨让我们好好享受这个恩典吧。
原文标题:《在压力中学习自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