懊悔是上帝所给的一种恩赐

作者:侯士庭   来源:橡树文字工作室

导  语

 

我们内心的渴望有很多种,但并非每一种都可以把我们引向上帝。真正能拉近我们与神关系的渴望,才是需要我们去分辨并重视的。侯士庭的文章中,描述了三种渴望,帮助我们更好地从纷繁复杂的心灵世界深处,去抓住最宝贵的那部分情感,进而建立与神的亲密关系。

东方教会曾经在意识的中心感受到一种需要,这种需要促使他们渴望上帝。他们把这种意识称之为Penthos(悔恨)。它乃是人在内心中为已然失去之物感到忧伤,正如从伊甸园中被赶逐是一种损失。他们的忧伤乃是悔改者的忧伤,寻求归回救恩之路,并恢复与上帝之间的友谊。

 

在西方所使用的词是compunction(懊悔),这个词用来表达一种刺心的疼痛或撕心裂肺的感受,就好像心灵被撕裂一样。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因为做恶事而产生的一种消极的痛苦,而是一种积极的刺激,通过强化我们对上帝的渴望,使我们从道德的僵死和自鸣得意的状态中苏醒过来。我们被吸引来到上帝面前,更多是通过感恩而不是通过罪咎,是通过上帝的良善而不是他的愤怒。然而,我们顽固的习惯和沉溺的情感需要被刺透,我们需要受到圣洁和敬虔生活所带来的崭新观点与更高标准的启发。此时,我们才会受到更深刻和更丰富的激励来效法这种生活方式。

 

“懊悔”是上帝所给的一种恩赐,因为我们靠自己断然无法想到这一点,也无法靠人的力量让自己对其有所感受。当代基督徒需要看到,最初的归信经验需要一种持续的懊悔体验。我们每天的错谬乃是悲伤的原因,正如我们缺乏对上帝迫切的渴慕一样。虚假的信心、道德的冷漠、愤世嫉俗和苦毒,都会让人在上帝面前对表达内心的渴望缺乏敏感。

 

假若懊悔让我们彻底倒空自己,好为上帝慈爱的临在留出更大空间,那“等候主”就是我们操练忍耐,让上帝继续做成在我们心里已经动了的善工。因为显然,上帝在我们内心所做的工作要远比他透过我们要做的工作多得多。正如马库斯·博克米尔(Marcus Bockmuehl)曾经指出的那样,保罗似乎把“等候主”解释成一种爱上帝的表达,这一点有着深远的意义。在《以赛亚书》中我们读到:

 

从古以来,人未曾听见、未曾耳闻、未曾眼见,在你以外有什么神为等候他的人行事。——赛64:4

 

在引用这段经文时,保罗谈到这种启示是赐给凡爱上帝之人的。这种爱向前看,相信上帝自己的本质属性。因此,当我们相信上帝将来的作为时,我们也是在爱上帝,这种对将来的盼望基于我们已然经历到的爱。这种对上帝的爱是随着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这就是在等候中的忍耐与平安。因此,伯尔纳才可以说:“圣洁的爱是通过耽延来增长的。”

 

在关于渴望的词汇中,另外一个需要解释的词是affectus,这个词蕴含的意义要比我们用来表达情感的单词affection丰富得多。这是一个用来表示灵性成熟的单词——懊悔之后的下一个阶段。

 

它首先蕴藏的最重要含义是,属灵渴望是从人类心灵中产生出来的,从我们人之为人的核心产生出来。这种渴望是靠着上帝的圣灵做成的,将这颗尊崇他的心灵带入与上帝的相交中,经历他大爱的临在。这样就透过爱带来了一种对上帝的知识,只有用一种最亲密的位格关系方式才可能达到。例如,我们可以从一对已婚夫妇亲密无间的关系中看到这种知识,在这种关系里他们彼此本能地知道另一个人心里所想的,并将其表达出来。

 

affectus是爱的直觉和“与上帝同在”的感受,使人对上帝有一种敏锐的感受,甚至对他自己的心智有敏锐的感受,这是一种比仅仅通过理性达到的知识更高超的知识。正如伯尔纳所言: “出于信心的推理不应该成为琐碎人类理性的对象。”通过爱获得的知识,乃是以上帝的心为心,并毫不改变地持守它;affectus是一种对上帝的心和旨意的依恋。

 

我们的意志与上帝的意志之间的这种联合,使我们以“基督的心为心”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唯有当我们把自己整个人都献给他时,才能出现那种“心意的更新变换”(罗12: 1—2)。这种更新是与自然知识相对立的——尽管我们称之为“神学”,因为它并不会将知识“客观化”而使之成为“外在于那里”的东西,而是承认上帝的本质乃是将自己的位格向那些爱他的人显明出来。

摘自《心灵渴望》,上海三联书店,2016.09

发布日期:2017-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