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死叫“自拍死”

作者:Sandy Zhuang   来源:网络
导语

社交网络的发展,给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提供了契机,但同时也带来其它的负面现象,比如自拍死。过度依赖网络上的“自我形象”,有时恰恰是自我迷失的写照。无论是在网络社交中还是真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寻求与别人及上帝的连接。然而网络上的交流虽可以暂时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快乐,却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的满足。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过程中意外死亡,包括从高处跌落,被火车撞到、与动物拍照时遭到动物袭击,甚至是用手枪自拍时走火……根据数据分析网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1月,全球已经至少有49人死于自拍相关事故。对此现象,俄罗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其他多处旅游景点也都发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杆(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见自拍发生意外的情况相当普遍。

 

令人尤为难过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刚开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刚开始呈现,却因为自拍时不慎,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不禁让我反思社交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热衷于网络社交?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

 

可能如某些评论所说,自拍冒险图片是在“炫”,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同寻常。然而,即便搏得了众多的点赞和推崇,成为“网红”之后真的快乐吗?从澳洲18岁网红Essena宣布退出网红圈开始,我不时看到关于“网红有多孤独”的报道。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好几天,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打造出来的形象完美光鲜,网红反而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我们并不那么热衷于自拍,但社交网络里的个人“空间”、“相册”还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虽然我们不是“网红”,但也难免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烦恼失落。当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什么,又为什么烦恼时,我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我试图用网络上的“关注”替代现实中的生命连接。因为网络的便捷,我可以同时关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朋友的更新,当然也会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但这种类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并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彼此之间只言片语的谈话或留言,却呈现出“我们每天在一起,随时有人陪伴”的假象。但圣经和生活中的经历都告诉我,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经营的,而彼此接纳、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费时日去操练。与网络社交相反的是,在一个真正了解我、接纳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误会、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实地敞开心扉,寻求她/他的鼓励和建议。而这样的朋友所给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点赞”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寻获自我价值。当我们越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做,就越沉迷于网络世界里;越是无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赖别人的赞赏。美国犹太裔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曾这样描述过人们对爱情的过度推崇:“我们想要摆脱我们的无价值感,我们想要证明、知道我们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们想要得到的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不单是爱情,凡是我们希望通过别人来摆脱失败感、空虚感,或获得价值的肯定时,我们的寻求就走错了方向。然而当我们选择在上帝那里寻求价值和意义时就会明白,我们的受造是承载着上帝的“形象”(创世记126节),这是多么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爱我们,所以祂也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这让我们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么宝贵。当我明白并认定我的价值是上帝所赋予时,就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或批评,而不是对此依赖或烦恼。

 

无论是在网络社交中还是真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寻求与别人及上帝的连接。然而网络上的交流虽可以暂时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快乐,却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的满足。

 

节选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发布日期:2017-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