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成长是爱情的长生不老药

作者:丁介陶   来源:网络

每当“一生一爱一瓢饮,天长地久共此生”的梦碎之时,往往就上演了社会新闻中最引人侧目、层出不穷的情感大吐槽,而其主角则举凡聪明贤达、智愚贤不肖无所不包。正如家庭治疗师戴维•史纳屈(David Schnarch)所言:“婚姻掳掠了伴侣的幸福为人质,而赎金正是个人的自我成长(Marriage holds the partner’s happiness as hostage and the ransom price is always your personal growth.)”。每个主角在不同的程度上,让自己成为爱的奴隶,以致于不再拥有真实的自己,有的只是为爱付出一切,值得吗?

 

爱情学分哪里修?

 

曾经在中国时报的时论广场读到有读者建议要“加强情感教育、学习分手艺术”,立论是很好,但是在升学主义挂帅之下,若是要让学校的学生能够透过学校体系认识爱情的真谛,恐怕是难如登青天!所以当学生碰到爱情的难题时,依旧无法找寻到出路。

 

若说父母也该扮演一部分的角色,我也不否认,只是父母所提供的情感教育会不会成为子女的重担?常听身旁一些未婚的人士笑谈其父母的一些想法:“若是你未来的先生没有一栋房子不要嫁”或是“你未来的妻子不会煮饭不要娶”。上述的一些想法不过是弱水三千的其中一瓢,许多听起来似是而非的想法困惑着现代的青年男女,同时也对下一代的孩子们实施了“蛮横咒”,让我们对爱情永远没辄。

 

投错了石头问错了路

 

我常在想什么原因让许多人深受爱情的苦,但却又前仆后继投入爱情之海?可能的原因是我们都想在爱情海中找到一个可靠岸的港口,但丝毫没有想到的是我们自己是否已经成为一个可以对爱情负起责任,同时也愿意在爱情中不断地成长,而不是经常就想拿爱情当成武器来要挟对方,迫使对方因为爱情而就范。如果一个人的欲望是来自于“空虚”或“缺乏”,这样的爱情注定受苦;反之,当欲望来自于“统整”(fullness)或是对“自我”深刻的认识,这样的爱情就有机会扎根、茁壮,并且结实累累。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记取教训,因此芭芭拉•安吉丽丝(Barbara De Angelis)曾经于“爱是一切的答案”一书中说到,当我们对人生的功课一直无法学会之时,宇宙的力量会不断地介入,直到我们能真正体会这件事背后更高的意义,这样我们才能往前进,等待下一个机会吧。纵然在这方面我们都有失足、无措、悔恨、扼腕的经历,但是把握任何一个机会去发现或探索事件背后的意义,进一步转化成为个人有利的资源,不管人生多么悲惨,反败为胜亦是咫尺。

 

失去了爱情别弄丢了自己

 

因此爱情或婚姻要幸福,重要的是不再让自己成为爱情或婚姻的奴隶,许多男男女女为了爱情一味地卑躬屈膝、委曲求全,结果所爱之人却又移情他恋,自己却是独自黯然落泪,丝毫不知过去的付出到底算什么?想着过去的山盟海誓,如今一一成空,不知道是否下一个男人或女人会更好,因为自己已经受不起爱情再一次的痛。失去爱情等于就是失去了自己,不知自己的价值何在。

 

在我所从事心理辅导工作中看过不少这样的情境,有时觉得前来寻求协助的案主真是作茧自缚,明明知道对方不是个好东西,但就是舍不下,或者一直容许对方不停地糟蹋自己。

 

往往有女孩来求助,为了男友不体贴自己而无法释怀,每当她因为一些事情哭泣时,总会遭其男友痛骂,骂她软弱无能,一点小事都不能处理,将来结了婚那还得了。这一骂让女孩非常的难过,她心中真正想要的是男友能给予一个拥抱、听听她的抱怨,而不是男孩的建议,当然也不是他的责骂,因为他的责骂只是带给女孩更多的羞辱,更让彼此之间的感情愈加疏离。当他们两位接受心理辅导的过程中,双方都期盼对方有所改变,可是他们都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除非自己先改变,否则想要别人改变,又是一个难如登青天!

 

走出舒适区换档来成长

 

史考特•帕克(Scott Peck)在“心灵地图”一书中说到:“面对问题是个痛苦的过程。”既然是个痛苦的过程,也就没有人愿意去面对问题,问题总是留给别人去面对,自己却安稳坐在“舒适区”(comfort zone)内坐享其成,那知道对方也是这样坐享其成,以致于最后爱情中的男主角与女主角都是悲剧收场。

 

也有的男孩在面对爱情的困境时,想到的只是自杀,企图藉由自杀来挽回女孩的心,这个男孩从来都没有想过该如何去讨女孩的芳心,只是觉得自己喜欢这个女孩,女孩就该同样地喜欢自己,当男孩一遇见女孩的时候,总是噘着嘴,一副别人欠他八百万的样子,女孩看到男孩这样子,直觉认为他是个不开朗的人,为何要喜欢他呢?可是男孩不懂女孩怎么不了解他的心?

 

我自己也不懂为何世上的男男女女总是将自己的“决定权”交给别人,而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如果将决定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代表着风险,不如换个想法,将之视为踏出改变的第一步,这意味着我们要踏出自己的“舒适区”,面对人生的挑战,同时我们也将面对自己的收获:“个人的成长”。

 

想想我自己的初恋,差一点就伤害了自己所深爱的人,虽然我认为对方恶意离弃了我,因为她无预警地离开了我,没有留下任何的只字词组,同时也没有说明原因,我因此悲哀哭泣半年,更甚者,我原本计划写黑函去污蔑对方,但是在我的心中始终有个声音告诉我,这样做对我会有任何好处吗?反复思考的结果是坏处将多于好处,因此打消此一念头,即使后来我们不在一起,相见时至少还是朋友,而非仇人。

 

风中残烛的爱情导向自我成长的月台

 

这样的一段经历让我深信,唯有自己不断地成长,我才有可能脱离爱情的伤痛,若是我那时真的采取极端的手段,我恐怕如今还会承受爱情的苦果,因此决定自己是否要承受爱情的苦并不在于我们失恋了,更不是爱情,而是我们对于爱情或失恋赋予何种意义。一位著名的斯多亚学派哲学家艾庇顾拉斯(Epictetus)曾说:“人之所以有困扰并不是因为事件本身,而是他们看事情的角度。”如果我赋予爱情或失恋是个人生的功课那我就会全力以赴,面临挫折时我会先检讨自己可能的缺点,看看对方是如何响应我的进步,而不再沿用我旧有的模式,相信对方也会同样地成长。反之,若我仍是赋予爱情或失恋是环境因素,那我仍然可能归咎对方没有好好经营爱情,我就因此哭闹不休,那这样的爱情就有如风中残烛,随时可灭。

 

面对爱情或失恋,我们可以自我评估一下,如果改变我自己现有与伴侣的互动模式是好处多于坏处?还是坏处多于好处?读者不妨拿出纸笔,在纸上划一条直线及横线,将一张纸分成四大区块,第一个区块写上“不改变的好处”,第二个区块写上“不改变的坏处”,第三个区块写上“改变的好处”,第四个区块写上“改变的坏处”,写完之后,比较一下这四个区块的内容,或许就可以一目了然。

 

如同我前面所引述的,面对问题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若我们能够持之以恒地去面对我们的问题,我们将知道,不管环境如何改变,只要我们个人愿意不断地自我成长,即使社会、父母没有告诉我们如何恋爱,我们会因着本身的生命长大、成熟,使我们能够面对爱情中的阴暗面,而不致跌倒。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地踏上“九又四分之三的月台”,迈向爱情的学校,使我们在爱情中充满勇气。所以自我成长是爱情的长生不老药,会让我们在面对爱情的阴暗面,都不会使我们却步,反到给我们更多的学习机会,使我们更能知道上天所赋予的使命,如此我们更有机会让世上的男男女女不再重蹈覆辙,不再只为了爱情而做无谓的牺牲。

 

 

 

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并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诗篇37篇5节)

发布日期:2017-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