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的天性都是不喜欢被别人管制的。尤其是孩子,大人越说不让做的事情,他们就越好奇,越想去做。其实,引导孩子体验新鲜事物是不能从负面的角度去造成孩子的恐惧感的,而是需要从正面帮助孩子建立好奇心,鼓励他们去亲身体验,摸索出经验,感受到做这件事情的喜乐和好处。
昨天跟朋友们一起吃晚饭。点了一条清蒸多宝鱼,超好吃。在座的一个年轻妈妈一边很享受地吃着鱼,一边感慨地说:"这鱼真好吃!可惜我孩子不吃鱼。"我好奇地问她:"你的孩子为什么不吃鱼呀?" 朋友回答说:"她怕被鱼刺扎痛。"我问:"她被鱼刺扎过吗?"朋友说:"没有。可是大人们总是跟她说:'吃鱼要小心,鱼刺扎到你会疼疼的。'所以孩子一看到鱼就说'疼疼',然后就不肯吃了。"
我听了以后就跟在座的朋友们分享了我是怎么教孩子吃鱼的。在我第一次给小女儿吃鱼的时候,我跟她说:"鱼里有刺,刺是不能吃的,要吐出来。咱们俩来比赛,看谁吐出来的刺多。"女儿就很兴奋地开始一口接一口地吃鱼,每吃一口就很仔细地把一根一根的刺挑出来或者吐出来,整整齐齐地摆在盘子边上。她不但吃了好多鱼,而且一点儿都没有被鱼刺扎到。同时,吃得很开心。
引导孩子体验新鲜事物是不能从负面的角度去造成孩子的恐惧感的,而是需要从正面帮助孩子建立好奇心,鼓励他们去亲身体验,摸索出经验,感受到做这件事情的喜乐和好处。比如说,当孩子开始学习走路的时候,妈妈站在离孩子三步远的地方,跟孩子说:"来,走过来!走到妈妈这里,妈妈抱抱!"孩子就会充满希望地站起来,晃晃悠悠地走到妈妈跟前。反过来,如果每次孩子想站起来走路,大人就跟她说:"小心!别摔着!"这个孩子就很可能不太有勇气或者信心开步。学会走路就会迟一些,而且很长一段时间不肯自己走,总是要拉住大人的手才肯走。长大以后也会有瞻前顾后的习惯,自信心不足。
家长帮助孩子成长的正确方法应该是当孩子做错了事的时候,告诉他:"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而不是整天跟他说你不能做这个,不要做那个。如果一个家长整天告诫孩子不能做这个,不可以做那个的话,他的孩子就会生长在一个如履薄冰的环境中,心中常常充满恐惧,遇事不知如何是好。长大以后,要么循规守矩,裹足不前,即无想象力,又无创新精神,害怕未知数,害怕为自己做主,凡事请教申请批准,没有自己做决定的习惯。
相反的,如果一个家庭,任凭孩子无忧无虑地体验生活中的所有方面、层次、角度,只有在孩子做了不道德,有害于别人的事情的时候,告诉孩子他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跟他解释清楚为什么他做错了,并且给予适当的惩罚,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很清楚的错对感,知道什么是不道德的行为,懂得伤害别人的利益是不对的。同时并不会影响孩子做其他事情的自信心和热情。比如说,你的孩子在跟别的小朋友玩儿的时候,把一个小朋友推到在地,使那个小朋友的腿被碰伤了。你就必须首先告诉你的孩子,他做的事情是不对的,不管他有什么理由或者借口。告诉他伤害别人是一种错误的行为。首先,他必须向小朋友道歉。然后,要帮助小朋友治伤。还应该把自己的巧克力或者小玩具什么的送给那个小朋友作为赔偿(注意:作为赔偿的东西必须是你的孩子自己的,不能是大人的。)。最后,回家之后家长还要给你家的孩子一定的惩罚,取消他的一项最喜欢做的事情的权利,比如说今天不能看电视或者不能在iPad上玩游戏。这样,孩子就能知道伤害别人是不对的,而且不会忘记。但是他是不会不敢再跟别的小朋友玩儿,只会在玩儿的时候注意不要伤着别人。
一般人的天性都是不喜欢被别人管制的。尤其是孩子,大人越说不让做的事情,他们就越好奇,越想去做。大人说:"小孩子不能玩刀。"不少孩子都会趁大人不在家或者看不到的时候去碰一碰刀。大人说:"别碰电门,太危险!"肯定有孩子会去把小手指头或者筷子、铅笔什么的插到电门里去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告诉孩子别做什么是没有什么用的。而且你说的越多,孩子越反感,从而越容易导致反叛。相反的,如果你从来不跟孩子说"别碰电门",孩子很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到电门,即使注意到了,也不会有太大的好奇心,更不会想到去把手指插到电门里去。因为在孩子的世界里好玩儿的东西,太多了。小石子,小蚂蚁、虫子,一片纸,一粒纽扣,一片树叶等等,都会引起一个孩子巨大的好奇心,占据孩子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从中,孩子们会得到很多新发现,开发出许多幻想。
家长们,调整一下思维:亡羊补牢胜过防患未然。
推荐阅读:
1、赵荔:研究发现汉语是使用负面词汇最多的语言,你是否中招?
2、赵荔:喜乐、谦卑、相爱——你不知道的张学良与赵四小姐的晚年点滴
赵荔简介:资深教育工作者,社会活动家。出生于天津知识分子家庭,现定居美国夏威夷。1984年去美国读研,获文学和企业管理学两个硕士学位。在中国和美国教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有近30年的教学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