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善人生》(The Good and Beautiful Life)一书作者斯密斯(James Bryan Smith)提到,自己曾是神学生时,在养老院作院牧实习。除了关怀老人之外,他有时会接到探访的请求。有一天,一位75岁的老人要求这个年轻人去他的房间。第一次探访好像是一场刻意的考试,老人问了他关于哲学、神学的各种问题,似乎是在测试看这位预备作牧师的年轻人是否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接下来一周,老人每天都要求被他探访。
两三次交谈之后,老人开始将自己的人生和盘托出:他出生于1910年,25岁时就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成了百万富翁。此后他进入社会名流圈,积攒财富和名声。他曾有过三段婚姻,都因他出轨或忽略妻子而结束。他唯一的女儿已经不再联系他了。
一段讲述之后,老人对年轻的神学生说:“我想你会说,我毁了自己的一生,因为今天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有很多钱,但那不能给我带来喜悦。我每天只在痛苦的回忆中等死。”老人毫不犹豫地说,是他自己毁掉了追求幸福的一生。人生好像是在赌场里挥霍了一把,转眼就只剩在老人院里的叹息。
每个人都在世上追求幸福,被各种目标和欲望所驱动,但有多少人会预料到人生的结局是幸福还是悲惨呢?
C.S.路易斯曾在《荣耀之重》(The Weight of Glory)一书中说过,从福音书中的教导来看,耶稣认为,人在世上的欲望不是太强,而是太弱:人很容易三心二意地追求幸福,用性、商品、酒精或野心来愚弄自己,而不认真对待永恒的福乐。路易斯形象地说,人就像是一个无知的孩子,宁愿在贫民窟的泥水坑里玩耍,也无法想象有人可以带他去海边度假。
当谈到对我们自己遥远家乡的这种渴望时,我感到有一点羞涩。我好像正在做一样不得体的事。我正要戳穿你们每个人心里那个不可抑制的秘密,这个如此令人心痛的秘密,以至于你会称它为“怀旧”、“浪漫主义”和“青春期”才行。这个秘密也甜蜜地穿透着每个亲密的谈话,每当提到它,我们就显出尴尬,想要笑自己。这是一个我们不能藏起来,也不能说出来的秘密,虽然我们既想要藏它也不提它。[1]
耶稣指向这个世上最值得追求的幸福,就是上帝的荣耀。
C.S. 路易斯曾考察弥尔顿、托马斯阿奎那等圣贤对“荣耀”的理解,他很吃惊地发现,这些人都指出,属天荣耀是与人在上帝面前得到某种赞赏或好名誉有关。圣经说,人要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太18:3),而孩子的一个特点是,他(她)在受到称赞时会经历一种不虚假、不掩饰的欢喜。路易斯指出,这种单纯因被接纳或赞扬而来的欢喜,不仅在孩子有,在小动物身上也很明显。他说,“最谦卑的、最像孩子样式的、最具有受造物特点的喜悦,……就像一个孩子在父亲面前的喜悦,一个学生在老师面前的喜悦,一个受造物在创造主面前的喜悦那样。”他称之为“因称赞而来的合法喜悦”。 幸福就是追求看到创造主脸上的笑容。[2]
世人追求幸福,却往往收获荒废的人生,是因为他们不认识什么是绝对的善——至善。现代人更不愿意接纳绝对标准,因为人类的骄傲已经从科技改良后的各种舒适商品中爆发出来,让每个人都合理地为自己建立一个舒适帝国,来服事自己的欲望。他们以为自己追求的是实在的,但真相到了末了才显明出来。正如C.S.路易斯曾说,根本没有一种幸福,是没有上帝他自己在里面的。上帝不可能赐给我们这样一种幸福,它根本就不存在。
世界像一块田,生命像上帝撒下的种子一样,一茬一茬长出来,有的活七十年,有的活三十年。正像摩西之诗所说的,“早晨他们如生长的草。早晨发芽生长,晚上割下枯干”(诗90)。摩西在默想人生苦短之时,总提到上帝的怒气。正如世人经历的日子,都在上帝震怒之下,因为在追求幸福的匆忙中,他们的罪孽都摆在上帝面前,哪怕隐恶也显露无疑。
回到这篇文章最开始的那个老人的故事中。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是真实的,这已经很难能可贵。作为神学生的斯密斯(James Smith)继续探访他,与他一起学习圣经。很多年之后,斯密斯收到参加老人葬礼的邀请,他从老人的亲属那里得知,老人在人生最后一段时间悔改信主了。
所有生命的结局,都是一场收割。上帝要把舞台撤去,面对面质问每个生命的真相。那将是一个大而可畏的日子。C.S.路易斯在《纳尼亚传奇》的《最后一战》中,借着这一幕的描写,路易斯并非在说,人死后仍有机会可以选择去不去天堂。他是用一种极富想象力、略微夸张的文学手法来展现人的自甘堕落,以及人的选择和行为是有永恒后果的。
在很多关于天堂和地狱的讨论中,会有一个常见问题:世上每个人都会得救吗?按路易斯看来,普救论当然是错误的,因为很多人根本就不想要得救。他们不断让自己信服,他们选择的才是最好的。他们的世界充满了自我,容不下一位上帝。路易斯在奇幻小说《天渊之别》中,也表达出这样一个道理:每个失丧的灵魂都异曲同工地说,“与其在天堂服侍,不如在地狱作王”,正如他说:“最终只有两类人:那些对上帝说‘愿你旨意成就’的,和那些上帝最后对他们说‘愿你旨意成就’的。所有在地狱的人都是自己选择的。没有这种自我选择,就没有地狱。”[3]
审判结束后,阿斯兰说了一声“结束吧”,天地陷入一片漆黑。旧的纳尼亚灭亡了,他们都经过了死荫幽谷关,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世界的试验田被毁灭了,万物进入一个永恒的开始。
一些在战斗中死去的马人和熊也在这个浩大的队伍中。它们死时不明白,现在看到阿斯兰的时候,心里也是又害怕,又热爱。但它们进入的那个新世界,果树有医治伤痛的大能,救主可以揭开一切隐秘。这一场景的美好,简直像梦境一样。
路易斯最后说,“一个灵魂若认真、不停地渴望喜乐,他一定不会错过的。寻求的必会寻见。叩门的必给他开门。”[4]
注:
[1] 《荣耀之重》,Lewis, C. S. "The Weight of Glory and Other Essays." (1976),第30页。
[2] 38-39页。
[3] C.S.Lewis, The Great Divorce, New York: MacMillan, 1946. Chapter 9.
[4] 同上。
作者简介
李晋,现为加尔文神学院博士研究生。马丽,现为加尔文大学亨利研究中心研究员。
李晋、马丽夫妻二人同为社科和神学类译者,译有《自然正义》、《托克维尔的政治经济学》、《致年轻加尔文主义者的信》、《宽容的不宽容》、《思想的境界》、《慷慨的正义》等书。
感谢著者授权“今日佳音”首发;版权归作者及“今日佳音”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