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与群众的相处约十七次,但与门徒们在一起却达四十六次之多。特别是在最初一年半的期间,他花了大部分时间与一小群门徒同住,和他们建立密切的关系,而非积极接触广大的群众。当我们仔细观察耶稣的门徒培育,会发现每个神迹与教导他都经过精心的设计,藉以提升门徒对他的属性的认识与信心。
例如在“五饼二鱼”的神迹中(可6:34~44),耶稣原本要带门徒到野地去休息,后来见现场有许多:人,他就怜悯众人,因为他们如同羊没有牧人一般,于是开口教训他们许多道理。不可思议的是,当门徒建议耶稣在天黑前散开众人时,耶稣竟然要门徒给他们吃。门徒直接的反应是“我们可以去买二十两银子的饼,给他们吃吗?”(太14:37)二十两银子是当时工人8个月的薪资。
如何在旷野筹措这一大笔钱,并在日落前提供五千人份以上的餐点?面对耶稣的试验,门徒当下一定感到十分诧异,于是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只是分给这许多人还算什么呢?”(约6:9)此时,耶稣拿起鱼和饼祝谢了,擘开分给门徒,再从门徒的手中传递给众人,最后全部人都吃饱了,剩下的零碎还装满了十二个篮子。
传递食物的过程中,耶稣一定有能力用最快的方式,让鱼和饼神奇地从每个人手中出现,但他却吩咐门徒叫众人一排一排坐下,再透过门徒的手分享神的恩典……
从本段经文中观察,耶稣的门徒训练有以下特点。
耶稣的门徒训练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授课,而是以自己为榜样,直接展现在门徒面前,以此来训练门徒。反观今日教会的青少年门徒培育,往往把他们当成是属灵的婴孩,认为学生年少不更事、生命不够成熟,于是利用假期进行长时间的神学培训,长期下来,造成他们学习疲乏,甚至灵命因缺乏操练而停滞不前。
无可否认,真理的根基乃是门训的基础,但耶稣的门徒培育,非常看重“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经验教育,他带领门徒经历真实的信仰生活,并且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从中给予“教导”、“示范”,并在“实践”中予以“督导”,最后使人有能力传承福音的使命。
耶稣在传道的事奉中,也有常人所面临的局限。他知道如果要得着万民,就须把有限的精力先投注在一小部分人身上,而策略就是──塑造能继续塑造门徒的门徒。最后,耶稣在服事末期交付门徒大使命,对他们说:“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二十八18~20)
“大使命不仅只是一个福音运动,更是一个门徒培育运动。”十二使徒在耶稣走向十架、复活升天后,承继了他的事工。五旬节圣灵降临赐下能力后,彼得的布道有三千人信主,尔后教会在逼迫中不断成长,神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教会,新的领袖也开始起来牧养初代教会。
观察耶稣的事工,他的目标和优先级十分清晰──他开启了一个门徒倍增的运动。因此,我们也当效法耶稣来培育属灵的下一代,使青少年成为属灵的门徒,而青少年也能为他们的下一代,继续培育属灵的领袖。
华人教会传统的门训,多半扮演“教”的角色,仅以教导来传递知识。然而“身教胜于言教”,我们必须确保自己有好榜样,正如保罗所说:“你们应该效法我,好像我效法基督一样。”(林前11:1)换言之,门徒培育不是每周一次的教材研读,而是让青少年看到: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如何与人相处、如何委身服事、如何面对两难抉择、如何处理压力,以及如何过圣洁的生活。当他们从平凡的生活中,观察培育者如何活出基督的生命时,才会学习作一个基督徒。
耶稣用三年半的时间,几乎每天24小时和门徒们同在(约两万七千个小时)。虽然我们不容易做到这样,但可在周末开放家庭,邀请青少年同住,一起灵修、准备餐点或家务劳动,或是带他们出去短宣,学习面对属灵的争战,这都是值得参考的做法。以下另提供几个建议:
1.到医院探访病人或关怀会友时,邀请青少年同行,为有需要的人祷告。
2.周末时邀青少年一起逛街,藉此分享对消费及流行文化的价值观。
3.由一位成年人和一位青少年配搭,两人负责主日崇拜的领会。
4.带领青少年为重要的事禁食祷告。
5.带领青少年在街头发福音单张。
6.关心小区独居老人或弱势家庭,发起“好撒玛利亚人”运动,向会友募集二手衣服、文具、家具等物资,分送给对方并进行家庭访问。
7.担任儿童主日学圣经故事小老师,与主日学教师协同教学。
要培育青少年门徒,我们自己必须先成为门徒!因此,青少年辅导除了要接受相关的训练外,也要检视自己是否全心爱主?是否有稳定的灵修?是否过圣洁的生活?是否乐于付代价陪伴所关怀的青少年,并且常常为他们祷告?
最重要的是,门徒培育不是单靠自我的力量去改变人的生命,乃是要倚靠圣灵的大能,接受他的管理来陪伴学生;唯有如此,才能在“从做中学”的门徒培育中,将人的心意夺回,使青少年愿意为主而活。
选自“宇宙光全人关怀网”,略有删节;原文标题“从做中学的门徒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