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所属教会走向宗派化?

作者:华人牧者团契

我们该如何看待自己所属教会走向宗派化?

 

自从马礼逊1807年踏上澳门,基督教在中国已有210年之久。进入21世纪,中国家庭教会不断蓬勃兴盛,然而越来越多的教会尤其是城市教会正走向宗派化,比如给教会取名时带有改革宗、浸信会等派别鲜明的词汇,有自己教会独有的规章制度等等。中国教会走向宗派化似乎不可避免。

 

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宗派化对我们普通信徒来说是否有益?

 

对此,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教授周学信、恩福文化宣教使团创办人陈宗清牧师,台北中华福音神学院的蔡珍莉教授,哥伦比亚国际大学神学院徐志秋教授,将以通俗的语言与我们探讨宗派是怎么回事,我们该如何看待它。

 

Q:普遍认为,普世的教会都是基督的教会,但教会历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为什么又会形成长老会、浸信会等不同派别呢?1517年宗教改革以来,不断在产生新的宗派,据统计至今约有38000个宗派。

 

我们是否可以理解,宗派化是教会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中国教会需要走过的必不可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还是有些有哪些可以注意和避免的?

 

陈宗清:当我们看今天中国的家庭教会,我们是非宗派的传统?不尽然。当我们追溯到根源,最早我们的福音是由宣教士传给我们,而大部分宣教士都有宗派的背景。虽然内地会不是以宗派的背景和精神在中国拓荒,但这些宣教士本身是有宗派背景。所以我们不能讲今天的家庭教会没有受宗派的影响。

 

周学信:似乎大家都在追求理想的单一、纯洁的基督教,但基督教在起源的时候就很多元。比如在早期有拉丁语系的教会,希腊语系的教会,不同的教会对神话语有不同的理解。对神话语不同的解读和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宗派。

 

比如地方教会的小群,对宗派有不少负面的看法,想要摆脱西方宣教士带来除了话语以外的军事等影响,便要成立自己的宗派,但事实上,反宗派的他们本身也成为一种宗派。

 

蔡珍莉:陈牧师认为宗派与宗派主义不同。如“唯独圣经”在宗派发展过程中频繁地被不恰当的利用,导致宗派主义。请陈牧师再谈谈。

 

陈宗清:在学术界,宗派主义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从宗派主义的英文可以知道它是将宗派高举到一个极高的地步,是一种比较性的心态,认为有宗派比没有宗派更好。Radical (激进的)宗派主义,往往具有强烈的坚持,将自己的神学等同于《圣经》,以致于教会四分五裂。当然也有健康的强势宗派,就对教会的发展有一定益处。(备注:范浩沙在《巴别塔后的圣经权威》一书中将宗派主义分为三类:弱式宗派主义、激进宗派主义、强式宗派主义)

 

Q:现在我们比较多强调福音的处境化,那么,我们如何看待宗派现象在中国落地生根?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如何扬长避短?

 

陈宗清:处境化在传福音的过程中是不能避免的,而最先要处境化的就是语言,比如翻译《圣经》。再比如小敏的“迦南诗歌”是带有中国特色的诗歌,让中国基督徒体会上帝的救恩。而在这样的过程中,就慢慢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形成宗派。所以宗派是自然而然发生的,是无法拦阻的。

 

蔡珍莉:由于历史原因,不同的团体壮大,宗派自然形成。中国家庭教会要留心的是不让自己的团体走向“宗派主义”,要考虑治死肉体的问题。

 

Q:不同宗派强调真理的不同方面,就好像一块宝石有许多的切面,从不同视角都可以看真理,但没有一个教派可以完全诠释真理。我们担心宗派进入中国,会不会引发分裂冲突,甚至社会的撕裂?如何避免潜在的危险?

 

周学信:第一代改革运动中,路德和慈运理有很多的共识,唯独在圣餐的意义上没有达成一致。在宗派的形成过程中,因为大家对真理不同的解读,也有可能从朋友变成敌人。回顾教会历史,可以发现分裂是常常发生的,但我们要有信心,坚信有神的帮助,没有任何分裂可以撼动教会的根基。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学习。

 

陈宗清:无论你的团体要不要变成宗派,其实你的团体都有一定的宗派特色。对你来说一定要知道在认识神的过程中谨慎分辨什么是重要的。比如一些最基要的真理,基督论、神论、教会论等等,这些是不能妥协的;但比如末世论就可以有不同的观点,大家不需为此撕破脸。我们要懂得怎么保守自己的团体与别的基督教团体的合一及弹性。

 

蔡珍莉:教会历史中不少呐喊“只有我们支持唯独圣经”,其实除了圣经,我们要有整全的教会论。这样有益于我们的合一。

 

Q:说了这么多,大家对宗派问题的看法到底是积极的多还是消极的多呢?请您四位不妨进行一个投票。

 

陈宗清:这个问题是要有前提的。因为所有团体都有宗派化倾向,不能单纯说优点多还是缺点多。

 

徐志秋:我总结一下,陈牧师认为宗派是无法避免的存在,不完美的存在。但总的来说还是积极的。

 

蔡珍莉:在彼此尊重、互相欣赏的前提下,宗派反映出神教会的丰富。

 

徐志秋:所以蔡老师也是有条件的赞同。

 

周学信:现在西方的教会已经进入后宗派时期,包括台湾教会很少用宗派的名词,淡化宗派。我们需要更多的学习合一,但我们因为罪没有合一的基因。主耶稣的受死与复活是我们合一的核心,是超越宗派的合一。

 

徐志秋:宗派化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趋势,但我们可以不被局限,能彼此谦卑地学习。

 

陈宗清:其实今天很多人怕宗派,因为过去很多人受宗派影响、受伤害。但事实是依然会落入宗派的窠臼里面。

 

徐志秋:我比较赞同周教授观点,认为宗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否赞成宗派本身,不应该成为分裂的原因。所以总结下来,我们四位对宗派利弊的看法是2:2。

 

Q:作为普通信徒和非基督徒,应如何看待宗派问题?过度强调宗派立场是否会对他们接受福音造成障碍?

 

陈宗清:我们可以帮助慕道友,跟他说“这是上帝其妙的作为”。上帝喜欢多元。人是不一样的,对一件事的反应、感受都会不同,例如佛教、伊斯兰教,包括中国的儒家都有不同的派别。宗派里面的可恶之处是人的罪,非宗派的可恶之处还是人的罪。

 

周学信:传福音的方式也有区别,有的讲了救恩计划,没有讲耶稣基督。无论用什么方法,最终要把耶稣基督传开。我们传的对象是基督自己而非某一信经。

 

蔡珍莉:这是我们基督徒的责任,如何活出相爱,彼此帮补。教会合一的见证是美的,对于慕道友,我们需要做出更多的解释。

 

Q:在当前的社交媒体中,常会看到一些基督徒因为信仰立场的不同而彼此争论甚至攻击,对此,你们怎么看?

 

陈宗清:基督徒产生争议,主要有两个原因:1.自以为知道的很多就认为知道的正确,觉得别人是批评;2.把自己的无知当成真理。觉得别人讲的都是错。

 

无论是哪一种,基督徒在公共媒体上都不应争执。对方的观点只是在宗派中的理解,不是整全的理解。我们要做智慧的基督徒,建议尽量不要参与教义、神学等方面的争执。

 

Q:对于福音新媒体事工而言,我们需要持守圣经的立场,也需要有处境化的表达。具体来说,可以做哪些福音预工?需要注意或规避哪些问题?

 

陈宗清:最简单的就是,向80后的人讲80后的话,向90后的人讲90后的话。要知道你的target audience(服事对象)是什么。

 

周学信:媒体本身就是信息,当我们使用facebooklinewechat等上网、获取资讯的时候,它们会潜移默化地形塑我们的价值观。而我们在教会,是反形塑的。基督徒接触媒体本身要格外小心,我们需要回到圣经所启示的正确的人观、神观、世界观。

 

蔡珍莉:对于这个时代来讲,故事是很强,但在故事里面,神启示他的真理。新媒体若能有真实的故事、在故事里有神的话语,会是很好的福音预工。

 

徐志秋:年轻一代是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我女儿对漫画很感兴趣,我给她买了很多漫画圣经,她以后用这种方式传扬福音也是很好的。我甚至有一个大胆的想法,如果能做成小说游戏,刻画或者小说,将一些性格鲜明的人物,进行神学的推演,会让年轻人对神学更加感兴趣。

 


注:本文为作者在华人牧者团契年度特会上的发言。华牧倡导国度连接的异像,福音及文化的宣教使命,和圣经圣灵圣徒的属灵传统三结合模式。所举办年度特会,旨在回应城市教会建造的时代性挑战,促进与各地教会、各个事工、以及众圣徒的连接与合一。

发布日期:2017-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