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当今中国城市教会转型与更新的实践——以大使命教会为例

作者:悟真

现今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时代,各种声音充斥在我们的耳边,各样的"主义""自由"挑战着我们的信仰。对教会来说,也是如此。可以说,目前中国教会正处于受世俗影响最严重的时代,但同时也处于发展机遇最好的时代。正如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他的名著《双城记》序言中所说:

 

这是一个智慧的时代,也是一个愚昧的世代;

这是一个充满了希望的春天,也是令人感到绝望的冬天;

一切似乎形势大好,又似乎形势大坏;

我们周遭好像万事俱备,又好像一无所有;

我们好像一起直奔天堂,又好像同时朝反向而去。

 

笔者目睹,现今不少教会开展了很多事工,举办很多活动,却渐渐偏离了教会的核心。这不得不令人思考,教会该往何处去?中国的教会当如何转型?

 

笔者在这里引用吴东日博士提及的三大转型,就是:"中国的教会当从传统的聚会型教会转型为牧养型教会,从边缘文化转向主流文化,从被宣教的教会转向主动宣教的教会。"

 

那么何为牧养型教会?这里以笔者开拓建立的城市大使命教会的牧养理念来阐述,并提供参考性的答案。

 

概括下来,牧养型教会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小组化牧养、系统化牧养、多样化牧养。

 

2.jpg

小组化牧养

小组是一个教会中最小的单位,也是最重要的牧养单位。越大的教会只有把最小的单位做好,教会才会健康。

 

小组作为教会的最基层单位,在一个教会中扮演的角色、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是很大的。如果小组事工做不好,教会的事工就会像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最终产生的结果便是使教会陷入众多的事务性工作中疲于奔命,信徒的基本需要却得不到喂养和满足。所以,教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和重视小组牧养。小组是教会这个大家庭里面的小家,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教会的牧养功能。如果小组长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做好牧养的工作,小组便会有家的温暖。

 

对于组长,教会有三个阶段的牧养体系:牧师、区组长(大组长)、小组长。小组长主要负责日常的辅导和关怀。此外,当小组成员遇到重大事情,诸如夫妻间闹离婚,家庭遭遇重大意外等等,小组长需及时通知区组长,请区组长出面探访或辅导,必要时邀请牧师出面辅导、探访。如此便使得教会中的多数家庭都能得到充分的牧养和看顾,弟兄姐妹也会更愿意委身教会,信徒流失的情况便不容易发生。

 

"你要详细知道你羊群的景况,留心料理你的牛群。"(箴27:23)教会借助"小组"这一功能,目的就是要达到精细化牧养。而懂"精细牧养"的小组长,会在小组里安排一对一的服侍。小组的精细牧养不只在于小组长,更在于小组内人人参与,彼此牧养。比如出席者关怀缺席者,热心者扶持冷淡者,强壮者扶持弱小者等等,每位组员都发挥自己的恩赐来服侍其他组员。如此小组便可以像聚在一起的星星之火一样,烧的更久、更旺。小组做好精细化牧养的精髓,在于充分调动信徒的力量,把过去只在牧者手中的牧养,交给了信徒,使他们彼此间十对一、四对一、一对一的进行牧养。此外还可以达成ABA牧养。ABA牧养指针对一位在信仰上冷淡,特别懒惰或不渴慕的组员,一个人带不动他,小组长可以安排小组里的两位或两位以上的热心组员去关怀对方。这样的小组便形成了彼此联结委身于基督的属灵共同体,达到生命链接、深度委身、友谊加深、彼此帮补、相互成全。如此,分享的快乐会加倍的多,分担的重担便格外的轻。一旦小组组员之间彼此联结,彼此互动,就会形成牧养关爱的属灵互联网。

 

这样教会在整个牧养方面基于传统教会的牧养就有了一定的转型与更新。

 

与此同时,城市大使命教会牧养模式中与小组化牧养同步的,便是系统化的牧养。

 

3.jpg

系统化牧养

系统化牧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日信息的系统化,二是门徒训练或成人主日学训练的系统化。具体来讲,就是要让信徒对真理有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认识。而要达到这个目的,逐卷、逐章式的解经讲道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一百年前英国著名的传道人司布真就以系统性解经讲道闻名。有人曾说:"一个信徒只要在司布真的教会聚会十年,都会成为一个小神学家。"在现今这个信息碎片化的时代,对圣经真理做系统性的建造、整体架构性的阐述,是教会的当务之急,而门徒训练正是牧养的核心。

 

主耶稣在复活之后、升天之前,向门徒颁布了传福音的大使命:"天上地下所有的权柄,都赐给我了。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太28:18-20)践行大使命既是每位神的儿女接受福音后理当经历的信仰过程,也是教会增长的重要因素。而门徒训练就是践行大使命的基础和前提。事实上,每位慕道友在决志信主之前,应该同时明白信主不只是接受救恩而已,更是委身成为门徒即主的跟随者。所以门徒训练既是为了实现耶稣基督的大使命,也是一个生命复制的过程。

 

那么如何进行门徒训练?

 

门徒训练的第一步是寻找门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传福音。凡是听了耶稣基督的福音,自愿来跟随耶稣基督的人,都可以受洗成为门徒。我们可以在教会本身的福音工作以外,以人力,金钱,祷告等,于本国或外国从事福音工作,建立教会。

 

门徒训练的第二步是教导、训练。耶稣说:"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就意味着,首先我们自己必须学习、遵行全备的真理。然后才能将全备的真理教导下一代门徒,并督促、训练他们遵行。门徒训练有两大核心:即人格和事工两个方面。一方面门徒训练是要叫信徒的人格效法耶稣,即像初期教会的圣徒们被人称为基督徒一样,信徒们要基督化。另一方面门徒训练是要栽培人成为耶稣传福音事工的继承者,是一个培养门徒委身成为福音的传播者,真理的教师和爱的医治者的过程。

 

"终身接受门徒训练,终身训练门徒。"教会需要开展阶段性、密集性的神学训练,普及神学教育,让每一位青少年、信徒和教会领袖接受神学训练,建立整全信仰的架构。教会可以设立成人主日学教育:在主日聚会开展系统的圣经教导。这方面,教会应为信徒订立一个至少五年的主日学循环课程,让信徒有清楚的追求目标。当然主日学课程要按信徒的属灵进程和灵命的需要设计。五年的主日学课程可以分为基础阶段,栽培阶段,进深阶段和神学阶段。「基础」是为慕道和初信而设,「栽培」是为信主两到五年的信徒而设,「进深」是为信主五年以上的信徒而设。「神学」为教会事工领袖而设。每个阶段都应该包含圣经、神学、教会事工、信仰生活等几方面的课程。

 

需要强调的是,教会若要增长,必须要推行信徒的神学教育。21世纪教会最大的挑战就是信徒神学教育的挑战。推动信徒的神学教育,可以促使教会在质的方面有整体的提升。

 

3.png

多样化牧养

城市大使命教会的牧养模式除了小组化牧养、系统化牧养,还有多样化牧养。多样化牧养是针对当今教会的处境而兴起的牧养模式,也正是笔者在摸索的。

 

后现代主义所标榜的是多元,百家论坛各表其说,又如五彩缤纷的旗帜,商店里琳琅满目的商品。多元的存在,彼此兼容,彼此尊重。后现代文化有些观念我们不能认同,但我们不可轻忽这时代的趋势。那么如何可以驾驭这时代的特质?

 

城市的生活虽是丰富多彩,但城市人的心灵却常感空虚与孤单。特别是当今城市化进程中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的处境中,表相上看世界的各民各族虽不再是远在天边,而是近在咫尺,汇集成城市里的"邻舍",但更多的人过着老死不相往来的自我保护的生活方式;在城市中落脚不久或已落户城市的部分群体,因着有建立教会使命的些许牧者或基督徒领袖很快着手建立团契或教会。类似这样有故乡味传统的新老教会曾被命名为城市中的"农村教会",即虽说是在城市中,但教会的聚会模式还是以农村化形式运行。对于涌向城市的一批年轻的、职场上班的,从事文艺工作以及企业老板等诸多高学历知识型的群体,传统的牧养模式已经满足不了他们。

 

传统教会的牧养模式较单一,除了主日聚会外,也就只有青年聚会、查经聚会等周间聚会。而后现代的教会信徒需求多样化,群体组成的多元性,催促教会必须有更多样化的牧养和聚会形式,开展和设立不同质的活动或团契:如单身营、夫妻营、主日学夏令营、中青年失婚团契、工商团契、妇女团契、孤寡空巢老人团契、教师团契等;以及多样性特色的小组:创客小组,文化艺术小组,电商小组,读书会小组,摄影小组,夫妻小组工作坊等。教会开展各种各样的讲座与营会、丰富多彩的培训班,既可以满足信徒的属灵需要,又可以丰富信徒对真理信仰的认识、提高信徒的信仰素质。这些既有针对性又是从单一转向多样的牧养模式。

 

在传统教会和城市新兴教会牧会过的些许经验,在此初浅探讨相关中国教会转型与更新中的城市新兴教会的议题。更深感城市教会传统聚会模式的转型与更新已迫在眉睫,即从活动聚会转向小组化牧养,从碎片化信息的教导转向系统化牧养,从单一的聚会转向多样性、针对性的牧养,教会需要培养更多的牧养人才,需要整合各样的资源扎根于城市,推动城市宣教,从而为基督赢得城市。

 

作者为城市大使命教会主任牧师

 

发布日期:2017-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