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北大校长的事件之后,校长发了一封道歉信。信中有这么一句话,再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 北大校长似乎在这封信中,以这样的表达抛弃了质疑精神。
曾经的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教育思想需要灵活,兼容并包,不因学术争议而排斥,广泛吸收各家所长”。北大精神正是“精神自由,兼容并包”。何能精神自由?此需要质疑精神使个体的思想能够独立。为何需要兼容并包?因为质疑精神的存在,必然导致各样的学术争议,便需要兼容并包。
质疑精神对一所大学而言,相当重要,且必然能够创造价值。若是不然,如何进行学术讨论?甚至还可能会阻碍学术进步。
质疑精神,本不是一种需要被抛弃的精神。
质疑的对象
当质疑精神,进入到基督教的语境中时,却遭到各样的声音。其中就有人认为,基督教不需要质疑精神,只需要“信”就可以了。
若我们断然去否定质疑精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是拒绝去质疑的。甚至,我们似乎没有深入思考过,何为质疑。
所以,到底什么是质疑?我们又到底是在质疑什么?
对于前者,我们可以做一个最为通俗的定义,质疑就是提出疑问。对于后者,却难以一概而论。
质疑,是需要对象的。质疑某物,某事,某人,或是任何其他东西。
很多基督徒们反对质疑精神,是因为很多人质疑错了对象。对于部分基督徒而言,他们有时在质疑上帝、怀疑上帝。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确实有必要反对质疑。
约翰福音20:27,耶稣曾说“不要疑惑,总要信”。这句话是耶稣对门徒多马说的。多马是在怀疑什么?他在怀疑耶稣是否是真实的复活主。他的质疑对象是耶稣。
耶稣告诉多马,不要疑惑。这句话的背后,耶稣肯定了疑惑的存在。这意味着我们对上帝的疑惑,是必然存在。这样的疑惑,再正常不过。我们几乎不可能测透这位深奥的上帝。有疑惑的存在,便是信仰的真实状态。但若我们因为这点疑惑,就放弃上帝,那实在是我们的悲哀了。所以耶稣说,“不要疑惑,不要对上帝疑惑,总要相信、信靠上帝。”为的是让我们更接近信靠上帝,而不是放弃上帝。
所以,质疑不该是去质问上帝——为何祢要这样,祢会这样? 而需要在祷告中,去求问上帝,求上帝给个人的带领。
认识自己的不足
所以,到底要质疑什么?
质疑自己,质疑自己的认知,自己的观点。这不是要否定整个自己,而导致自我厌恶。而是在质疑自己认知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知上的问题或偏差,从而进行修正。对一个看似很正确的事物,提出质疑,才有可能找到隐藏在这背后的问题。
质疑,也是一种反思。反思自己,对上帝的认识是否有问题,对上帝的信仰是否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我们需要质疑,并非是真理靠不住,并非上帝靠不住,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是人靠不住。作为一个人,必然会犯错,且不断地、不知觉地犯错。我们对真理的认知,对上帝的认识必然会存在偏差。我们对信仰,也难以达到一种极为整全且正确的理解。
我们常常自高自大,把自己对圣经的浅薄见解,当作是正确理解。不论这样的见解来自哪里,都常常以权威自居。与我不同者,则是错误理解圣经者。这种自以为是,让人自高自大。正是这种“不质疑”的状态,让人停滞不前,且盲目自大。
质疑那个自以为是的自己,并不会让我们没有信心。反而在这种质疑的过程中,更多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渺小。在质疑的过程中,越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从而才能修正它,完善它。
“有信心”与“自以为是”是两回事。质疑打破的正是自以为是,而不是信心。
在质疑中前行
回顾教会历史,许多次的信仰更新,都源自那些在基督里获得真理之自由的基督徒,他们基于圣经,对旧有传统的质疑。
例如当年的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等人,如果不去质疑天主教的问题,就不会有宗教改革对历史无远弗届的影响,新教也就不会诞生;如果奥古斯丁,没有经历过对自己的质疑和懊悔,就不会诞生撼人心魄的《忏悔录》。
正是有这样一些敢于质疑的人,才推动着整个基督教的发展。只可惜,现在有这样质疑精神的人,已经越来越少。
如果不去质疑,那些错误的神学观点、圣经解读,将会大行其道。甚至因为其观点背后极多的支持者,使得这样的观点,被当作正确的观点来传播。
没有质疑精神的群体,将是难以前进的群体。有很多人,对没有质疑精神的北大,表达出悲观的态度。
同样,若基督徒们,断然否定整个质疑精神,对整个群体来说,同样将面临悲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