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会经历许多高峰和低谷、欢乐与沮丧、通达与挫折。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具有一个习性,称之为“归乡症候群”,也就是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习惯于选择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地方。我个人喜欢将那个我们熟悉的地方,称为“以马杵斯”──一个最安全、温暖、接纳和得安息与爱的地方,是每个人的原乡。
也许大家会好奇,以马杵斯的典故出自何处?它记载在新约圣经路加福音24章中,在其中记载耶稣被钉十字架后,有两位不知耶稣已复活的门徒,由耶路撒冷沮丧、难过地往25里外的村子──以马杵斯去,在这25里路上复活的耶稣和他们谈话的始末。而这个历史事件和路加医生生动的记载,是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一处经文。它呼召我成为专业的助人者,和成为教牧辅导员重要的服事典范;而这个典范就是主耶稣如何陪伴二个门徒,在那25里路的历程当中,所展现出来的助人与协谈风范。
一、 与受苦者同在
同行与同在是耶稣在这段经文中,所展现出来祂关心所爱门徒的具体表现,祂亲自显现陪他们走25里路,最后和他们一同进入村子并同住,直到他们顿悟愤起之时。上帝应许祂与我们同在,在旧约中早就言明。在我的人生中,第一次经历最重大的挫折时,我就经验了以马内利——爱的耶稣与我同在的安慰和鼓励,也是我相信祂的关键。而在现实的生活中,当我们的孩子、家人、朋友陷在困境中时,若我们适时地陪在他们身旁,与他们同喜同泣,经验告诉我们,这是他们最迫切需要而有效的。
二十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杰斯(Rogers)就提出助人的黄金三角:同理、温暖与真诚一致。当助人者提供了上述三者给予案主,他们就有能力积极自我关注,而去面对自己的问题。而这三者正是展现我们与受苦者同在的关键。在实务工作中与案主同在,我个人认为并不太困难,只要肯努力学习、操练及接受督导就可慢慢熟练;困难的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太太、亲人有问题、困难出现时,常常我们不会提供温暖、同理及真诚一致,而是心中急着想解决他们的问题,但往往适得其反。
二、 积极的聆听
要展现与受苦者同在,首先最重要的表现就是能够积极的聆听他们,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聆听是我们可以提供给困苦者的最好礼物,这份礼物包括:时间、耐心、尊重、保密与精力。
古人造“听”这个字,它也包含了上述:耳、心、眼和头等要事,也就是要耳到、心到、眼到,并满有智慧和技巧。当受苦者来到我们面前,我们要听什么呢?不外乎他们的故事、他们的情绪及他们如何统整及面对事件,而恰当的问话是获得讯息的第一步。在往以马杵斯的路上,耶稣就主动与他们同行,并问他们彼此谈论什么事去打开的话闸子,而成为这精采事件的开始。
前些日子,我的老大有天回来闷闷不乐说:“他不想去学校了。”妈妈平静地问他:“发生了什么事?”“不想讲。”“那等你想说时再说。”结果在晚餐后,他就一一把学校发生的事说了一遍。听完后,妈妈说:“原来是这样让你很难过,很高兴你愿意说出来。那现在你准备怎么办呢?”“不知道。”说完,老大就回房间去做功课,他妈妈也没有急着追问,而去照顾其他的孩子了。
三、 适时的教导
价值观中立、案主的自主权,是在助人的伦理守则上被要求的。但在往以马杵斯路途中的对话,当耶稣问出他们愁苦的原由后,发现他们的矛盾和认知上的错误,就温和的面质他们,并把正确的真理教导他们。在此我们可以学习到:在与案主同在、聆听他们、给予温暖、同理并真诚一致下,适时地给予建议和教导是必要的,但在此之前,还要先聆听,不可如箴言所说:“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十八:13)
我的老大在学校不愉快的事件,虽然当天没有结果,但第二天他还是高高兴兴去上学,也没有再提起;几天之后,我们再主动和他讨论,他也能平心静气地接受,并知道他自己可以再努力改进之处。
四、 耐心等待成长
在实务当中,我们就发现案主的改变与成长是需要时间的,就如长跑比赛当中,能达到终点的每一位选手都要克服途中一段所谓的“撞墙期”。当耶稣陪他们走了二十五里路,同时给予他们适当的教导后,本来就要离开了,但因为门徒还不明白,就接受他们的邀请,住到村子中去了。经文中记载:“到了坐席的时候,耶稣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他们。他们的眼睛明亮了,这才认出他来,忽然耶稣不见了。……他们就立时起身,回耶路撒冷去……”
这里我们发现,案主能够眼睛明亮,有能力再度离开自己温暖、安全的以马杵斯而回去面对困境中的耶路撒冷,其中重要的关键是等候、祷告和他们接受(吃)了生命的粮。这也是从事教牧辅导工作者所要去努力的。
总之,与所爱的人同在,聆听他们,适时地教导,给予时间,耐心等候他们成长,是我们陪伴及照顾所爱的人在困苦路上可做的,同时也是我们自己在困境中有效的准则:常常与上帝同在,聆听祂的声音,顺服祂的教导,行在祂的光中,如此就能荣神益人了。
本文选自“宇宙光全人关怀网”;略有删节,特此致谢!
版权归原作者及媒体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