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之华》是岩井俊二的新作。有人已经期待了它20年,因为与他合作的是香港导演陈可辛。但即使如此,一个日本人来中国,用中国演员讲中国人的故事,最怕的就是不接地气儿,但居然没有。
不光没有,还让我感受到一种作为人类共通的东西——是表达,与被听见。
那些年,我们一起交过的笔友
不知道你上学的时候,是否流行过交笔友?
我上初中时也曾有一位通信数年的笔友,她是一所初中的女生。我们的通信始于一次误会,但后来我们继续写了下去。
我们在信中聊学习,聊明星,聊电视剧,聊自己在青春期的种种心情……每次大课间,我都会跑去传达室看有没有我的信,我跑得很快,总是第一个跑到,而每次看见自己的名字,有一阵难以形容的欣喜。
我会先捏一下信封的厚度,然后满怀期待回到教室。
不知为何,我一直对“写信”这件事有兴趣,我总觉得“嘴”更适用于谈判和讲道理,但“写”却可以产生更深刻的交流。于是当我观看这部用“写信”串起来的电影时,会突然发现,在那个刚刚逝去的年代里,我好像落下了什么东西。
在时间中渐渐褪色
故事开始于一个葬礼,这样的桥段虽然被同一个导演用了不只一次,但却如全新的一般。而在这第一场戏中,作为主演的周迅,寥寥数语,尽显功底。
周迅饰演的之华,去参加姐姐之南的同学聚会,想告诉大家姐姐刚刚去世的消息。但30年未见,她被当成了之南,更是没机会说出噩耗。
席间,曾经深爱之南30年的男同学叫住她,问她有没有看那本他自己写的叫《之南》的小说。
而从此,之华冒充姐姐,和这位曾经暗恋的男生通信。这个过程中,他们共同回忆起了初中时代的种种,也串起了姐姐之南短暂的一生。
之华很平凡,但之南却从小优秀。她漂亮,学习好,毕业时作为学生代表演讲,但却因为大学期间爱错了人,命运直转而下。丈夫不务正业,她失去了无忧无虑的生活,连精神世界也被毁掉,甚至遭遇家暴,患上了抑郁症,最终自杀而死。
当这个故事的情节被散落在水洗一般的镜头下,我知道它是漆黑的,但它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它以一种静静的方式,很有礼貌的把你带进一种生活,然后一点点向你介绍那群人。他们的爱恨情仇和人生悲喜,在时间中渐渐褪色,却让我既有旁观感,又有一种深深的共鸣。
我离你,越来越远
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不光可以跟地球那边的人说话,还能同时看见他们。
可是当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不需要以空间为衡量标准的时候,更深的冷漠和关系上的隔阂却越来越明显。
你已经很久没写过信了吧?你也年纪轻轻却已经开始提笔忘字吧?
只是,会不会写字其实还不要紧,要紧的是,当年需要用“写”才能完成的事,是随科技发展越来越便捷,还是越来越困难……
有人把这件事怪罪于手机和互联网,但工具本身是无辜的,它只是在对使用工具者做出延伸。出问题的,还是人。
人被造在“关系”之中
我们找不到彼此,我们甚至已经放弃寻找彼此,我们宁愿看直播,宁愿用没有生命的游戏角色取代真人……但这些近乎疯狂的举动,与那些年我飞快奔跑取信的身影,难道不都是在说明,人是需要关系的存在吗?
我们特别想与他人有关,似乎这一关联越深,就越能说明我是存在着的。因此我特别想知道你的一切,也想把我的一切都告诉你。当这种愿望越强烈,越充分地体现在双向关系中,我们获得的满足感也就越深刻。所谓爱情和友情,都是对这件事的形容。
可惜,在这个世界上,两情相悦的少,单恋的多;在单恋中,能正常表达的少,不敢袒露自己的多。就像男主角尹川,可以将思念写成一本书,却无法真正找到那个人;而之南,可以反复阅读手稿,却致死未与此人相见。
我们那么渴望走进一段关系,却难以走进一段关系,而在关系之中,也是反对大于理解,伤害大于陪伴……
《圣经》说,这是因为“人”的存在,在出现的时候,就是被造在关系中的。
上帝在六日造物过程中,每造一样就说“好”,但在造了人以后却说了“不好”。怎么不好呢?
耶和华神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
上帝要让亚当存在于关系之中,于是让他沉睡,取了一条肋骨,造了一个女人。亚当见到这位终生伴侣,便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创2:23)
按说,如果人类就这样繁衍下去,会是多么美好的一番景象!
但是好景不长,亚当却改了口,将自己的伴侣说成“与我同居的女人”。
“同居”,恰恰反映了当下人们孤单的处境——同一屋檐下的人,只是同居,只是搭伴过日子,只是分享财物与劳动,却没有走进彼此的心灵,更难走进彼此的生命……
爱是一种信仰
导演岩井俊二,一直在试图通过“信”这一线索来探讨这一问题。而普通大众,也逐渐感受到了这个问题,于是,有人试图寻求精神与审美层面的一致,有人试图寻求认知与兴趣层面的匹配,还有人只是寻求口味与消费观层面的和谐……于是我们有了好哥们儿,却还是觉得没朋友,我们有了好闺蜜,却瞬间可以变成塑料花。甚至大把的年轻人都没听说过笔友,却在寻找着炮友……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的悲哀。
我想起中学时代看过的一本书,叫《望着你》,是基督徒作家北村的小说。十几年来,小说中的故事我已经淡忘,但这一书名却常常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翻开书柜,找到了它。打开扉页,看到那段曾经深深感动过我的话:
我想,爱应该是对一种对象的重要价值的确认。这种确认到一个程度,就称为爱。而且这种价值有惟一性,所以爱是专一的。因此爱是真理。
爱有不同的深度,那么爱到最深的才是爱,要爱到那么深,只有舍己,别无他途。因此爱是信仰。
爱肯定是不求回报的,但爱真的有回应。如果没有回应,不是我们给出的爱并不是爱,就是爱得不够深切。
耶稣爱拉撒路爱得何等深切,拉撒路就要活过来。因此爱是复活。
看来人类的主要职业应该是爱,要一刻不停地爱,哪一刻停下来了,那种神圣的同在就要消失,爱里没有惧怕。因此爱是永生。
已经足够清楚了。若能为此做出补充,那就是保罗的话: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