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室逃生》是由美国索尼哥伦比亚影片公司出品的惊悚片,于2019年1月4日在北美上映,2019年1月18日在中国内地上映 。该片以时下全球热门的娱乐体验“密室逃脱”为主题,配以精细巧妙的密室设置和悬念迭起的烧脑故事,还原了一场真实、惊险、刺激的大型“逃生搏命”游戏。
看完《密室逃生》,我觉得胸口闷闷的,直到喝下两大杯凉水,才逐渐走出影片营造的惊悚压抑的氛围。环顾四周,我们所处的不也是一个“密室”吗?而庸庸碌碌的行人,哪一个,不是在寻找出口?
1,从“游戏”到“真人”
在谈这部电影之前,我想先介绍一下这款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流行的游戏方式。
——密室逃脱,又叫逃离房间,英文TAKAGISM。
最开始,它只是一种叫“Crimson Room”的单机游戏。面对电脑,玩家动动鼠标,找出线索,然后一步一步解开谜团,以至于通关。
到了后来,发展成真人实景游戏,并且非常流行,仅北京就已有一百多家这样的俱乐部。
而现在呢,手机端也有很多这类“密室游戏”。只是无论在电脑还是手机,无论是真人还是网络,游戏的设计者们已经从对智力、心理等层面的挖掘,慢慢转向了更为惊悚、诡异,甚至是更为灵异的探索。
并且,这种“密室逃脱”游戏,已经成了投资的风口。
我看过一些招商广告,上面是这样写的:
“近年来我国人民消费水平大幅提升,人们的眼球不再是单一的衣食住行,而更多地是把眼球放在了精神娱乐上来充实生活。VR密室逃脱行业属于新兴行业,长期来看,不会被淘汰……”
除此之外,它还被形容为“超级时尚”、“超级好玩”,并“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2,从“真人”到“电影”
我常常感叹,商人的嗅觉有时候比文人更敏锐,他们捕捉到的信息是最“实在的”,不容得一点浪漫的想象。而所谓社会风向、主流思潮,其实也都体现在消费模式中——能赚钱的事儿,肯定能反映出人们的喜好趣味。
当那些挂满蜘蛛网、白骨骷髅头,以及掉了脑袋的血腥画面在广告中穿插……我们能感受到,人们心中的“密室”有着怎样的样貌。
《密室逃生》,的确模拟出了游戏的场景,但它展现出的“密室”更为高级。没有赤裸裸的用血浆来吓人,却浓缩了人生中的恐惧。
第一个密室,是一个如烤箱一般不断升温的房间,在被热死之前,要想办法离开。
第二个密室,是一个小木屋,只要找出密码便可以开锁,虽然没有前面一个那么可怕,却在细节处使其中一个玩家想起自己最为恐惧的记忆。
……
一直到了第七个密室,那个已经极为狼狈的唯一存活者,需要在极短的时间中找到密码来解锁。
最终,他从废墟中走了出来。他赢了呀,但他来到的出口并不是出口。
他面对的,居然是被灭口。
3,从“电影”到“人生”
电影到这里,已经接近尾声。所有的感官刺激和情绪调动都逐渐平稳下来。接着,电影的创作要对剧情有一些梳理和交代。
而那个原本以为在“分诊室”死掉的天才少女醒了过来,当她想为游戏中替他们付出生命代价的伙伴报仇……影片却为我们展现出一个超越她视角的真相!
原来,她还在游戏中!!连她将要乘坐的飞机,都是正在测试的游戏内容。
啊,密室……
走出一间,进入下一间,每一次都觉得总算要大功告成,每一次都觉得再努力一把就好了……
密室……
挤过了高考,进入大学,挤出学校,进入社会,挤进了单位,也被挤在了业绩与人际间,然后是婚姻,然后是子女教育……疾病,衰老,养生,健身,保险……
那么,从襁褓到象牙塔,从小镇到太空,不都是一个个不同主题、不同线索的密室吗?
4,从密室到逃出
人类苦苦探寻的,难道真的如电影开头所说:死亡才是最后的赢家?
事实是:无论你通关了多少个密室,最终逃不掉的,是死。
死,是从亚当夏娃违背上帝的那一刻,就临到人类的游戏规则。
我们真正的敌人,以及最终需要突围的,就是死!但几乎所有人,都把力气消耗在一间一间的小密室中……
我们能逃出死亡吗?
影片的机场,是消极的。即使如女主角那般,在“量子之诺”这样的物理概念中寻求到了一线曙光,也依然还在密室里!
那么无论是哲学家,还是科学家,无论内观良心,还是勘测宇宙……都是一样的。
除非,除非……游戏的设计者,是好的。
没错,希望不在玩家,而在设计者,他如果是恶的,我们便不用瞎折腾了,在密室里等着被烧焦,或渐渐被冻死,再不然沉溺在幻象里……
很可惜,电影中的游戏设计者是为了钱,所以一切的行为是被利益驱动。
而这个世界的设计者却是为了爱,为了以圣洁、公义、慈爱,来彰显他的荣耀。
于是,他亲自进入玩家中间,进入一间间的密室,他把手伸向一个个挣扎着的灵魂,他要我们跟他走,离开这已经被邪恶非法掌权之地……
而我们需要放下的,是自以为可靠的办法,是眼看就要成功的可能性……我们必须完全信任他,哪怕他说的,不符合我们发现的所谓线索!
而这些……不是我编造的,不是我想象的,你我真的身处密室,而他真的已经来了。
作者简介:
作者yani,一个为永恒国度奋斗的小兵,一个前几天还是孩子的新手妈妈。
微信公众号“我上有羊”,ID:yani3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