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未成年人免受侵害,需要所有人共同参与

作者:艾比
 

作者:艾比

 近日,未成年人遭受性侵不断被刷屏,引发热议。很多父母也开始纷纷讨论如何保护自家的孩子不被虐待甚至侵害。似乎把预防知识灌输给孩子,他们就可以免于受害。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提供保障体系,才能使他们健康成长呢? 

 

 

01

父母的责任

 

父母之于子女有多大责任,我是来美国才意识到的。那时正好国内热议人贩子拐卖小孩。有朋友说了这么一件事:她在商场遛孩子,孩子跑来跑去,大概离她有20步的距离。

 

这时有个警察走过来说:“你不可以让你的孩子离你这么远!这里人这么多,你要对孩子负责!”朋友被镇吓住了,从此都不敢再这样随意。我一直以为美国孩子都是可以随便乱跑,家长不会太在意,这是很大的偏见。

 

对于反虐待,负责的美国家长通常会有如下的做法。

 

1.教导练习

 

教给孩子关于身体的知识,使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私密部位,并且让他们明白这些部位是只属于自己的。

 

教会他们说“不”,对于让他们感到不舒服的行为,他们有权利说“不”,更遑论性行为。美国幼儿园小朋友很会说“别碰我!”不仅是对同学,对老师也是如此,而这对制止纷争非常有效。

 

告诉孩子不可以搭便车甚至靠近汽车,不可以和汽车里的陌生人或不信任的人交谈,不可以在未得到允许的情况下与任何人去任何地方,包括来找你。

 

美国的学校是开放式的,谁都可以进来,当我看到班里孩子在操场上和陌生人说话,孩子立刻向我解释,这个是好朋友的爸爸,自己不会跟他走。这已经成为美国孩子的共识。

 

寻找合适的环境练习安全基本技能。例如在商场、游乐园练习随时保持与家长的互动,找朋友一起去洗手间,在找不到父母的时候寻求真正可以信赖的人帮助。

 

在我工作的机构,孩子上公用洗手间必须由老师带着,老师检查过洗手间,学生才可以进去,并且必须三人同行,而且是同龄人才可以。

建立关系:

 

对孩子任何行为或是态度上的变化敏感,鼓励沟通,做个积极的聆听者。披露令人不安的事件或分享感觉会让孩子感觉不适,尤其是你的反应夸张的话。

 

所以你要注意一些小线索,努力保持平静,不带负面情绪,不做评价,而是用合作的态度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不愿意对你完全诚实,找一个你的孩子可以信赖的成年人。

 

告诉孩子可以和你分享任何事情,包括让他不快或者不明白的事,要第一时间告诉你,尤其是涉及成年人。

 

特别留意孩子提及不想和什么人在一起,因为这很可能不是个性有冲突或者缺乏兴趣。如果有人送礼物或者显出对孩子很关注,花点时间和孩子讨论为什么会这样。

 

 

2.检查监督

 

永远不要让你的孩子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你的监督是无可替代的。不要让你的孩子独处或和某个人相处。即使是老师和孩子,在美国都不可以单独相处。如果需要私人谈话,也是要在公共空间进行私人交谈。

 

确保你的孩子在哪里,并做到了解你的孩子和谁在一起。尽你所能了解他们的朋友和所待的地方。在不了解的时候努力参与孩子的活动,以便熟悉活动组织者和参与者。

 

如果计划改变也要及时通知。我所在的机构都有登记制度,孩子进出都有家长或老师的时间记录和签名。当孩子知道这是出于保护他们的目的,他们就不会太反感。

 

一定要筛查保姆或照顾者。美国大部分州都将性犯罪者登记,家长可以去查。如果你没有办法查到,那么你至少可以运用职场经验和社交手段,了解这个照顾你孩子的人。

 

你也可以“临时抽检”,看看你的孩子正在做什么,询问照顾者他们之间的经历,仔细听他们的回答。通过沟通,你会了解到幼儿园是否唯利是图,老师是否尽职尽责。一个对的人,胜于所有的硬件设施。

 

 

 

02

机构的责任

 

不管是幼儿园还是学校,都需要训练有素的教师。在我工作的机构,每个人都需要接受“排山倒海”的培训。

 

在我工作的第一个月,就接受了超过10个培训,其中关于儿童虐待的培训有2次。而这样的培训并不是一次性的,我的上司已经在这个机构工作十多年了,他仍然要每年参加一次。

 

虐童,并不像我们以为的那样简单。我们比较熟悉的是挨打。这叫身体虐待。除此之外,还有忽视、情绪虐待和性虐待。

 

忽视在幼儿园并不鲜见,例如不能提供足够的食物、弃置不管、照看不周、缺乏医疗照顾、居住环境不干净等等。

 

由于我所在的服务区有很多低收入家庭,所以免费为孩子提供一顿很丰盛的食物(非正餐),但还是会有孩子不想吃,这时他们就会“Touch”一下,表示我领过食物,但我不想要。老师还会把这些记录下来备查。

 

情绪虐待就更常见,即便是亲爹娘,有时也会毫不自知地虐待了自家宝贝。比如说“你什么事都做不好”、“你真笨”等。而在美国,“你真笨”算是非常严重的字眼,如果有孩子说出这句话,一定会被别的小朋友告状,就别提那些脏话或是威胁。至于“望远镜可以伸到家里”这样的话真的是超越想象力。

 

性虐待在美国是重罪,而且常常牵涉到多个诉讼,数罪并罚往往几十年牢狱之灾,上一次我听说的此类案件是个性侵女老师,判了47年。但是重罚并没有杜绝罪案发生。

 

我在培训中学到的最有效的方法乃是“防患于未然”。例如,教师绝对不可以和单个学生独处,所以我们机构每个班都是配两个老师或以上。每个老师上班学的第一个禁令就是“不可以主动触摸孩子”。

 

可是总有小孩愿意拥抱甚至亲吻喜爱的老师怎么办?老师要即刻转换体态,变成搭肩膀或者击掌这样的安全姿势。

 

培训中特别提到一个原则供大家参考:老奶奶原则。什么叫“老奶奶原则”?就是说,怎样判定某些举动对孩子来说是适宜的,老师可以想象这时孩子的奶奶正好走进来,你觉得她看见会觉得正常就是适宜的,如果她会觉得怪怪的,那么你就不能做。

 

对于各样的虐待,教师该如何处理?尤其是有些只是迹象,没有实锤不敢乱说是吧。等到有了实锤才举报就来不及了!所以,在美国是鼓励举报的。

 

而且为了打消举报者的负疚感,他们被告知很多安慰的讯息:“不要紧的,你举报的人不会因为你失去工作”“不会仅仅因为你举报就抓他”……所以大胆举报吧!你的同事喜欢独自带孩子上洗手间吗?她或他想在下班后与孩子建立联系吗?那个老师关注了孩子的社交账号吗?这都不正常。

 

只要是觉得不正常,那就赶紧举报!如果你的上司无动于衷,那就越级举报,如果还不行,请你直接报警,没有人会因此责怪你。

 

举报不仅限于性虐待,也不仅限于对周围同事,如果发现孩子身上有不正常的淤青(比如脸上),身体有说不清楚原因的伤,害怕家长,又或者孩子和你说家里有虐待的情况,这些都在举报范围。现在你知道为什么那么多美国人好管闲事举报华人打孩子了吧,因为鼓励这么做。

 

我们机构很多年轻老师没上过大学,有些中学也没上好,拼写单词都困难,但是他们不会虐待孩子。因为每个老师在招聘时都要经历笔试、面试和背景调查。

 

这些都不是走过场,面试有群体游戏环节考察你参与性和是否急躁;背景调查要有两个专业人士和一个私人朋友提供。在入职以后不断培训,直到成为习惯。

 

这并不难,但需要花代价。国内有记者卧底应聘幼儿园老师,4家幼儿园,无论公立私立,连健康证都没查,怎么保证孩子的安全呢?如果幼儿园和学校可以参考美国的方法招聘和培训老师,可以大大降低虐童事件的概率。在入园前了解一个机构是否有这样的管理也可以为家长借鉴。

 

 

03

社会的责任

 

在美国有两个著名的法案《梅根法案》和《洁西卡法案》,大家都可以搜到。其实美国还有好些以孩子的名字命名的法案,这些法案都跟受虐致死的孩童有关。因为孩子被害,家长四处奔走,百姓施以援手,使这些法案通过,得以保护更多的孩子。

 

在为立法而奋战的人群中,也有人遭遇过敌对、忽视、威胁和收买,但是最终他们获得了胜利,使这案件不仅仅是个案,而是成为帮助社会进步的工具。这是对受害者最大的尊重。

 

恰逢其时,电影《嘉年华》正热。这是一部描述性侵孩子的电影。每个性侵案背后都藏着另外7个不为人知的隐案。我们身边每天都在默默上演这样的悲剧,而我们不知道,甚至不想知道。知道了,也不懂得如何面对。

 

就好像《嘉年华》中的人们,不合适的愤怒和不愿触碰的隐藏,更多的是假装没看见的冷漠。如果我们对于身边的虐待视而不见,那么谁来捍卫你我软弱时的平安?只有所有人都重视,学校才会把这当成大事,就如学业成绩一样,哪个学校敢不追求呢?

 

在《梅根法案》的网页上,有一段给每个人的话:

 

当你和某个你感到不舒服的人相处时(比如在电梯里,在汽车里,在你家里),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只因为自己是熟人或朋友的朋友而不自在地与某人单独谈话。警惕那些通过不必要的身体接触试探你界限的人。

 

邀请你当地的执法部门,缓刑/假释部门,强奸危机中心或防止虐待儿童组织与社区互动,以了解这个问题并学会应对和帮助。去认识你的邻居。如果需要,组织街区联防。不要等到你被告知性犯罪者住在附近,开始在性侵问题上教育自己和家人。

 

正确看待媒体报道的虐待案。这些故事虽然真实可怕,但并不是常态。

 

当每个人都懂得保护自己,并且关爱邻舍,合乎中道地看待问题,才会有正常和平安的社会。我们常常会沉浸在一种繁荣的假象里自我陶醉,但是总有极其丑恶的事件将我们唤醒:创建和谐社会还需努力。

 

当整个社会都在引导人们挣钱和消费,当孩子的理想不是星空和大海而是公务员,当弱势群体被边缘化而我们习惯性漠然以对,那么公义和平安就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不要为恶所胜,不要无所作为。你可以举报恶行,保护弱小,你也可以声援或是祈祷。支持那些已经在做的人,比如那个举报虐童案被教育局开除的老师。

 

这注定是一条不好走的路,但也是一条必由之路。正如圣经中的忠告,“我们行善,不可丧志;若不灰心,到了时候,就要收成。”(加拉太书6:9)

 

— 完 

 

作者简介:

艾比,曾于中国任小学教师,现居加州,供职于一家非营利机构继续从事教育工作。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发布日期:2019-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