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水旁树
有11个孩子的美国家庭是怎么带娃的?
如今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带娃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别说11个孩子,就是1个,已经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操碎了心。
“生娃是个坑。”一位90后妈妈吐槽说。
那么对于已经入坑的父母而言,有没有什么带娃的秘诀可以学习呢?几个美国家庭的例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01
建立家庭的次序
几年前一位美国朋友Chiropractor让我帮忙为他正在怀孕的妻子寻找一位中国按摩师,因为大肚子的原因,脊椎有点受压迫,想按摩放松一下。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我一看到他,嚯,好家伙,旁边四个蹦蹦跳跳的小朋友是怎么回事?原来都是他儿子!
进入他家前,我想着在中国走到哪都带这样一个“幼儿园”,家里该有多混乱啊!谁知一进门,那几个小家伙竟一下子变得出奇地安静,还把手指放到嘴巴上“嘘”的一下相互提醒,原来他们年龄最小的弟弟正在睡觉。
然后他们开始各自按照自己的日程,读书的读书,玩游戏的玩游戏,没有一丝杂乱。我略感到意外,目光扫了一下他家的装饰,当真是简单朴素却又不单调,最显眼的是挂在客厅的一句出自《圣经》以赛亚书的经文:那等候耶和华的必重新得力。
在吃午饭的时候,又看到餐桌上用小纸片写着一句祷告词:我们感谢上帝赐予我们丰富的食物,更感谢他的爱让我们团聚在一起。
“Daddy, Can I have that milk again.(爸爸,我可以再喝点酸奶吗?)”
“No,you had already taken that this morning,didn’t you?”(不可以,你早上不是已经把自己的喝完了吗?)
那个大约4岁小男孩,向酸奶留下留恋的一瞥后走开了,没有哭也没有闹,也没有再多争论一句话。
看到这一幕我不禁想起一位朋友说的“人生次序”,他说一个人的一生中,神应该是被摆在第一位,家庭第二位,自己要实现的梦想是第三位。
这“人生次序”应用到家庭里,则是“神第一,丈夫第二,妻子第三”,这不是男尊女卑的问题,而是家庭生活有序进行的一个法则,这样做的家庭大部分都很蒙福。
02
培养勤俭节约的美德
有次在银行和朋友吃饭的时候,对面的大叔给我讲:“这边的外国人太能生了,一出门带一串,过马路的时候都是排着队走,一点也不闹,真有点不敢相信。我数了一下,有11个,8个看上去像是亲生的,3个是领养的。”
“哦,他说的应该是Kitty家,他们家就有11个孩子,她告诉我她小时候就是穿她姐姐的衣服,穿不了了再给下一个妹妹,一直穿到破了才扔掉。我去她家吃饭,当时盘子里还有一块鸡肉,她孩子问我能吃吗?她说你要先问问客人吃饱没,客人说吃饱了你才可以吃。”
这似乎跟我们对美帝的印象有点不一样,毕竟是世界上科技最发达、花钱最大手大脚的国家,他们的人民竟过得这样的简朴(当然,这里不以偏概全)。
比如刚才提到的美国朋友Chiropractor,他觉得电瓶摩托三轮车很好用,因为他可以一次接很多孩子,但他去学校门口接孩子的时候,旁边的很多爷爷奶奶就开始对着他们指点:“你看美国人的生活也不咋地嘛,他竟骑着电瓶车来接孩子,还不如我们呢。”
在我们物质生活还不丰富的年代,众多家庭里也有众多的孩子,父母通常会让年纪大的孩子带小的孩子,时间一晃,轻轻松松也就过来了。现在生活好了,“结婚结不起”、“孩子养不起”竟变成一种社会矛盾了。
03
连接爱的源头
对于不是自己所生的孩子,中国父母很难爱得真切,但有些老外对此就很不一样,漂洋过海,办理复杂的手续,旷日持久地花大价钱,就为领养一个或多个“不正常”的中国儿童。
Elaijie家收养的一个孩子需要医疗器械辅助才能进食,我们称赞他们的伟大,他回答道:“不是我们伟大,是我们背后的神伟大。”除非他们被神的爱充满和感动,才能付出如此不惜代价的爱。
“儿女是耶和华所赐的产业,所怀的胎是他所给的赏赐。”只有我们连接于爱的源头,才能不断的付出爱,才能把养育孩子变成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 完 —
作者简介:
水旁树,90后,家里第一代基督徒,目前从事幼教工作。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